分享

寒露降温又降雨,用好这棵“温阳草”祛寒湿!

 为什么73 2023-10-08 发布于北京

儿济健康 潘毅讲堂 2023-10-08 12:02

   本  期  导  读    

今日寒露。俗话说“露水先白而后寒”。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可明显感觉到气温的变化。加上近日南方地区受台风影响,气温急速下降、降雨量增多,可谓很“应景”。

 

降温又降雨,相信有不少人旧患又起,如颈项痛、四肢关节痛、甚至骨痛等等。这都是由于藏在人体内的寒湿之气,在三伏天未排尽,而自身的正气又不能抵御来自大自然的寒湿之邪所导致。

虚寒体质自测卡片

 手脚冰凉或怕风怕冷,穿衣服比别人多;

✔ 降温或吹风后,疼痛加剧(肩颈痛、腰背痛、膝盖痛、关节痛、手腕痛);

✔ 喝凉水或进食生冷后,胃寒腹痛腹泻;

✔ 臀部或小腹处,有凉凉的感觉;

✔ 经痛,月经有血块

✔ 频繁感冒,尤其是经前感冒

✔ 过敏性鼻炎群体

✔ 夜尿多,小便清长

✔ 大便清稀、不臭

✔ 舌苔白厚腻

✔ 精神不振,面色白

以上这些都是寒邪湿邪留在身体薄弱处的“痕迹”。

图片

艾叶——“逐一切寒湿”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意思是:点燃艾绒的火如同阳光一样,可振奋唤醒人的元气,挽回人的生命。内服艾叶,入肝经、脾经、肾经,可祛除一切寒湿;外用艾叶(艾灸)则可以温通体内各条经脉,治疗多种疾病。老人元气不足,腹部怕冷,可用艾叶(烘热)敷裹在肚脐腹部,效果很好。寒湿重,脚底冷,脚底出汗的人,也可以把艾叶放在袜子内裹住脚来外敷。

此外,艾草还被称为“灸草”,因“医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艾叶可供灸治,现在不少人都喜欢在家自行艾灸养生。艾灸可以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除湿止痒,温通经络。

图片

艾叶没用对,上火又伤身

不少人喜欢直接用悬艾的方式来调理,这样的灸感比较强烈。有的人甚至会认为,艾条的火力越猛,祛除寒湿的效果就越好。其实,并非如此。

选择艾叶时,有2个误区要注意。

1、生艾做艾条,伤身不养人

生艾即未经过陈置炮制,新收成的艾叶。新艾并不适合制成艾条。如《本草纲目》所言:“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这样的艾条火力壮猛,不但容易灼伤肌肤经脉,而且热力不能透达经脉,未能起到温通气血的作用。

2、雷火灸,操作难、易伤阴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雷火灸,其艾柱直径更宽,其热力强,以治病调理为主。然而,使用雷火灸的时间和穴位都有讲究,建议由专业人士操作。一般人难以把控,不适合擅自使用。艾灸能补阳气,也自带火气。所以,操作不当容易上火伤阴,反于养生无益。

图片

艾灸热敷,

更安全、不上火

如果担心艾灸烫伤,可以用含有艾草的热敷带,贴在阿是穴和身体常用的重要穴位,也能起到达到温阳散寒、通经疏络、活血化瘀的效果。

艾灸热敷带的好处在于温度恒定,无明火,操作方便,即开即用;药物组成方面,除了选用品质上盛的道地蕲艾,更添加了生姜,助艾叶温热之功深入渗透;再搭配藏红花活血化瘀[1],从而使全身经脉舒畅,“通而不痛”。

下面推荐几个常用的穴位,供大家参考使用。

图片

颈项痛:颈百劳

位于项部,大椎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处。属于经外奇穴,多用于颈肌痉挛,项部扭伤不能回顾,落枕,颈项部扭挫伤、咳嗽,气喘,哮喘等[2]

图片

受寒外感初期:大椎

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突下凹陷中。大椎是督脉上的要穴,可用于感冒,畏寒,咳嗽、气喘、头项强痛、肩背痛等[2]

图片

宫寒经痛:神阙、气海、关元

神阙即肚脐。常言道“常灸神阙穴,百病自会灭”。艾灸神阙穴,有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温补下元等作用[2]

气海肚脐下1.5寸。顾名思义,气海为“元气之海”,有补气益肾、培补元气的功效[2],常与关元搭配使用。

关元:位于脐下3寸,均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能调补肝、脾、肾,温下元之气[2]

图片

受寒腹痛腹泻:神阙、天枢

天枢:位于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用于腹胀、腹痛、泄泻等[2]

图片

温补肾阳:肾俞、命门、腰阳关

肾俞: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肾俞是肾的背俞穴,可温补肾阳,常用于由肾虚引起的各种症状,如男子遗尿、阳痿,女子月经不调,带下、不孕不育、腰腿痛等[2]

命门、腰阳关:分别位于个人体后背正中线的督脉上,第二、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督脉为诸阳之海,统摄全身的阳气。此两穴可用于腰痛、下肢麻木[2] 。经常艾灸热敷命门、腰阳关穴,可以温补肾阳,使全身气血顺畅;同时对缓解腰椎的不适也有帮助[3]

图片

健脾胃:足三里

位于犊鼻(外膝眼)下三寸,距胫骨外缘一横指。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乃至人体的重要穴位,《四总穴歌》记载:“肚腹三里留”。足三里可用于胃痛,呕吐,噎嗝,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膝盖痛、下肢水肿等等。除此之外,它还是强身健体的保健穴位[2]

以上各个穴位可艾灸10~15分钟。若使用艾灸热敷带,时间可适当延长至3~4小时。当局部皮肤出现汗珠时,须及时擦干,避免湿气重新进入体内。

参考文献:

1. 周祯祥,唐德才.《中药学》新世纪第二版[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

2. 沈雪勇主编.《经络输穴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3. 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人划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