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抽血「必查的」的血常规,到底有什么用?

 小儿科2005 2023-10-08 发布于江西
图片

题图为可友版权所有

不管是小朋友还是大人,去医院,常常被医生要求抽血,而这抽血项目中,有一个几乎「必查」的项目,就是血常规。那血常规到底有什么用,通过这个血常规,又能知道些什么信息呢?今天来认真说一说。


文 | 朱晔
对于普通人来说,看一份血常规,主要看三个项目就可以快速了解,也就是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
是否有贫血看血红蛋白

日常素食、月经过多的常见情况,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需要明确有无贫血。贫血是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到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临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

国际卫生组织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Hb低于以下水平,即为贫血。需要注意的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血液浓缩或高原地区、应激状态等均会对Hb的水平有一定影响。

图片

确定了贫血,那其严重程度如何判断呢?看下图。

图片

此外,根据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还可以初步判断贫血的原因,这时需要找医生进一步咨询。

白细胞及其分类辅助判断感染情况

白细胞是身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帮助我们的身体抵抗感染和其他疾病。白细胞的种类有粒细胞(包含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包含T细胞和B细胞)。白细胞一般用于帮助诊断感染、炎症、过敏和白血病等疾病。

图片

白细胞 | 图源Bing

同样,在不同的年龄段,白细胞的正常值范围不同。尤其是儿童,正常值上限可以高出成人很多,如果验血单上采用成人的标准,可能很多正常的情况都会被「冤枉」。下面这张表建议收藏好,下次如果验血白细胞超标,可以拿出来看看,是不是真的超标?(可点击查看大图)

图片

各年龄段的白细胞正常值范围

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一些病毒和细菌感染,不仅有可能造成白细胞家族的某些细胞数量升高,还有可能降低(下文详述)。所以,仅仅通过白细胞及其家族细胞的数量和比例来判断是否有细菌/病毒感染,是非常不靠谱的做法!

白细胞升高

以下情况都可能造成白细胞升高:

  • 细菌感染:这个就不用多说了,白细胞是抵御急性化脓性细菌最重要的「防卫系统」;
  •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会造成白细胞升高,比如导致手足口病的柯萨奇A6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 应激:在应激状态下,白细胞也有可能升高,比如孩子呕吐后检查血常规,有可能白细胞升高两到三倍;
  • 免疫系统疾病: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 肿瘤:比如白血病。




所以大家头脑里要有一根弦,就是白细胞高不等于细菌感染,很多因素都可能引起白细胞升高,千万不要因为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高就用抗生素,这是不正确的。




白细胞降低

造成白细胞降低的可能原因有:

  • 骨髓问题:一些疾病会影响骨髓分化白细胞功能,比如癌症,同时,癌症的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也会有一定影响;

  • 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可能会导致骨髓短期内无法分化白细胞,严重感染时白细胞的消耗速度可能会超过产生速度;
  • 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
  • 药物:有些药物会破坏白细胞,例如抗生素。

下面,我们再来分别讨论一下组成白细胞的各种类别的细胞。其中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加起来占了白细胞总数的90%以上,所以是最主要的两种细胞,它们的升高或降低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白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可以抵抗微生物的入侵,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包括身体自身的原因,例如骨髓增生性疾病、唐氏综合症等,以及反应性的原因,比如感染、情绪压力、剧烈运动、吸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中性粒细胞也有可能减少,其中同样可能有自身原因,例如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骨髓衰竭综合征。但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大多数情况是后天产生的,这是由于粒细胞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加所致,例如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免疫中性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症等。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可能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同样有助于抵抗疾病,因此感染后暂时的增多是正常的。造成淋巴细胞升高的主要原因包括细菌、病毒、以及其他感染、血液或淋巴系统癌症、由自身免疫疾病导致的慢性炎症。

淋巴细胞也有可能减少,原因主要包括包括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医源性因素免疫抑制剂、放疗、化疗)、全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其他原因(滥用酒精、锌缺乏、营养不良等)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帮助清除死亡或受损的组织,并调节身体的免疫反应。单核细胞增加的原因可能是感染、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单核细胞减少的原因可能是毒素、化学疗法和一些其他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由多种状况和病症引起,最常见的是由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引起,但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程度对确定病因很少有帮助,只在极端情况下有一些提示作用,例如极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更可能的原因是骨髓相关的肿瘤。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仅占白细胞中的很少数,但它们在伤口愈合、感染和过敏反应中起作用。变态反应或感染可导致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减少。某些类型的血液癌或其他疾病可能导致数量增加。
血小板帮助判断出血风险和出血性疾病

血小板是无色的血细胞,比红细胞和白细胞的体积都要小很多,它们通过在血管损伤处形成结块来止血,起到凝血的作用。

血小板有助于凝血,促进伤口愈合。各种原因(严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血液系统疾病等)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容易造成出血,当血小板小于20×10^9/L时,可出现自发出血,尤其以颅内出血多见,病情凶险。下面给大家总结一下血小板升高和降低的一些常见原因。

血小板降低的可能原因有:

  • 脾脏肿大:脾脏能够抵抗感染并过滤血液中的多余物质,当由其他疾病引起脾脏肿大时,脾脏过滤掉过多的血小板,使血小板被困于脾脏,从而减少了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
  • 血小板生成减少白血病、癌症、贫血、病毒感染(如丙肝、艾滋)、化疗和放疗、以及大量饮酒,都有可能造成血小板生成减少。
  •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加怀孕、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液中的细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以及药物,都可能会加快消耗或者破坏血小板的速度,超过血小板的生成速度,导致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减少。

血小板升高的原因:

  • 假性升高,比如缺铁性贫血。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比如慢性骨髓增生性肿瘤。
  •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急性出血和失血、癌症、感染、缺铁、去除脾脏、溶血性贫血、炎症、手术或其他创伤。

总的来说,血常规完全正常不代表没有疾病,血常规的轻微变化也不代表一定有疾病。主动寻求医生帮助,进行综合判断明确病情是关键。

最后,对于血常规,大家可以记一记下面的简要知识:

1.贫血与否,看血红蛋白;

2.贫血是哪一种,主要看红细胞的形态;

3.白细胞升高,不一定就是感染;更不一定是细菌感染;

4.血小板升高,也可能是假象;

5.血小板下降,原因很多,消耗增多,生成减少是主因;

6.血常规,往往是辅助医生诊断,不能确诊疾病原因;

最后,如果你对你的体检指标有困惑,可以找我们体检解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