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就是我的日记

 窗前有树905 2023-10-08 发布于浙江

故人故事

——一个小学生的抗战日记

制图 金子莘

张林忠

(空军退役军人)

“我们的祖国,在危乱之邦,盗匪那么猖獗,狼心狗肺的鬼子,贪心捣乱,得寸进尺,真是可恨极了。”这是一篇写于1939年12月22日星期五的日记开头部分内容。

今年夏天,在海门老街旧货市场,我发现了这本民国时期的小学生日记,当时就心头一颤。这本已经发黄的线装日记本,除了四角有点破损之外,基本完好。日记用毛笔书写,小楷娟秀稚趣可爱,端正工整,有些字颇有法度。

日记本共收入日记20篇,时间跨度从1939年12月22日到1941年3月8日。其中1939年有14篇,1940年5篇,而1941年只有1篇。

日记本虽薄,有些句子也不通顺,但从一个别样角度看到抗战期间的那段艰难的抗战岁月,同时是一名战时小学生的真切感受,字字句句叩击震撼今人之心。也让我们感受到一颗有着远大抱负、胸怀天下的年轻的心,看到了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看到了一个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无限向往和信心的中国少年。

这名少年并没有署名,我们叫他“建国”吧。

1931年,日本关东军蓄意策划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悍然侵占我国东三省,开始对中国东北实施殖民统治,中华大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九一八”事变激起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中华民族也开启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

当时建国正在某所乡村小学就读,这里有山川、河流,有广阔的田野。关于学校的信息,日记中也没有,仅仅在日记出现了庞家庄和西平里两个地名。北方以“庄”命名的村子颇多,庞家庄显然是个村庄。这里所说的庞家庄,疑是山东莱芜。

“九一八”事变的第九年,即1939年,也就是“七七”事变的第三年,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建国在1939年第一篇日记开头中交代了时间、天气状况:“十二月二十二日(星期五) 晴。”可能“晴”字还不会写,错将“时”当“晴”字。

接着他写道:“同胞们,快从美梦中转觉醒来,一致对外。尤其是我们学生,是国家的主人翁,不要把光阴空度过去。因为光阴是宝贵的,今天过去,明天再不复回。所以我们小学生要百倍地学习,培养将来抗战建国的人才。”日记中,有错别字修改的痕迹,大概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建国在这则日记最后写道:“这就是我的日记。”建国记的日记,大部分是之前的所见所想,所以当日的日记基本上以“昨天”“前天”开头。

幸运的是,这所偏僻的乡村小学,并没有遭受战争的破坏,使得学校的教学秩序正常进行,孩子得以能继续坐在教室里接受教育。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建国感受到了日本鬼子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痛苦难,他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因为民众不能团结,工业不发达,教育落后。我们要想和别的国家并驾齐驱,非迎头赶上不可。”(11月24日)这正是当时中国落后遭人欺负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在建国当时就读的学校里,有一位执星官,给学生讲话:“有了亲爱之心哩,才能团结一致,能够团结,才能把疯狂的日寇赶出中国,脱离殖民地之,中国居于全世界为第一强国哩。”(12月6日)

更为难得的是,这所乡村学校还坚持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建国在11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个同学脸上都满红,头上热气薰薰。我想,同学们有战胜困难的精神,一定能有成功的日子啊!”少年强,则中国强,诚如中华民族有战胜困难的决心,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在这20篇日记中,建国不止一次鼓励自己和同学们,要以主人翁的态度,顽强拼搏、努力学习,将来报效国家。他在11月23日的日记中写道:“当他(孙中山)弥留的时候,还发出微弱的呼声:'为和平奋斗救中国!和平奋斗救中国!’回想我们一般的小学生,把光阴虚度过去。这怎对得起亲手创立的孙总理呢?”日记接着写道:“尤其在抗战建国的今天,我们哪能不及时奋勉、准备迎击我们的敌人、给以应有的打击呢?”

孙中山先生临终前十六天,即1925年2月24日,预立了三份遗嘱,这三份遗嘱是《家事遗嘱》《政治遗嘱》和《致苏联遗书》。在11月23日的日记中,建国继续写道:“特别重要,就是孙总理给我们的遗嘱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救中国。”这和孙中山《遗嘱》内容相符:“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在11月27日的日记最后,建国写道:“把日寇赶出鸭绿江边,不受列强的压迫,反对列强,建立三民主义的新中国。”这短短的几十个字,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他笃定的眼神和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来自前方的抗战战士,来自学校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一个小学生,尚且对抗战的胜利充满足够的信心,实在是难能可贵。而作为郁达夫这样的社会精英,却对当时的形势并不乐观,“对于最后胜利必属我的这句口号,是有七八分怀疑的。”直到去了徐州、到武汉看了布防后,郁达夫这才完全有了百分百的必胜信念。

日记中,出现了一位姓黄的老师,对学生谆谆教导:“给我讲读书的技术,和读书的益处,说'语’云:学问之道,如穷如尽。早考夕究,口诵心维,发奋忘食,日求月进,无体息肩之期。”国难当头,建国从小就立下了伟大的志向,“今我辈青年,岂敢怠惰,苟安畏劳……将来学业广博,为家良子,为国栋梁。”

在每篇日记中,黄老师都有修改,甚至有批语。比如在11月26日的日记批语中,老师不仅表扬建国“造句通顺,立意甚美”,还鼓励他树立信心:“努力吧,前途是光明的!”正是在老师们的鼓励和正确引导下,建国在日记中,时时在牵挂国家命运、前线战士的安危、家乡父老的辛苦。他不止一次写道,如果不好好学习、虚度光阴,“这怎么对得起我们的父老兄弟,及各位老师们”。

由于资料缺乏,我们无法知道这位黄老师以及这位小学生后来的命运,但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得到,中国抗日之艰难,前方战事之复杂,百姓之穷苦。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也无时无刻不缠绕在幼小孩子的身上,如影随形。11月29日那天晚上,建国做了个噩梦,“觉着好像是日本鬼子,一阵阵厉害的枪炮声、杀喊声,冲到校门来,挥着刺刀,叫我们立刻离校。”但战争越来越近,就在12月9日这一天,“天还未明,忽传来了到处杀人、奸淫、俘虏的鬼子,要摧毁我们的政权和学校,我们就打背包,限十五分钟出发,忍痛离校……”师生疾走到了一个叫“西平里”的地方,又忽然传来“一阵厉害的枪炮声,接二连三隆隆不断,密一阵稀一阵地响着”,但师生们听到后也不觉得害怕,“每个人都沉着气,探着头在望前方的消息”。

大概,对于这样的枪炮声,师生都习以为常了吧。郁达夫在写于1938年的文章《在警报声里》有类似的描写:“静候上五分十分钟的时候,老百姓总不必等警报解除的钟声再响,就会从防空壕,疏散地走回来。被轰炸的次数愈多,逃飞机的家经验也愈足,习以为常,就觉得敌机的施虐也并不足怕。”

时间到了1940年,中国人民全面抗战进入第四个年头,国际形势也发生深刻变化。德军打败了英法两国军队,希特勒以闪电战燃起的熊熊战火,迅速席卷半个欧洲。1940年9月,德、意、日正式结成了三国同盟,法西斯势力猖獗于一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极为艰苦的时期。

1940年5月17日,我们的小建国一早就起来,到树林里游玩,享受着微风拂面,显得很高兴,看见“地上的花草丛丛,长着参差不齐,现出亲绿可爱的颜色,上面顶着一颗一颗明珠似的露水,十分可爱”。此时此刻,他是快乐的,在他的周围,他目光所及,到处充满温暖和生命:阳光从东生起,莲花清脆清香,他由“花中的君子”莲花而联想到人类,并鞭策自己要“去战胜那恶劣的环境,改造社会”,唯有如此,“才不被莲花所笑”。

经过前天一场大雨之后,5月22日,天气格外清爽,在下午上自习课时,建国又忽然想起日寇的可恨:“到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我们全中国的同胞,在敌人的铁蹄之下,去受着异族的欺凌与虐待,真是可怜极了”。

更使他感到更可恨的是“丧心病狂的叛逆”!小小年纪,已是非明辨。小小年纪,正气凛然。当时的抗战形势依然严峻,蒋介石在3、6月先后两次与日本展开正式谈判,而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降,并于3月拼凑成立了日本占领区内的统一的伪中央政府。

在幼小的建国内心里,“把疯狂的日寇赶出中国,求得民族解放、民权自由、民生平等,使中国和别的国家并驾齐驱”一直是他最大的愿望,在多篇日记最后,都有“使中国和别的国家并驾齐驱”的愿望——可以告慰先人的是,如今的中国日益富强昌盛,他的愿望被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

当时,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解放的大旗,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1940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获得重大发展的一年。

从1938年11月到1940年底,日军仅在华北地区使用兵力在50万人以上,出动千人以上的大规模“扫荡”就有109次。9月19日这一天日记,堪称一篇演讲稿。我们看到建国站在人群面前,振臂疾呼,不妨将这天的日记摘录如下:

诸位父老兄弟姊妹们及各位武装同志们!

今天是“九一八”九周年纪念日,也是东三省最不幸的一日。回想我们的东三省,在九年以前,是如何的繁华,怎样的热闹,教育是如何的振兴。现在却被那狼心狗肺的日本鬼子占去,真是可恨极了,到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简直如同野兽。

同胞们!你看鬼子可恨不可恨?所以我们军民应亲密合作起来。军队在前面拿上他们的头颅和热血,给鬼子拼命。老百姓在后面拿起自己的力量……使军人不受饥饿,可以打胜仗;再一方面,要加强宣传,争取国际间的同情与援助,使他们都成为国际间爱好和平的人士,中国的同胞能有这样去实行,当独日寇最后胜利,是不成问题的。

自“七七”事变卢沟桥日军打响侵略中国的第一枪后,数十年的宿怨,四万万中华儿女的积愤,一夜爆发,并立即演变成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之悲歌。

5月16日的日记中他写道:“我希望全中国四万万五千万的同胞,都拿起十二分的精神,百折不回的志愿,一定可以把疯狂的日寇,赶出中国……最后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正因为建国对抗战未来的信心,在他眼里,即便炮火连天的艰难岁月里,也有美的发现:“雨打在我卧室的窗上,发出'滴滴’声音……院里的水池,被雨打发成波浪,来来往往,十分有趣。回到屋内,我就拿笔记上。”“见枣树长着青翠的绿叶,一颗一颗的明珠似的,水点挂满叶上,真是美丽。”5月15日和20日的两篇日记中,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天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纯真孩子的形象。

但建国也许不清楚的是,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以重兵向陕甘宁边区、晋东南和冀南的抗日根据地等发动了武装进攻。而日本全面加强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军事进攻和政治诱降,给抗战增加了更大的困难,国民党内一些人更加动摇,妥协投降危机空前严重。

1940年8月至翌年1月,为遏制投降和妥协暗流,打破日本侵略者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主动战,即“百团大战”。

到12月初,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万余人。“九一八”不抵抗之耻辱,经此一战而给予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回顾百年历史,我们已有镜鉴: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西南联大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下,坚持了八年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成就,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奇迹。而更多像建国就读的乡村学校,为中华民族文明保留了火种,让中国有了希望。

今天,借这本泛黄的《小学生的抗战日记》短短记述,略加以述说,以志日本军国主义之惨无人道,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历史不可忘记,我辈当自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