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学案:《与妻书》教学设计

 一中大语文 2023-10-08 发布于福建

至爱显深情,心志存大义

——《与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文本,把握文本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句义,感悟至情至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析表达,感受朴实语言。

4.文化传承与启示:知人论世,体会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鲁迅先生有一首诗《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於菟wūtú:老虎的别名。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知不知道在山林里兴风狂啸的老虎,还时时回过头来看顾小老虎呢。

这首诗说的是爱孩子、爱家庭也是大丈夫。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在小家和大家的选择中,在个人与国家面前,在百余年前的林觉民,一位爱国青年做事出了这样的选择——为大家舍弃小家,为国家慷慨赴死。

事情还得从极度腐朽的晚清政府讲起:清朝末年,政府无能,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百姓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民愤。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口号。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西亚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准备起义。但在这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却叛变了。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分十路进攻的计划,改为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两广总督强鸣岐已逃走,黄兴等人就和返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寡不敌众,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这就是著名的黄花岗起义。而林觉民就在这七十二烈士之列。五个多月后,武昌(辛亥)起义爆发了。

当初,被捕之后的林觉民,面对两广总督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的会审,“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说“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李准甚至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可以留下林觉民为清廷所用。张鸣歧则认为,这个“奇男子”如果留给了革命党,实为后患。一周后,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年仅24岁。

林觉民,福建福州闽县人,14 岁入高等学堂,受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熏陶。每当谈及国事时,他总是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从小便有报国之志。这封信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又名“绝笔书”“与妻绝笔书”。该文情真意切,但又超越了儿女情长,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反映了林觉民热爱人民、报效祖国的决心。

(二)任务一:疏通文本,把握文本内容

【提问】本文写作的直接原因是作者担心妻子不能“察吾衷”,所以整篇文章以“吾衷”为主线统领全文。作者是如何让妻子体察自己的人生志向?

【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说明写信原因(从此阴阳两隔)与心情,同时表明“初衷”: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信的开端:悲痛心情,表明心志】

(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我们都想有情人终相守,但社会黑暗,而我从小有报国之志,所以想把这份对你的至爱之心,推广到爱天下人。我知道你会为我悲伤,但你只要想到我是为天下人而死,为天下人谋永远的幸福,就不会感到悲伤)

第二部分(第3-5段):我至爱你,我也爱国,艰难选择。【信的主体:反复倾诉,不断解释】

(一)我是爱你的,夫妻恩爱的三次回忆(“汝忆否?”“回忆”“又回忆”)为证:

1.生死之论——因为爱汝,所以我不忍心让你承受失去我的悲伤。

2.双栖之所——恩爱的场景历历在目,我也实在不想先你而就死。

3.答应远行——想带你远行,你有身孕,又不能启口,内心矛盾。

(二)爱你,却无法忍受现实的惨境。三种惨境为证:

1.面对种种死的情况,我们都不能看着对方死。

2.如果不死,破镜难重圆,生离比死别更痛苦。

3.面对天下人生死离别惨状,我不能忍心不救。

【小结】所以,为了国家大义,只能牺牲我对你的爱,两个孩子只能托付给你,希望明白他父亲当年的选择。(为大爱,舍小爱)

第三部分(6-8段):再次诀别,希望理解。【信的结尾:希望理解,再表悲恸】

(一)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我又是那么地舍不得你。只有三个愿望: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二愿真有鬼;三愿心电感应有道,灵魂常相依。

(二)之前本想告诉你我的初衷(人生志告),又怕你担心;本想为你谋长远,又恐谋划不尽。你我有幸结为夫妻,却又不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生在这样的腐朽时代,我不想独善其身,所以不惜牺牲参加革命。希望你能在梦里梦见我,也希望你理解我。

(三)任务二:品析语言,感悟至情至性

【提问】“我至爱汝”通过哪些事件表现出来?

【明确】先死之论、双栖之所、两次离家、死后三愿。

【补】先死之论是“四五年前某夕”与妻子的对话。作者对妻子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乍听起来,有些不近人情,谁都希望自己至爱的人健康长寿,所以他妻子“初闻言而怒”。按时间推算,这番话应是林觉民婚后赴日本留学假期回家时所说。他在日本比在国内更加接近反清革命的中心,所以献身革命、为国捐躯的宏愿已经确立,只是担心一旦牺牲了,妻子忍受不了失去爱侣的悲痛。所以,这份“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爱,才是至爱。

双栖之所是回忆婚后蜜月生活的情景,花月掩映,两情依依,良辰美景,诗情画意,温馨甜蜜。美丽的青春,无边的幸福,无法让他忘怀,这浓情蜜意,是至爱。

两次离家的第一次是,六七年前林觉民回到家中,这时新婚不久,作者写信给父亲说要远赴南洋,急得老父去厦门找他,但他却早已回家。这次外出,有特殊任务,但不便直接告诉妻子。所以妻子要他“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希望远走天涯长相随,这是至爱。第二次是前十余日。作者从日本归来,身负革命重任,本想将实情告诉妻子,又考虑到妻子有孕在身,想到马上要生离死别,实在难以开口,所以举杯消愁,这醉中之苦仍是对妻子的至爱。

除了这四个生活片断,作者对妻子的至爱,还表现在对死后的想象。一个平日不信有鬼的革命者,竟希望真有鬼,好与妻子以灵相依,以哭相和;黄泉尘世,互慰相思与寂寥。

【提问】林觉民表达对妻的至爱之情时,各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明确:1.直抒胸臆;2.回忆往事;3.嘱托后事。

第2、3、4段——叙事、抒情、说理。

第1、5、6、7段——抒情和说理

【提问】《与妻书》穿透百年的时光,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林觉民在信中到底倾注了怎样的情感呢?(找出原文中的关键词)

明确:1.“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对妻子的至爱之情。

2.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以天下人为念的大情怀。

3.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舍小爱为大爱的担当精神。

【小结】本文是一篇以写情为主、情理结合的记叙文。

全文以“我至爱汝”为纲领,结合叙情忆事,进行深刻说理,阐明中心思想──“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为天下人谋永福”,进而安慰妻子“不必以无侣为悲”。

(四)任务三:争鸣思考,思考家国情怀

【提问】如何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明确】“吾至爱汝”,是在表明他极其疼爱自己的妻子,在后面他又说道:“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在作者看来,个人的幸福与天下人的幸福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林觉民极其疼爱自己的妻子,正是这种感情的升华,才使他“勇于就死”。正因为自己享受了爱情、家庭的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甘愿牺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

【提问】思考小家和大家、爱情和爱国、生与死的关系。

【明确】家与国是一个矛盾与共生的存在。所谓“国家”,那就是先有国,才有家。国的存在是家得以存在的保障,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保障。

家和国并不是一个矛盾体,因为一个个小家组成了国。

爱人先爱己,治国先治家。“小河有水大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家兴则国兴,国富则民强”。“舍己为人”、“舍家为国”其实是在非常情况下的非常要求,一般情况下应该是鼓励“强我兴家”“兴家富国”。

(五)教学总结

作为一个矢志拯救国家民族的革命者,作者在尽情倾诉夫妻之间至爱的同时,畅叙了儿女情必须服从革命事业的至理,将一己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表达了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情怀,情理浑然交融,深情大义与英雄壮怀同辉,给这封信带来了政论的色彩和战斗的品格,堪为志士增色,为弱者壮胆,义无反顾地为祖国献身。

《与妻书 》拓展作业活动设计

《与妻书》堂堂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