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坐宝马·坐自行车·幸福感

 书生游子 2023-10-09 发布于浙江
前两天,我们没有游历名山大川,没有拜谒古迹圣地,只是在身边的村落和小湖走走,享受郑氏十七房的故屋意蕴,陶醉于九龙湖的满湖相思,感觉幸福满满。这就让我想到了江苏卫视的品牌栏目《非诚勿扰》。
早几年,江苏卫视的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非诚勿扰》中,有一位女嘉宾,可称之为拜金女说出这么一句话:“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她的幸福感不是生活愉悦的微笑,而是物质满足的哭泣。她对幸福的理解有点令人匪夷所思。
幸福因何而生?主要的因素可能是物质、感情和自我心理这三个层面。
物质层面重大需求的满足,可能能带来幸福感。比如说你买了一套别墅,靠近大海的,住着别墅,看着大海,幸福感也许会油然而生。这种幸福感是真实的,不能说是虚假的。就像那位美女说坐着宝马就是幸福一样。这也是人发财、赚钱的动力。但物质层面的幸福感,是短暂的、递减的,还有可能是有害的。所以,人单单追求物质幸福是不够的。比如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财富达到富可敌国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极度恶化,几乎接近死亡边缘;柯达集团创始人物质财富可想而知,但四十岁前几乎没有笑过,最终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种物质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幸福感啊。
亲情、友情、爱情、信任、拥护、爱戴等情感层面的东西,也会带来幸福感。来自人和人的真情所产生的幸福感,要比来自于物质层面的幸福感长远得多、持久得多。而且多多益善,没有害处。更重要的是不会破坏环境、不消耗资源。不高兴时,如果我们多想一想儿时的不识愁滋味的伙伴、青少年求学时意气风发的挚友、工作中激扬文字的领导同事、生活中相濡以沫的爱人,都能让我们产生幸福感。并且通过对亲人、朋友、他人的关爱,也能够产生你帮我爱的交互作用,更会在心中产生稳定、长久的幸福感。
自我实现的心理满足也会带来幸福。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通过对社会的贡献,获得了自我实现的幸福。孔子的思想传承了几千年,爱迪生带给人类的各种发明,人类永远纪念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实现永恒吗?只要生命存在能够给别人带来愉快、快乐和幸福,造福他人、造福社会,这就是永恒的幸福。
因此,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幸福感,首先是追求与满意感:个人的积极心态和基本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最基本的是积极乐观,身心健康。其次是协调现在和未来: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当下有意愿的快乐与未来的幸福协调一致,即活在当下也期盼明天。物质带来的幸福感短暂而且有可能有害;情感带来的幸福感持久且多多益善,如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际关系;精神世界的丰富则更能带来幸福感的提高,如信念、信仰、自我实现、内心世界的丰富等。
另外,我想,幸福感需要挣脱完美主义的束缚。心理学已经证明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是现代社会抑郁症的根源,它既是在让自己没有幸福感,也是在让别人没有幸福感。对自己的完美主义是内向型的完美主义,这种类型的人花费了太多的时间试图使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完美的员工、完美的领导、完美的配偶、完美的父母、完美的孩子、完美的学生等等,尽管在别人眼里他们已经是个成功者,但他们自己总是感到行动不够好。这种对自己的焦虑感,会使内心感到压抑,常常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一种失败者的评价。如果你总是对自己的行动处于怀疑之中,那么你就是内向型的完美主义。你的幸福感就会降低。对他人的完美主义是外向型的完美主义。无论是在家里、单位还是社会上,尽管别人实际上已经干得不错,但这种类型的人总是对别人感到不满意。然而,对别人的沮丧感可以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和发生冲突,而且会给自己的生活增加额外的负担。你的幸福感也会降低。
经营幸福是一种能力,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幸福感更需要生活的智慧。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幸福,但结果大相径异。为什么?因为经营幸福是一种能力。
幸福感强的人具有一种忘我的神韵,看待人生的风景,一切只是花开花落,早晨黄昏,风吹柳絮,雁过天际,顺其自然而已。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令人钦佩的是他对生活的态度,面对艰苦的环境,不哀叹,不抱怨,依然自得其乐。一个人如果心灵强大,面对人生坎坷再落魄也会坦荡愉快。心须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心须静,“静能养神,静可生慧”;心须宽,“宰相肚里能撑船”;心须诚,“巧伪不如拙诚”;心须善,“事虽小善莫大焉”。此言得之。
有这样一个寓言:一天,上帝带着教士去一个房间,许多人围着一只正在煮食的大锅坐着,他们又饿又失望。每个人都只有一只汤匙,但是汤匙柄太长,所以没法把食物送到自己嘴里。然后,上帝又带教士去另一个房间,也有一群人围着正在煮食的大锅坐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看起来很快乐,而他们的汤匙也是一样长。教士奇怪地问上帝:“为什么同样的情况,这个房间的人快乐不已,而那个房间的人愁眉苦脸?”上帝微笑道:“难道你没有看到,这个房间的人都学会了喂对方吗?”
幸福是不是经营的,这个问题,无需我回答。如果不会经营生活,可能甚至会危及生命。这样我们再来看一看“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这一句话是多么的可笑。如果将这句话用生活的道理来翻译的话,那就是宁愿吃鲍鱼肠梗塞,也不愿吃蔬菜通畅舒爽,听着就让人好笑。这句话如果不是哗众取宠的玩笑,就是心智发育不健全的表现,再者估计就是自虐情结太过严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