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瘾问题3

 昵称28748055 2023-10-09 发布于上海

前文说到,瘾品带来的成瘾性,直接跟对服用/使用者身体的破坏相关。在这里边,还有一个不难发现的正相关关系:"爽度“越高,成瘾性越强,对身体的损伤程度越大。中间具体瘾品的一些细微辨析可能存在一些争议,比如叶子的成瘾和损害性,就有人论证说比酒精低。但在大类方向上,这个规律应该是毫无疑问。鸦片比茶和咖啡严重,可卡因比叶子严重。

这就导致在瘾品的发现和接受史上,出现了一个非常恐怖的现象。一个人很难靠烈度更低的方式,来戒除高烈度瘾品。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升级“爽度”/致瘾强度,自然就带来了对身体的更严重损伤。

一个吸食鸦片的人,不大可能靠着对茶水的热爱来戒掉鸦片瘾——因此英国人搞的是升级产品入侵。走到高纯度海洛因、可卡因的人,也极难回头只靠叶子过瘾。实际情况是,一种更高烈度的瘾品被发现、发明、使用,最开始经常是用来戒除前面那个低烈度瘾品的。比如张学良将军,最初吸食鸦片烟。后来开始注射吗啡针,就是为了戒除鸦片,导致了更严重的毒瘾和身体损伤——据说那个胳膊密密麻麻全是针眼,见者无不惊骇。最后在德国医生的帮助下,经历了极为惨烈的过程,才戒毒成功。

所以,一旦对什么感觉不好的东西“有瘾”,别想着靠什么轻松简单的方式就能戒除。能让人简单随意就“戒除”掉“前任”瘾品的东西,只会更恐怖。而必须经历一个自我逼迫、对抗的艰苦过程。

自然进化或更接近自然的东西,多半在最初就提示损害。烟、酒、槟榔、毒蘑菇,直接的口感都刺激难闻(部分只是听说)。但在人类的提纯、转化和发明下,很多瘾品一开始就去掉了这个特点。比如《成瘾剂量》里面讲的阿片类药物。一片小药丸,吃起来能有什么怪味?吞咽下去立刻止疼,很爽。这么即时“爽”的东西,必然会损伤到神经或者哪里,开始上瘾。

在这整个脉络中,生物学自毁式求偶倾向及其成瘾性,只是自然进化层面的根基。到了后世社会生活,瘾品问题最严重、占据主导地位的路径,就是为了躲避痛苦/焦虑依赖瘾品的不可自拔。(同等烈度下,生活无望者比有望者更容易上瘾,参见通俗小说的上瘾问题

因为在所有躲避痛苦的方式中,依靠瘾品是最直接、迅速的。一杯下肚解千愁,可比自我冥想调整身心啥的方便太多了。那么从最初的便捷需求开始,人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无底洞。最初希求不费力的迅速解脱,于是依靠瘾品。结果产生了上瘾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继续希望不费力的迅速实现,那就极可能依赖更高烈度的瘾品。一路希求不费力,就一路走向彻底的毁灭。

从更广泛的意义说,手机娱乐、游戏、电影小说,等等都脱不开干系。我今年没少玩游戏,尽管我玩的已经是策略类的智力游戏了,但其中还是有较强的成瘾性。当我感到焦虑、抑郁的时候,我很难读得进去好的书,但可以迅速就进入一局游戏,然后暂时忘掉烦忧。

这个方式如此便捷,导致的后果就是人会过度沉溺在里面,时间一久,就有很强的空虚感。要规避这种空虚感,只能进一步玩游戏。

当然,游戏涉及的面向太多,不是一层逻辑可以理明白的。但从我自己的体验上,我再玩,也始终对这个东西保持警惕。因为它太容易让人进入,然后上瘾,玩得忘乎所以,变成一个自己都不喜欢的自己。也很难在其中收获持久的充实价值和意义感。

优秀的游戏肯定很多,游戏世界内含的知识容量,不是单纯的烟酒能比的。适度接触好的游戏,尤其是跟朋友游戏,有益身心,还促进社交。但整个游戏工业,如果不能更迅速让人简单上瘾,沉迷其中,那是不符合经济学规律的。所以,至少很大部分的游戏产品,不可能脱离那样一个瘾品规律。我玩的那几款门槛极高的德策游戏,已经是小众中的小众了,同时在线的全球玩家可能就几百人。但即便是这样的游戏,也还是带给了我那种瘾品带来的不好的问题,更不要说那些大众游戏了。

甚至是读书看小说,越是情节向娱乐性强、粗浅些的通俗小说,越容易让人进去忘乎所以,有更强的致瘾成瘾性。时间一久,也容易有无聊、套路和空虚感。那些能带来更深入持久充盈体验、感喟和思考的,一定会有门槛和心境上的一些要求。这是自然铁律决定的,无法逃脱。(参见《故事的堕落》

但这个面向上,同一个东西,不同的时候,对应的性质和烈度也完全不同。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初高中经历过全民阅读武侠小说的盛况。要知道,我高中的时候,看金庸小说是非常不符合教育秩序的事。那时我们上课在桌子上挖个眼,然后小说放桌板下面偷偷看,就跟偷着抽烟喝酒一个性质。

现在想想真不可思议。回忆下金庸的小说,放今天可太不符合短视频节奏了。他的结构,也比现在多数的网络小说“慢”很多。像《鹿鼎记》开篇,花了很长的篇幅讲了一个背景故事,离主要人物的出场还早着呢。今天不要说是老师在上面上课,下面还偷摸着看,恐怕鼓励很多习惯了手机短视频的小朋友在最舒适的环境下去看,它们都会觉得闷。至少前面很长一部分会觉得闷。

跟直接粗暴的感官视频比起来,一切稍微深入的文字阅读,都变成有门槛的东西,更不要说文学阅读了。所以看金庸小说,我们那时候像呼 麻,今天可能就像喝茶了,有味,但是淡,要去品。喝惯了糖水的人,多半没耐心去一点点品下去。

喝茶,几乎是我能想到的瘾品体验中最接近追求的生活方向和状态了。欢愉不很直接,不很便捷,不很激烈,有门槛,需要耐心,需要品,需要跟不时全身爬的瘾虫,以及外界不断强加的刺激作抵抗。一旦进入良性的状态和循环,会很充实,体会到悠远深切的价值和意义感,那时的自己,是我真心喜欢的那个自己。

那天有朋友回复说,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听上去就是喝茶的状态。这可太不容易上大瘾了!注意,是喝茶,不加糖,代糖都不行,更不是海克斯甜水(俗称“奶茶”)。我没听过谁喝淡茶喝到生活不能自理、家破人亡、自我毁灭的,也没听说过“戒茶”。最好的状态,是成为自然而然的习惯,安之若饴。但在此之前,需要进行持久的适度逼迫和对抗,因为太多即时欢愉但通往地狱的便捷之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