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酒制升提”炮制理论的研究进展

 独角戏jlahw6jw 2023-10-09 发布于江西
中药“酒制升提”炮制理论的研究进展

来 源:杨锦妮,刘新月,张 艳.中药“酒制升提”炮制理论的研究进展与探讨 [J]. 中草药, 2023, 54(18):6139-6149.


中药酒制技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净药材或中药生饮片,加入定量的黄酒作辅料,经炙、炖、蒸、淬制等方法处理,以达到临床用药需求的炮制技术。酒制升提之“升提”其含义主要包括2个方面:(1)引药上行,直达病所;(2)缓和药性,增强疗效。

本文围绕“酒制升提”传统理论,系统整理了近年来药物酒制前后物质基础变化、药动学、药效学及以酒制中药入药后中药复方药效变化研究,为继续深入开展酒制中药研究提供参考。

1 中药“酒制升提”炮制理论的形成发展

“酒制升提”是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形成的独特制药理论,对中药炮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1 历史沿革

酒制是以酒为辅料炮制中药方法的统称。酒味甘、苦、辛,性温,具有活血通脉、祛风散寒、引药上行、矫味矫臭的作用。

酒制早在《五十二病方》就有记载:“淳酒一斗,即浸而飲之”[1]。汉代《神农本草经》亦云:“药性有,宜水煎者,宜酒渍者”[2]。张仲景在瓜蒌薤白白酒汤中记载:“取其色白而上通于胸肺”[3]。南北朝《雷公炮炙论》中记载使用酒作为辅料进行炮制的品种共有酒煅淬、酒煮、酒蒸等酒制方法38种[4]。梁《名医别录》记载“味苦甘辛,有上行巅顶,外至肌肤之功”[5]。唐代《食疗本草》曰:“酒,行百药”[6],宋《博济方》中记载:“凡药须要酒服者,以助其势”[7]。《证类本草》进一步对酒的作用进行总结:“酒,主行药势”[8]。金《李东垣医学全书》记载:“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9]。元代《汤液本草》记载:“以酒引之上至高巔;以酒将之,可行至高之分”[10],以上论述说明了酒制可引药上行的原理。

明代陈嘉谟总结前人用酒制药理论并提出“酒制升提”的观点[11];《本草纲目》亦有记载:“酒制治上”[12],且清代已有267种药物采用酒制[13],另《修事指南》亦有记载:“凡酒制升提”[14]。《医方集解》云:“芩连用酒炒,非独制其寒,欲其上升也”[15]。此时炮制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并系统总结了中药酒制炮制理论,酒制引药上行的作用。见表1。

中药“酒制升提”炮制理论的研究进展

历代酒制方法有酒蒸、酒炒、酒洗、酒浸、酒化、酒拌、酒淋、酒渍、酒腌、酒炙10种[16-18]。《本草纲目》所载的1892种药物中,95%以上的中药与酒同用[19]。现代主要的酒制法有酒炙、酒蒸(炖)、煅酒淬和酒浸等[20]。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国家逐步重视对酒制品种的管理。《中国药典》1963年版收载了24种酒制品;《中国药典》1977年版新增3种,删减1种;《中国药典》2005年版新增2种;《中国药典》2015年版继续沿用《中国药典》2005年版的22种;《中国药典》2020年版共收载酒制饮片19种[21]。其中酒炙法12种、酒炖或酒蒸法6种,酒蛤蚧采用黄酒浸润法。

综上,表明多数酒制品采用酒炙法炮制而成。中医之脏腑概念与现代医学解剖中的器官不同,不等同于西医解剖上的组织器官,而是一组互相关联的生理功能的总和[22]。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酒制后多入心、肺及肝经[23-24]。因此,本文就中医的心、肺、肝与西医的心、肺、肝的关联性及炮制辅料酒与心、肺、肝的联系进行研究。

1.2 中医心、肺、肝与西医心、肺、肝的关联性

1.2.1 “心”的关联性

中医中“心”指“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黄帝内经》记载:“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25]。提出了心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的生理作用。心主血脉,心气充盈则可推动气血运行发挥对全身的濡养作用;“心主神明”即心主神志,《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现代医学认为心脏推动血液流动、向组织提供氧和各种营养物质[26]。这与中医学的“心主血脉”理论相吻合。临床医师要把中医的“心”和西医的“心”融会贯通,马宝琳[27]提出的新式“双心模式”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1.2.2 “肺”的关联性

肺主气,首见于《内经》[28]。《素问·五藏生成》曰:“诸气者,皆属于肺。”表明肺为气之本,肺主呼吸,为气体交换的场所,西医同样认为,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通过肺的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使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由此可见肺主气中西医具有一致性。在结构上,中医认为,肺为华盖,居胸中,纵隔两侧,左右各一。这与西医解剖学的肺相一致。在病理状态下,中医治疗肺部疾病更具特色,如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在体合皮”,与“大肠相表里”,临床治疗皮肤病,大肠疾病多从治疗肺入手。西医治疗肺病则为单纯的肺部疾病。故中医的肺不仅仅是一个器官,其代表的是一个功能体系。

1.2.3 “肝”的关联性

中医学上的归肝经及肝经疾病与西医的肝病不完全等同,中医对肝的研究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28]。所谓药物归肝经是指药物所达病所主要在肝,但对其他脏腑作用较弱或没有[29]。生理状态下,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可条达气机,促进脾胃运化、胆汁分泌、气血津液运行并调节男女生殖功能[30]。西医注重其组成结构功能,西医肝脏作为代谢器官,对全身的调节主要通过调节胆汁分泌、物质代谢、解毒、调节血容量等途径实现[31]。在病理状态下,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再生、纤维化等,可导致肝脏生理功能失常。目前,肝在藏血、调节胆汁分泌及血流量方面中西医看法较为一致。临床上既要将中西医之肝进行区别,又要科学的结合。

1.3 炮制辅料酒与脏腑的联系

酒是传统中药炮制中最为常见的液体辅料之一,《黄帝内经》记载了现存最早的药酒酿制方[32]。“酒制升提”理论最早见于《本草蒙筌》[11]。《汤液本草》记载:“黄芩、黄连,病在头面及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用酒洗之”。《名医别录》言:其归心、肺、肝经。《本经疏证》记载:“白酒,其味甘辛,其气轻扬,故为用在上焦之肺,而治胸痹。”故酒能升能行,可达上焦,通心阳,载药上行,发挥活血通络之效,故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脉痹阻证,多采用酒制中药[33],以引药上行入心。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芩酒制后可上达心肺[34]。龙胆酒制后其在心肺肝的含量明显升高,表明酒制后可引药上行,入心、肺、肝经[35],由此可见,酒制可增强药物治疗心、肺及肝部等脏腑疾病的作用。

2 中药“酒制升提”炮制理论的现代研究

2.1 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增强疗效

中药酒制增效的作用体现在增强化痰止咳平喘、抗衰老、补肾阳、通经络作用等现代药理作用方面。

黄精酒制后多糖及总酚含量减少,黄酮、皂苷、蒽醌等成分增加,从而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36]。Cui等[37]研究发现,酒黄芩可显著降低硝酸甘油大鼠血清一氧化碳、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内皮素水平,且效果优于生品组,表明酒黄芩可以引药上行,进一步缓解大鼠偏头痛症状。此外,仙茅[38]、地龙[39]、山茱萸[40]、巴戟天[41]、威灵仙[42]等酒制后均可改变药性、引药上行以增强疗效,见表2。

中药“酒制升提”炮制理论的研究进展

2.2 缓和药物苦寒之性

酒性温热,味辛善行散,与寒性药相配伍,可借其辛热之性,使药性由寒转温,又可缓解寒性伤阳之弊。

徐珊等[43]研究发现酒黄柏可升高大鼠血浆中乳酸、丙酮酸、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TSH释放激素、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的含量,增强大鼠的能量消耗,降低能量代谢,刺激甲状腺素分泌,进而证实黄柏酒制后寒性减弱的炮制特点。此外黄柏[44]、龙胆[35]、白芍[45]、大黄[46]、黄连[47]酒制后亦可缓和苦寒之性,见表3。

中药“酒制升提”炮制理论的研究进展

2.3 增强活血化瘀、补肝肾作用

酒可与中药产生协同作用增强活血化瘀的功效。韭菜子具有补肾助阳的作用,研究表明酒制后韭菜子可显著调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黄体生成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TSH水平,说明酒制可增强韭菜子补肝肾、壮阳固精的功效[48]。此外当归[49]、巴戟天[50]、女贞子[51-53]、山茱萸[54-55]、丹参[56]亦可通过酒制或增强活血化瘀或增强补肝肾作用,见表4。

中药“酒制升提”炮制理论的研究进展

2.4 降低药物毒性

合理利用毒性药物,并采用不同炮制方法减毒增效,满足临床使用是中医用药的特色之一。瑞香狼毒生品虽有抗肿瘤功效,但其对脾脏及胸腺等器官具有不良反应,研究表明其酒制后可减轻对小鼠脾脏指数的影响,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酒制瑞香狼毒可下调S180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与上调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进而增强瑞香狼毒对S180荷瘤小鼠的抑瘤活性[57]。另外补骨脂[58]、仙茅[59]、常山[60]、何首乌[61]等酒制后均可降低其毒性,见表5。

中药“酒制升提”炮制理论的研究进展

2.5 矫味矫臭

动物类中药因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及脂肪等,具腥臭味,难以服用,如地龙、蛤蚧、乌梢蛇、紫河车、蕲蛇等,酒制后可使蛋白质凝固变性,脂肪等成分挥发,且酒具有醇香之气,从而达到矫味矫嗅的作用。应金琴等[62]采用SuperNose电子鼻结合顶空-气质联用技术对乌梢蛇炮制前后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后发现,醛类化合物及1-辛烯-3-醇含量减少,酯类和杂环类化合物含量增加,提示酒制后乌梢蛇腥味成分含量降低,香气成分显著增加,表明酒炙乌梢蛇具有矫臭的作用。

3 中药“酒制升提”炮制机制探究

3.1 基于酒制前后物质基础变化的“酒制升提”效应机制研究

中药酒制前后药效活性成分的改变是中药药性和功效改变之根本。故研究中药酒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机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黄爽等[63]通过对白屈菜炮制工艺研究发现,微波酒制白屈菜(黄酒用量40%、焖润1 h、60%火力下炮制3 min)中原阿片碱、别隐品碱、白屈菜碱、盐酸黄连碱4个成分含量显著提高,为白屈菜减毒增效研究奠定物质基础。木瓜酒制品所含有机酸、萜类、黄酮等有效成分较生品增加,进一步从化学成分角度证实了酒制木瓜可增强疗效[64]。酒制后菟丝子中槲皮素含量较生品大大提高,从物质基础方面为菟丝子酒制增效提供了证据[65],盐炙品和酒炙品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均升高,且酒炙品黄酮类成分含量稍高于盐炙品[66]。其他酒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情况,见表6。

中药“酒制升提”炮制理论的研究进展
中药“酒制升提”炮制理论的研究进展

3.2 基于与归经相关的中药“酒制升提”效应机制研究

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方法主要分为药动学和药效学2种。因此,从这2个方面进行研究对探索中药“酒制升提”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3.2.1 中药“酒制升提”的药动学研究

药动学主要反映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与单纯研究药物炮制前后物质基础变化相比,药动学更具有优势。

Pei等[109]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比较酒川芎4种代表性成分在动脉闭塞大鼠脑中的药动学,发现酒川芎中川芎内酯A和阿魏酸最大血浆浓度、参基内酯A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均高于生川芎,推测川芎酒制后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善血液与组织间的化学成分交换,增加代谢和排泄。另有研究发现女贞子[110]、大黄[23-24]、五味子[99]、续断[24]、黄芩[111]、郁金[112]、吴茱萸[98]等酒制后其药动学也具有相应变化。见表7。

中药“酒制升提”炮制理论的研究进展

3.2.2 中药“酒制升提”的药效学研究

在药物化学成分不够明晰的情况下,可通过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中药酒制前后生物活性变化的研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其炮制机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仙茅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抗骨质疏松及雌激素样等作用[113]。酒仙茅中,仙茅苷含量显著升高[114],而仙茅苷能促进破骨细胞抑制因子和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因子蛋白的表达[115],相关研究表明韭菜子[116]、豨莶草[117]、丹参[56]、黄精[118]、巴戟天[119]酒制后药效学亦发生相应改变,见表8。

中药“酒制升提”炮制理论的研究进展

3.3 基于临床组方的中药“酒制升提”效应机制研究

临床治疗多以复方为主要形式,且复方中药具有系统性及非加和性。酒制升提效应的研究不仅体现在单味中药饮片,更注重酒制中药配伍组方中的整体研究,研究酒制中药在临床运用的最终效应成分及其临床功效表现形式,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酒制升提解毒增效的内涵,本研究从丸剂、散剂、汤剂及药对揭示中药“酒制升提”效应机制。

四物汤是治疗血虚证的基础方剂,原方出自《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由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4味中药组成。具有增强免疫力、补血活血的作用,在古代文献资料中均记载其既能“补血”,又具有“活血”之功[120],且白芍酒制后可提升方中阿魏酸的含量[121]。另有研究发现以酒当归入方,可显著提高17β-雌二醇的活性,并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增强了四物汤补血活血的功效,且酒制品效果优于生品[122]。其他临床组方如香参丸[123]、独活寄生汤[124]、补阳还五汤[125]及也有相关报道,见表9。

中药“酒制升提”炮制理论的研究进展

4 结语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大量研究者对酒制升提理论的研究,其增效减毒的科学内涵及效应机制得到了深入探索和挖掘,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对中药炮制辅料酒的研究不够深入。目前虽已清晰地阐明部分药物炮制前后化学作用变化,揭示部分药物减毒、增效的机制,体现酒制对药物作用方向,阐明“酒制升提”的作用机制,但药物经酒制后减毒增效的影响是直接来源于酒还是酒制后的中药,这一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其次,研究药物酒制后活性成分在心、肺中分布增高的同时,应观察小肠及大肠的生理变化,关注代谢和免疫调控,同时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对药物酒制前后代谢差异进行研究,更好的地展示酒制对药物在机体代谢中的动态变化,同时此类实验的依据与中医药理论中的脏腑理论、归经理论及酒制升提理论之间的关联性与合理性都待进一步研究。

此外,中药临床多配伍使用,故单味中药酒制前后的变化尤为重要,同一药物酒制后同一成分在不同实验中出现相反的结果,针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结合中药组方配伍的特色,加强对单味酒制中药在组方中的机制研究。还有目前酒制升提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心、肺二脏,而入脑的研究较少,且机制尚不明确,因此酒制后如何更好的透过血脑屏障仍需要深入研究。

另外《中国药典》2020年版只规定了中药材酒炙、酒炖、酒润、酒蒸的炮制种类,尚未对黄酒的品种、浓度、具体用量及酒制时间等影响因素做出具体规定,保证酒制药材的质量,酒挥发药性全无,酒制品酒的含量,及与头孢类药物一起服用注意事项等也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因此,制定辅料黄酒质量标准,改善酒制中药饮片的质量进而提高临床疗效也势在必行。

“酒制升提”作为传统中药炮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深入探索研究有助于确保中药饮片的质量和减毒增效,随着“酒制升提”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完善,必将有力推动中药饮片的质量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