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学案:《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中大语文 2023-10-09 发布于福建

不同的人生选择,相同的精神归宿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的内容,体会不同的情感。

2.分析两首诗的手法,感悟不同的诗风。

3.进行知人论世分析,探究作品的背后。

教学重点:目标1与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介绍历史对两个作者的评价,激起阅读兴趣

【曹操】一个被世人争论了千年,且还将持续争论下去的传奇人物。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也看到了真诚与虚伪、忠诚与奸诈的完美糅合。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历史上,有很多人称赞他的功业才能。

史学家陈寿赞他:“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大文豪陆机赞他:“建元功于九州,故举世之所推。”

鲁迅也称赞道:“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今天,我们来通过《短歌行》触碰一下历史人物曹操的内心。

【陶渊明】一个被中国文人视作骨灰级的洒脱人物,更是中国知识分子心中的坐标式精神偶像。

苏轼曾经说过:“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意思是说,做官便做官,归隐便归隐,穷有穷的活法,富有富的活法!这便是陶渊明。

性情率真坦荡,田园就在心里,把生活过成了一首田园诗。他人写田园诗,更像是现代城市人偶尔来一次“农家乐”,陶渊明则是农民的精神在写诗。梁启超曾评价陶渊明: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少年时为了理想,中年时为了生活,该入官场便入官场;官场让他别扭、不如意,说退便退:一切皆是顺从内心,舍下了官场的功名利禄,得到了后世的岁月静好。

放得下,想得开,走得远,这便是陶渊明!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的明志之诗《归园田居》(其一),一起来揭开他归隐的精神密码。

二、任务一:诵读诗歌,理解两首诗的内容,体会不同的情感

(一)《短歌行》

【提问】曹操的“忧”从何而来?

【明确】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①人生苦短,大业未成;②渴求贤才,完成大业。

【提问】何以解“忧”?

【明确】分为三层表达求贤若渴之心:

第一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运用比喻,典故。心念贤才,把贤才比作鸣鹿,定当礼乐相待)

那些学识渊博的贤才啊!你们令我思虑连连。只为了你们,就让我倾慕思念。你们像那原野上吃着蒿草的呦呦欢叫的群鹿。如果你们到来,我把你们当作尊贵的嘉宾,礼乐相迎。

第二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运用比喻。思慕贤才,把贤才比作明月,定当盛情款待)

你们像那天上的明月,什么时候我可以摘到呢?一想到这儿,我不禁忧从中来,无法断绝。来吧!请你们穿过田间小路,劳驾你们来看望我、投奔我,我与你们定像久别重逢,开怀畅饮,我一定会念着你的情谊。

第三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劝告贤才,把贤才比作乌鹊,渴望共建功业)

在这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乌鹊南飞。天下的贤才啊,你们像眼前的乌鹊一样,绕着树林飞啊飞,犹豫不定,你们要选哪个栖息的枝头呢?到我这里来吧!我这像高山大海,人才多益善,永不满足。我要像周公一样热切地迎接你们,都来归顺我吧,为了天下,让我们一起共建功业!

【小结】《短歌行》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渴望贤才、建功立业的宏愿。

【补充】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见于《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第一》

(二)《归园田居》(其一)

【提问】诗人因何而归?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原因:①长期的内因:性本爱丘山,②现实的外因:误落官场,③未来的内因:思恋田园。所以,打算“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补充】守拙:谦虚的说法。曾国藩家书有言:“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杨振宁说:“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1.守拙,谓之勤。在读书上,曾国藩定了一个规矩:一本书,不理解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悟透一本书,绝不读下一本;不完成当天的学习目标,绝不睡觉。这一种苦学精神。文学家韩愈曾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坚持练字,洗黑一池塘水的王羲之,成了东晋著名的书法家;数十年如一日,每日三小时练琴的郎朗,创造了自己的神话。守拙勤,看似慢,实则是最快的方法。因为扎扎实实,不留遗弊。

2.守拙,谓之恒。“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间之事,无论难易,就怕“认真”二字。西方有一条“一万小时定律”:长时间专注于一个领域,持续付出一万小时的学习和积累,就能成就一个领域的专家。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个是飞上去的雄鹰,另一个是蜗牛。只要找准方向,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就能登上人生巅峰。

3.守拙,谓之慎。 “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人不管是聪明还是愚笨,守拙而慎,本质上是对心性与心志的要求,这是处世、立业的根基所在。反之,则会为急躁、急功近利而付出代价。一个小贩想赶在天黑前进城,就问路人何时能够抵达。路人看了看他满担的橘子,说:“如果慢慢走,关门前可以到达;如果走的快,就到不了。”走捷径、耍小聪明,就好像走平衡木,遇到悬崖时,或许能更快地跨过,但一步踏错,却是万劫不复。

总之,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人若有大拙,必得之大巧。

陶渊明的“守拙”指固守住愚拙。归根结底是要当老实人、做本分事,遵循客观规律,信守天地良心,以拙立身,以拙求进。如此,不仅会获得内心的宁静,抵达心中的梦想,不经意间自己也会成为一道风景。

东坡曾做《洗儿戏作》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东坡说自己“平生文字为吾累”,他因为诗文而名满天下,也因为诗文而无端惹出“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几至殒命,因此诗人才会发出儿子不必有世智辩聪的喟叹。

【提问】“归”往何处?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这个地方宁静幽美、充满诗情画意:有八九间草屋,可以栖身;有十余亩粮田,足以饱腹。屋后有榆柳掩映,堂前见桃李罗列,风景优美。远处有村庄,若隐若现;近处见炊烟,袅袅升起。深巷中有狗叫,一片宁静;桑树上鸡在鸣,满眼生机。

【提问】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再也不用处理官场上的繁杂琐事,家里有的是空闲,更多的是精神上重返自然的轻松欢快。

【小结】《归园田居》(其一)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的自由喜悦之情。

三、任务二:重点赏析,分析两首诗的手法,感悟不同的诗风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是近体诗形成前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特点。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比较两首古体诗的异同:

【提问】《短歌行》显得质朴刚健,《归园田居》(其一)则是平淡舒缓,请分别从诗歌的形式和手法两角度加以分析。

【明确】

1.从形式上看:

《短歌行》:四言古诗,“二二”节奏,匀称整齐,铿锵有力,古朴庄重。

《归园田居》(其一):五言古诗,“二二一”和“二一二”节奏两种节奏交替出现,自由灵活,舒缓自如。

2.从押韵上看:

《短歌行》的韵脚分别是“何”“多”,“忘”“康”,“心”“今”,“苹”“笙”,“掇”“绝”,“存”“恩”,“飞”“依”,“深”“心”,一共8次换韵,语音形式上错落有致,便于表达跌宕起伏、深沉委曲之情。

《归园田居》(其一)的韵脚分别是“山、年、渊、田、间、前、烟、颠、闲、然”,一韵到底,“an”韵声音明朗饱满,有一种轻松欢快的喜悦之感。

《短歌行》要读出“忧”: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慢(慷慨激昂气满声高)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慢(沉郁悲壮气沉声低)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慢(凝重苍凉气缓声沉)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慢(苍劲悲凉气沉声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慢(惆怅轻柔气徐声柔)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慢(深沉悠长气徐声柔)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慢(深情舒缓气舒声平)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快(轻快高昂气满声高)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慢(凝重苍凉气缓声沉)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慢(沉郁悲壮气沉声低)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慢(慷慨激昂气满声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慢(深沉悠长气徐声柔)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慢(凝重苍凉气缓声沉)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慢(沉郁悲壮气缓声沉)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快(深沉悠长气徐声柔)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快(慷慨激昂气满声高)

而《归园田居》(其一)要读出“悠”,语气要平缓,读出摆脱官场的轻松感。

2.从艺术手法上看,两首诗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短歌行》反复地表达渴慕贤才之“忧”,“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归园田居》(其一)直接表达自己“性本爱丘山”。

在抒情方面,《短歌行》侧重运用典故,表达对贤才的渴望,引用《诗经》的句子,借用周公吐哺典故;而《归园田居》(其一)侧重借景抒情,对乡村生活图景的描写中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归园田居》(其一)的比喻,内容具体,态度明确。用“尘网、樊笼”比喻禁锢身心、压抑个性的官场,用“羁鸟”“池鱼”比喻身在官场受到束缚的自己。

《短歌行》的比喻与“兴起”合用,叫比兴,使表达的内容更为丰富立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明月比喻贤才,用“可掇”暗指贤才为自己所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由自然之景写起,又比喻对贤才的劝告。“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自然写到周公,又用山高海深比喻广招贤才的博大胸怀,结合典故,表达唯才是举实现霸业的愿望。

《归园田居》(其一)还运用白描、远近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写景手法,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

【补充】诗句中白描手法赏析

(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白描也用于写人与叙事: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如《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如贾岛《寻隐者不遇》。

四、任务三:难点突破,进行知人论世分析,探究作品的背后

【曹操】公元155年,刚一出生的曹操就随父亲曹嵩,过继到当时非常有权势的宦官曹腾家中。由于桓灵二帝的昏庸无道,开销日益增大,国库亏了空,粮仓见了底,汉灵帝一拍脑门,就想出了个好法子——卖官鬻爵。主意虽然烂到极致,却有大把银子进了口袋。

曹操的父亲曹嵩一咬牙拿出了“一亿钱”,买了个三公之一的太尉回来过瘾。曹嵩这次“大手笔”间接为曹操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因为此时的曹操不只是宦官之后了,还是名公之子。

少年时期的曹操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纨绔子弟生活。但宦官家庭的出身也有弊端,那就是名声问题。全天下的士族子弟一言不合,便会指着你的鼻子开骂:“汝,阉人之后,本无遗德。”极好名声的曹操一改往日飞鹰走狗的玩乐态度,转而开始认真读书学习,并积极接触士族名流。太尉桥玄就是他人生中第一个接触的名人。

桥玄早就听闻曹操是个浪荡公子,一见面,他便以长者的口气问道:“臭小子,你平时在家都学些什么东西?”

曹操一听,心中想道:“好家伙,考我!”想到此处,曹操应声而对:“诸子百家,皆有涉猎,但最喜《孙子兵法》。”

桥玄接着问:“纸上谈兵,你会读,会用吗?当年孙膑能让魏惠王降阶相迎,你若能让老夫离座,就算你的本事。”

曹操一听,转身便往门外走去。桥玄笑道:“孟德慢走,老夫不送!”

曹操走到门槛处,突然脚下一绊,跌倒在地。桥玄大惊,连忙起身来扶,只见曹操从地上一跃而起,笑道:“公今离座矣!”

经此一事,桥玄看出了曹操的潜力,将他推荐给当时的大名士许劭。那句著名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便是许劭对曹操的评语。随着一众名士的称赞,曹操从“宦官之后”摇身一变为“清流名士”,也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治世之路。

年满20岁的曹操通过“举孝廉”的考核制度,正式C位出道。当官容易,当个好官却难。满怀救国救民理想的曹操,在其任内,以不畏豪强、依法办事的雷霆手腕惩治不法宦官。

一时豪气虽然赢得了民心,但得罪了宦官集团。在豪强贵族的反扑下,曹操的仕途终以罢官告终。虽然之后为清除宦官、剿灭黄巾再度出山,可是朝廷的腐朽再一次地打击了曹操的决心,准备“称疾归乡”。

34岁的曹操准备归隐,走到陈留的时候,从京都洛阳传来了一个惊天消息:董卓乱政,残暴无道,汉室江山,风雨飘摇。曹操早就看出了董卓不是个好东西,于是曹操就在陈留“散家财、合义兵”,成立了人生中的第一支军队,也第一个竖起了“讨董大旗”。于是各地举起“讨伐董卓”的旗帜。山东豪杰云集响应,诸侯兵锋直指洛阳,董卓终于害怕了。一把大火,把洛阳这座千年古都化为灰烬,把都城迁徙到长安去。当诸侯大军赶到洛阳的时候,洛阳城已然成了一座死城!

面对着董卓的滔天罪行,曹操主张立刻追击、铲除国贼。可惜诸侯,心怀鬼胎,想的是发国难财。“讨董大军”内部瓦解。

看着诸侯大军的瓦解,长安的董卓可乐坏了,却未曾料到他的心腹吕布会反水。董卓死在了亲信吕布的手上,这实在是个讽刺。董卓虽死,但其残余势力依旧不弱,长安城内也是风起云涌、不得安宁,而其中最为苦命的当属当时的天子——汉献帝。

此时的袁绍正忙着和公孙瓒争夺地盘,刘表在荆襄谈天说地吹大牛,吕布与袁术亦是打得不亦乐乎。而曹操却与众不同,他做了一件改变天下走向的大事:各诸侯抢地盘,曹操却偏要抢名声、抢皇帝、抢忠义。

曹操从虎狼口中,成功把汉献帝接了出来。他把汉献帝接到了许县,并将这里定为汉王朝的最后一个都城。从无家可归的流浪天子,到锦衣玉食的大汉皇帝,汉献帝终于找回了做皇帝的尊严。曹操一面大兴土木,为皇帝建造崭新的宫殿,一面整理朝纲,使皇帝恢复了往日的威严。为了感激曹操的勤王之功,汉献帝发布了他继位以来第一道符合自己意志的诏书:封曹操为大将军(全国军队总司令,地位在三公之上)。

曹操的地位因拥立天子而直线上升,但有的人却不乐意了。当天子的诏书到达河北时,冀州牧袁绍气得拍案而起。为了安抚袁绍,曹操把大将军之位让了出来,并谦卑地写信求和,以换取休养生息的时间。

随着中原群雄的不断覆灭,袁曹两大势力终于到了一决雌雄的时刻。公元200年,官渡之战,袁绍一败涂地,曹操一统北方。北方的再次一统,使曹操看到了天下归一的希望。

公元208年,53岁的已是汉丞相的曹操尽起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奔荆州。临行前,他写下了传唱千古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同年,曹操亲率83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来孙权和刘备,一统天下。11月15日,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下令,在船上摆酒设乐,款待众将。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长江宛如横飘的一条素带。再看船上众将,个个锦衣绣袄,好不威风。曹操非常高兴,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高唱《短歌行》。

曹操一生匡朝廷、救天子、扶汉室、定天下。从一腔孤胆的热血青年,到世人眼中的乱世豪杰。

曹操,史称“魏武帝”。但这个封号,是由其子曹丕登基后所追谥,曹操终其一生,并未称帝。这恰恰是他对底线的坚守。

他初心未改,他始终如一。跃马扬鞭,逐鹿中原,建功立业,是表;救黎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才是里。

对于家国的坚守,更是曹操的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终究是做到了这一点。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陶渊明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视察。这位督邮平时经常欺压老百姓,陶渊明早就很讨厌他了。只见督邮挺着大肚子大摇大摆地走了进来,其他的官员就低声下气紧紧地跟在后面。

按照当时做官的规矩,陶渊明这样的小官见到督邮必须穿着干净的官服,弯腰跪在地上迎接。可是陶渊明不愿意这样做,他穿着普通的衣服,把腰板挺得直直的,看着督邮走进来。督邮一看陶渊明竟然不穿官服,也不下跪,很生气:“陶渊明,你好大的胆子,见到本官居然不下跪?”

督邮以为这样一吓唬,陶渊明就会跪地求饶。谁知道陶渊明冷笑了几声,接着说:“大人,我每天辛辛苦苦的每个月只能拿到五斗大米的俸禄,这五斗大米也只是刚够我全家人吃饱。但是如果我向你这种搜刮老百姓血汗钱的人下跪,那我不就成了坏蛋吗?大人,我就算辞官挨饿,也不会向你这样的人弯腰下跪的!”说完,陶渊明大笑着走了出去。督邮呢,他站在门口被气得老半天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后来。陶渊明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了只当了80多天县令的彭泽。从那以后,他再也没做官了。他在小山村里,开垦了一块地,每天扛着锄头,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归园田居》被认为是陶渊明的“明志”之作:实际上陶渊明的前半生,与“俗世”牵绊很深。归隐田园,也并非其天性风骨使然,更多还是为形势所迫。陶渊明年轻时,一则家境贫苦,二则也曾有跻身庙堂的远大抱负。他在《杂诗》中说: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qiān hé sī yuǎn zhù,展开翅膀,远远地去飞)。年轻时陶渊明也曾胸怀大志,因此,他曾多番投身官场。然而时局混乱,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与其终日如履薄冰,还得穿戴规矩去拜见督邮“乡里小儿”,不如远离官场,“复得返自然”,图个清净自在。

【陶渊明辞官的原因】

1.政治因素是陶渊明归隐的重要原因。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晋宋之际,做官的时间基本是在东晋,朝廷征召他为“著作佐郎”,陶渊明未就职。东晋偏安东南一隅,但立国九十多年并不安宁。东晋立国仅五年,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就发生了王敦之乱,晋元帝甚至穿上朝服对王敦说道“你如果想当皇帝,早和我说啊,我把皇位让给你。何苦让百姓跟着受苦呢?”

从二十岁起,初入仕途的陶渊明就看过太多的政治杀戮,亲眼见证了野心家的崛起和灭亡,以及政治斗争的残酷。门阀政治之下,皇权疲软,权臣尾大不掉,时局动荡不安。看清了政治的本质,真不愿意再趟这一趟浑水。

2.家庭的因素决定了陶渊明不愿屈就低微的官职。魏晋是一个门阀掌控政治的时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世家子弟从来不愿意去做那些事务繁琐、职位卑微的底层官员。陶渊明作为东晋大司马陶侃的后代,无疑身上是有着这种时代的习气的。世家子弟谢灵运在临川太守任上,整日游山玩水长期不关心境内的事务。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在车骑将军桓冲手下担任骑曹参军,负责管理马匹。车骑将军桓冲问王徽之:“在军中管理哪个部门?”王徽之想了想说“不知是什么部门,时常见人把马牵进牵出,我想不是骑曹,就是马曹吧!”桓冲再问“那你管理的马匹总数有多少?”王徽之毫不在乎地回答:“这要问我手下饲马的人。我从来不去过问。”身为部门负责人,但是从不过问部门的事务,只是挂一个虚职,这样的情况在当时不仅不被视作不正常,还被认为是一种“风度”。

像陶渊明这样的没落贵族,即便家道衰落了,但也倒驴不倒架,怎么会屈尊去逢迎一个官职比自己低,年龄比自己小的一个小小“督邮”。这种清高绝不是普通知识分子的清高,更是一种贵族身份的认同。即使这官不做了,也不能低头向乡里小儿,不然传出去,还怎么在贵族的圈子里混呢?加上,陶渊明是一个比较顾家的人, 35岁时才有了长子,这小官不做也罢。

3.个性因素决定了陶渊明无法适应官场的生活。陶渊明的本性是一个散漫、喜欢与自然亲近的人,《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晋书·隐逸传》也记载他“素简贵,不私事上官”。所以,从他的本性上来看,他对官场上的迎来送往非常反感,尤其是在那些溜须拍马、曲意逢迎方面,陶渊明更是难以忍受。他把官场比作“樊笼”、“尘网”、“泥潭”,这些都能看出他在官场的难受、痛苦,这种痛苦正是违背了他的个性。

总之,陶渊明的归隐主要原因当然是政治因素,但是和陶渊明的个性有着很大的关系。正是因为个性才使他在官场并不如意,在官场不如意,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才会进一步强化归隐的念头,这些因素都是互相影响的。毕竟,在当时的时代,政治理想的无法实现还是他始终耿耿于怀的,除了出仕,再无别的路途可走,只剩下了归隐。

【总结】进取与超脱,两种人生取向,一儒一道,本质上追求的都是精神与人生的圆满。

群文阅读:从《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看入世与出世的选择

《归园田居(其一)》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群文教学

诗歌百练:和陶归园田居(其一)(苏轼)

诗歌百练: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诗歌百练:归园田居(陶渊明)

诗歌百练:归园田居(陶渊明)/农家(钟芳)

名校学案:《短歌行》创意教学设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