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乱一切感官

 左莫 2023-10-09 发布于海南

图片

亨利·米修(1899-1984)

亨利·米修(1899-1984)是法国诗人、画家,借助东方神秘主义与迷幻药进行颠覆性写作,其诗歌直接呈现个体的潜意识与神话原型。1933年,青年米修造访中国,曾到过上海。八十七年后,他的画又来到这座城市。

图片

亨利·米修《无题》 69.5×150.5cm纸上印度墨 1969,私人收藏,瑞士

米修相信法国超现实主义派诗人兰波(Arthur Rimbaud)“打乱一切感官”的主张,打破文学与绘画的界限。米修认为,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有损于形象的表达,是创作冲动的一种妥协,而绘画则与创作者的感受构成了自发性的联系。因此,在他的绘画中时常可见一种原始的冲动,又让人想起那些无法解读的古老文本。

图片

米修作品

图片

木心作品

20世纪30年代初,米修到访中国,被中国书法与水墨所吸引,其中汉字对他影响尤深。他曾写道,“汉字具有宇宙精神,靠近源头,接近自然。立于其旁,如傍一石,一树,一源,人更简朴,暗通广阔空间……汉字中,充满了景象,充满了新生,充满了原始的惊奇。”他将每个汉字看作一首诗,一个场景,从中找到了无限阐释的可能性,并且把这种可能性注入到他日后的艺术创作中。

图片


例如,在《运动系列》(Movements)中,米修用水墨描绘了他自创的“象形文字”,黑色的符号犹如舞动的小人一般,在画纸上游走,让人捉摸不透。有趣的是,80年代,加拿大编舞家玛丽·舒娜(Marie Chouinard)发现了这些符号,并将其演绎为芭蕾舞,通过舞者的身体,米修从中国书法中找到的生命力又回到了生命本身。

图片

《运动系列》之一,亨利·米修

图片

亨利·米修,《运动系列》之一,1950年。贝尔泰·艾图阿亥画廊(巴黎)收藏。

图片

亨利·米修,《无题》,1960年,纸上印度墨,60 × 140cm。私人收藏,法国。

除了东方文化的印记,米修绘画中透露出的梦境感与失控感明显来自西方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影响,而他服用致幻剂来试图在创作中超越意识的行为则让人联想到后来的迷幻艺术。米修不愿被归入任何派别,“他在任何时候都处在边缘,他穿越了现代主义的很多浪潮,但不会停留,而是顺着自己的道路前行。”米修曾自称“野蛮人”,以此来摆脱基于基督教文化的西方文明与传统。“米修的青年时代正值一战以前、欧洲文明最饱和的时代,当时,法国是西方文明的中心,哲学、文学、绘画观念不断出新,在那样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里,他想要从中摆脱,做个野蛮人。”

图片

亨利·米修,《无题》,1970年,纸上水彩,38 × 57cm。贝尔泰·艾图阿亥画廊(巴黎)收藏。

图片

亨利·米修,《无题》,1960年,擦印画,31 × 24cm。木心艺术基金会收藏。

米修想要摆脱西方文明的渴望使他走向了东方的艺术媒介与符号,米修在一战期间开始各种各样的阅读。探索性的阅读,旨在找到自己的亲人,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他真正的父母、亲戚,然而也许并非真的完全是亲戚,以发现那些“知者”。他说: “让我把态度一次性地摆明,那些不能帮助我完善的人,等于零。”

图片

图片

图片


米修相信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兰波(Arthur Rimbaud)的主张,打破文学与绘画的界限。在语言无法到达之处,诉诸绘画,“与词语彻底分手”,亦诗亦画,大量以无题为名,用中国水墨进行表达。在西方现代艺术从具象到抽象的进程中实属特殊的存在。

图片

图片


看到这些即兴作品,如同一种互文对照,可以逃出文字的巴别塔,进入另外一种想象的精神空间。比起晦涩难懂的文字,纸上的泼墨和随性的涂鸦更能直观地探索他的内心世界。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