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利玛窦来华开始,为什么西方学者对中国儒学如此宽容?

 粤海画苑 2023-10-09 发布于黑龙江

双向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一环,而在17世纪,一位名叫利玛窦的耶稣会士的到来,开启了一场充满探索与理解的旅程。他所代表的西方学者对中国儒学表现出了深厚的兴趣,这种宽容和积极的态度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塑造了中国儒学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段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之旅。

从利玛窦来华开始,为什么西方学者对中国儒学如此宽容?

西方传教士们采取了一种调和的策略,试图将儒学与基督教思想融合在一起。这种策略不仅赞美中国的哲学文化,还将中国的语言和传统引入基督教的传播中。罗明坚和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学习了中国的语言和经典,通过他们的努力,中国文化成为了第一批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的西方人的眼中的宝库。而利玛窦翻译的朱熹注的《四书》在欧洲掀起了一场'中国热',耶稣会士成为第一批关注孔子学说的欧洲人。

从利玛窦来华开始,为什么西方学者对中国儒学如此宽容?

然而,这种文化交流并非一帆风顺。17到18世纪的“礼仪之争”成为了儒学在欧洲传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场争议围绕着中国基督徒是否可以参与祭祖、孔子和天地的仪式展开。耶稣会士们认为这些仪式是一种敬仰,而非偶像崇拜,应该被容忍,但其他传教士则坚决反对这些仪式。这场争议引发了对儒学和中国文化的更深入研究,推动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经典在欧洲的传播。

从利玛窦来华开始,为什么西方学者对中国儒学如此宽容?

利玛窦是第一个深入研究中国儒学的西方传教士,他将孔夫子和儒家经典介绍给了欧洲人。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传教史》和《利玛窦通信集》,这些著作用西方文字写成,对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利玛窦和金尼阁是最早将《四书》和《五经》翻译成拉丁文的人,这些翻译的作品推动了儒家经典的直接传入。此外,儒家的西传也激发了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尤其是卫匡国神父发表的《中国上古史》。这部作品详细讲述了基督诞生之前的中国历史,挑战了基督教史学观念,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利玛窦来华开始,为什么西方学者对中国儒学如此宽容?

儒学在西方传播的过程中,西方学者对孔子儒学和新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将孔子视为中国伦理道德的代表,高度评价《四书五经》中的道德教诲。而新儒家思想的兴起则标志着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高峰时期,它将原儒的伦理化向抽象化和本体化方向发展,影响深远。

从利玛窦来华开始,为什么西方学者对中国儒学如此宽容?

然而,欧洲学者对中国儒学的理解常常受到他们自身需求和问题的影响。他们将中国作为自身文化的参考和依据,尤其是对中国的教育和官吏制度的赞赏。这种文化交流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塑造了欧洲的思想与文化,同时也激发了西方学者对中国的持续关注。

从利玛窦来华开始,为什么西方学者对中国儒学如此宽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