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跪拜礼”礼节的形式和意义浅谈(中)

 宜花得木 2023-10-09 发布于北京

(续上)

三、古代九拜礼的具体形式解释


古代跪拜礼源自周朝,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变化不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九拜礼仪。《周礼·春官·太祝》中“九拜”:”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

我们先要明确,九拜形式是针对的正式场合。而在古代,一直到东汉以前,人们是没有座椅的,人们聚会或者在家里都是席地而坐。因此行礼的前提都是以跪的形式进行的,不跪不成拜。

“稽首”:是九拜最尊崇的礼节,行礼者双膝跪地,双手先拱手,然后向下扣地,头部缓慢下垂,触碰到手,手前头后,停留片刻的礼仪,后代称之为“五体投地”。

“顿首”:行礼者双膝跪地,双手先拱手,然后向下扣地,头部缓慢下垂,触碰到手,手前头后,头部触碰到手即抬起。

“空首”:行礼者双膝跪地,双手先拱手,然后向下扣地,头部缓慢下垂,不触碰到手或地。


【区别】稽首、顿首、空首三者行礼大致相同,都为正式场合仪礼。区别在于,“稽首”是头碰手停留一段时间,“顿首”是头碰手即抬起,“空首”则是头部下垂不触手,表示尊敬程度依次递减。

“振动”:不少学者对此理解有差异。笔者认为应该是表达悲恸的心情,是丧事叩拜最重之礼。意思是行礼者悲痛异常,双膝跪地,双手拍地、捶胸、顿足等表示悲伤的动作。按郑玄注,“以两手相击也”,是“战栗变动之拜”。据《孝经·丧亲》记载:“擗踊哭泣,哀以送之。”擗,以手拍击胸膛,踊,以足顿地。丧礼中哀恸之表示,一踊三跳,三踊九跳,称为踊。捶胸顿足痛哭,表示与亲人永别时极度哀痛之情。

“吉拜”:是先拱手作揖,然后跪拜,额头触地。郑玄注:“稽颡而后拜曰丧拜。拜而后稽颡曰吉拜。”

“凶拜”:为先稽颡而后再拜,动作是额头先触地,然后再拱手作揖跪拜。《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三年之丧,吾从其至者。”这里孔子认为:三年守孝期,孝子有两种祭拜的方法。一种是先拜而后叩头,这突出了对来宾的恭敬恭顺,于礼为顺。另一种是先叩头再后拜,这突出了孝子的哀伤到极致之情。三年守孝期,最重要是哀戚之心,所以我遵从能表达最高哀思的礼仪。


【区别】:“振动”、“吉拜”和“凶拜”都是施用丧葬场合的礼仪。其中“振动”是五服之中斩衰和齐衰服杖期者的丧仪。而吉拜和凶拜二者区别,依郑玄的注释,一是在于跪拜姿势次序不同:“吉拜,拜而后稽颡”,“凶拜”则恰恰相反:“凶拜,稽颡而后拜。

二是和服丧制度有关:行“凶拜”礼者,为斩衰或齐衰杖期者,一般指服丧三年者所行礼。行“吉拜”礼者,为齐衰不杖期(清代规定,男子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子为嫁母、出母,夫为妻,嫡孙祖在为祖母承重等,不持丧杖,丧期一年。)以下者,如大功、小功、缌麻等服丧皆吉拜。

“奇拜”:为君答臣下拜。具体为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郑玄注引东汉经学家杜子春云:“奇读为奇,偶之奇,谓先屈一膝,今雅拜是也。或云读曰倚,倚拜谓持节持戟拜,身倚之以拜。”有的学者解释为一拜,笔者赞同东汉郑玄注。

“褒拜”:再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郑玄注:“褒读为报,报拜再拜是也。”段玉裁亦云:“褒者,大也,有所多大之辞也。”

“肃拜”:肃拜,是古代军中仪礼或女子行礼的特有形式,具体为:双膝跪地,两手下垂,然后拱手,略俯首与手平,故又称“手拜”。《礼记少仪》:“妇人吉事,虽有君赐,肃拜。”郑玄注《周礼》云:“肃拜,但俯下手,今时撎(yi)是也。”(《说文解字》“撎”曰:“举首下手也。”)

郑氏注《少仪》曰:“肃拜,拜不低头也。”《朱子语类·卷九十一》:“古者妇人以肃拜为正,何谓肃拜?”曰:“两膝齐跪,手至地而头不下为肃拜。”唐贾公彦疏:“肃拜者,拜中最轻,唯军中有此肃拜。妇人亦以肃拜为正。”


【小结】以上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为正式场合(吉事)仪礼;振动、吉拜、凶拜为丧事仪礼;奇拜为君主回报下级的礼节;褒拜为再次回报他人的礼节,以示隆重;肃拜则为军队或者女子行礼的简单仪式,毕竟古代在军中披甲胄,很难行跪拜礼,并且很少有宴饮场合,另女子也很少参与,因而是跪拜中最轻的礼节。

(未完待续)

2018.2.14榆木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