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戚继光兵书颠覆对传统武术的认知:枪头重不过一两,拳法只算体操

 图书馆收藏文库 2023-10-09 发布于山东

戚继光,作为一位抗倭名将,已广为人知。然而,他的《纪效新书》却鲜有人真正深入研读。明朝时期,这本书被视为机密,外人不得阅读,而清朝则禁止普通百姓研习军事兵法。然而,如今一切皆允许,却导致《纪效新书》引发了一场“传统武术家”的争议。这本书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武术的认知:明军的装备并不多,拳法只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按照戚继光的训练方法,普通人也能在三年五载内成为军中高手,将敌手打得体无完肤。许多人以为戚继光主要依靠狼筅和鸳鸯阵,但事实上,他的成功来自于类似今天的炮步协同作战:首先是大炮轰击,然后是装备佛郎机火炮的军队前进,最后才轮到火枪手使用鸟铳进行集体射击。鸳鸯阵通常在遭遇战和清场时使用,但即便在阵中也有火枪手,因为聪明的戚继光不会轻易与倭寇进行白刃战。相较于冷兵器的格斗,戚继光更善于使用明朝领先世界的火枪和火炮。戚继光向隆庆皇帝朱载垕明确指出,拥有火器却不使用,等于愚蠢:“当敌寇进入平原,适合使用战车;在近距离,使用骑兵更为合适;而在边界地带,步兵才占优势。这三者交替运用,方能取得胜利。如果对敌方的号令不足以使其屈服,对分割兵力的方法不足以调动其力量,那么无论急缓情况如何,都会失败。如果拥有火器而不使用,那就是愚蠢。”戚家军的装备可能比几百年后的抗日武装还要先进,因为大刀和长矛已经不再是他们的主要武器。戚家军的车队和骑兵中,超过四成的战士配备了火枪和鸟铳。步兵也是成对携带火枪和鸟铳(一人负责防护,一人进行远程攻击)。即使后勤部队的辎重队伍中,也有六成人配备了火枪。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火头军经常站在大阵最后,趁机进行远程狙击。戚继光在火枪和火炮的运用方面技术高超,他曾这样描述“子母炮”的威力:“它可以用来惊吓敌人,或者在夜间从远处射入敌军阵地,不停留在敌军阵地中。火枪发射后,敌人会感到惊恐,失去斗志,我们就可以趁机进攻。这种武器是最精妙的。”有了这样先进的武器,面对个体战斗力强但组织纪律差的倭寇,明军自然能够获胜。因此,戚家军在练成炮步协同战术后,抗击倭寇就变成了狩猎的过程。然而,狩猎也要求猎人比猎物更加迅猛。虽然倭寇腿短,但在逃生时总能比追击者跑得更快。因此,戚家军也加强了士兵的体能训练。戚家军的体能训练至今仍然具有实际价值。在日常训练和军事演习中,士兵需要携带更重的武器和穿越更重的盔甲,有时还要在腿上绑沙袋。戚继光将这三种训练方法总结为“练三力”:首先是熟练使用平时所用的重型装备,以确保在战斗中能够轻松应对;其次是提高士兵的奔跑速度和耐力,要求一气呵成地跑上一里路,而不喘不停。最后,是进行实战演练,要求士兵能够在身穿重甲的情况下使用重武器,以保持灵活性和速度。通过掌握这三项技能,戚家军培养出了高度熟练的战士,无论是在训练中还是在实际战斗中,都能够迅速行动。此外,戚继光还强调士兵必须具备快速反应和出色的准确度。以长枪突刺为例,他的训练方法也很科学:在二十步之外,立起一个五尺高八寸宽的人形木靶,上面有七个一寸直径的圆孔,每个孔里放置着一个木球。士兵听到号令后,立刻冲向木靶,枪尖要穿过孔洞,将木球挑出。这样的练习帮助士兵提高了准确度和反应速度,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身体素质。戚继光强调实战中的实用性,他认为拳法在大规模战斗中并没有多大用处,只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手段。他说:“拳法似乎不适合用于重大战斗,只是一种活动手足、锻炼身体的方法,是初学武艺的入门之门。”尽管如此,他也认为练习拳法可以提高士兵的爆发力和速度:“拳法快速、迅猛,瞬间可以制胜对手,不需要多招多式,只需一招一式,击败敌人十分容易。”戚继光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在战斗中,速度和力量决定胜负。如果只会练习花架子,那么当敌人不按常规出招时,你可能会在一分钟内被打得鼻青脸肿。总之,《纪效新书》中的思想近似于现代汉语,不需要进行翻译。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戚继光所反感的花架子,如今却成了某些武术表演的拿手戏码,让外人误以为这就是传统武术的代表。戚继光不仅反对士兵耍花枪,还认为拳法在实战中没有多大用处。他认为,只有眼疾手快、力大劲足,才能算得上高手。因此,他的训练强调快速反应和准确度。戚继光的话可以概括为“一力降十会”,在战斗中速度和力量至关重要。如果只会练习花拳绣腿,那么当敌人出奇不意时,你可能会在一分钟内被打得鼻青脸肿。

戚继光兵书颠覆对传统武术的认知:枪头重不过一两,拳法只算体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