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宝才在华县高塘、罗纹、瓜坡、五七干校等地任职那些事

 华州文史荟萃 2023-10-09 发布于北京
踏着先烈足迹奋勇前行的人
——渭华起义纪念馆诞生始末

二、担任文管所所长前的李宝才
曾记否?
多少年前,高塘中学的西南角有一圈厢房,多处墙皮掉落,显得十分破旧,住着十多位教师。厢房围着的小院中,有一行用青砖、鹅卵石铺就的大标语“同志们赶快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人们称其为”红院”。红院南面,有个南门,这是方便师生出入的小门。南门外的土坡下是片池塘稻田,村舍连着农田绵延到很远很远。这就是当年的渭华起义旧址。如果把广袤辽远的万千里碧野比作大海,一个个村舍比作岛屿,那么红院就是这大海里的一叶扁舟,大海苍茫,小舟缥缈。这便是我对红院的最初印象了。

早期的渭华起义旧址全貌

70 年代中期,我在高塘中学上学两年,曾多次去过“红院”,我和我的同学从不知也不去打问那行砖铺标语的来历,政治课、历史课上老师也从未提起,有位老师倒对某同学说过,“那行砖字是渭华起义时刘志丹带人铺就的。”岂不知,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反动军警在西北地区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关中陷入一片白色恐怖。4 月 28 日,李大钊在北京遇害,消息传到华县,谷墩小学教师陈述善、高塘小学(高塘中学前身)校长李维俊组织两校师生在高塘小学举行了追悼大会,会后带领学生用卵石和青砖铺了“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10 个字,悼念革命先驱,唤醒民众抗争。
1928 年 5 月,渭华起义爆发后,起义军司令部住进高塘小学,军委主席刘志丹带领官兵又增加了“同志们赶快”五个字,才成了今天的这个模样。可见,当时学校老师对渭华起义以及这行标语的来历也是含糊不清知之甚少。这就是渭华起义在当时学人心目中浅之又浅的“印迹”,普通百姓那就知之更少了。

渭华起义旧址砖铺标语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经济体制正在转型,“摸着石头过河”。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手一齐抓,但全国自上而下经济建设成了重头戏。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1981 年 10月 10 日,李宝才受县委之命拎着铺盖行囊,前去渭华起义旧址高塘文物管理所(以下简称文管所)任职,就住在”红院”,与教师相邻为伴。李宝才踏上了修复旧址进而又创建纪念馆的漫漫征途,他的眼前有风雨,有泥泞,更有诗和远方。
渭华起义旧址早在 1957 年 5 月 31 日就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 年 3 月华县设立渭华起义旧址高塘文管所。然而,三年过去了,院子还是那院,房子还是那房。李宝才秉性使然,到任后不坐等日月,不吃闲饭,翻阅资料,走访渭华起义烈士遗属、子女,他深深地被烈士的事迹和烈士家属及后代的遭遇所打动,他发誓无论多么艰难也不能叫为革命流血献身的烈士后裔再流泪,立志为烈士树碑立传,干一番事业。
李宝才何许人也?
他生于 1928 年 6 月,16 岁被拉壮丁,由于年龄过小留用在大明乡公所,干起跑腿打杂的差事。长兄李进才先于他被拉壮丁到国民党部队,早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所在的部队后整体起义,编入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任教导员,淮海战役壮烈牺牲于安徽宿县双堆集小刘庄,建国后国务院授于“革命烈士”称号(见《华县志》革命烈士英名录)。1942 年他因故回家,一身正气,给弟李宝才讲穷苦人就要斗争的道理,讲共产党人的故事,从此李宝才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革命的种子,他一心向往党组织,1948 年经周玉明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参与了解放、接管华县和土改运动。解放后,先后在高塘区任副区长、罗纹管区任主任,随后历任瓜坡公社党委书记、金惠、圣山公社社长,每到一处,他紧密联系群众,深入田间地头,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1985 年 5 月李宝才(右二)与王云(右一)薛毅(左二)到东阳村探望王芾南(左一)

三年困难时期,这时候他在瓜坡公社任党委书记,经常深入田间农户,了解群众疾苦,说实话,办实事,第一个率先取消食堂化,一方面带领群众努力生产自救,一方面替群众向上级领导要“返销”救济粮,他最怕看到太多的群众饿肚子,甚或饿死的惨象在他眼前发生。粮食极度短缺,教师家庭的吃饭也成了问题,有个教师找到李宝才,哭着说“李书记,我连我家的一只母鸡都不如,母鸡一天下一个蛋还卖一块钱哩么!”李宝才担心娃娃的念书受影响,他擅自决定打开粮库,动用储备粮给全公社的所有教师发了救济粮。县上知道了,打电话责问,“为什么不事先向县上请示?”李宝才的回答是,“我请示,给他们的救济粮就发不成了。”事后,他写了检查,但解决了教师的吃饭问题,落得了心里的踏实。
发返销粮给不给地富家庭?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好多大队、公社干部不愿意给,意见强烈,时任许姓的社长也表示赞同。李宝才实事求是,不唯阶级成分,不畏惧,没退缩。他问一些干部,“地富分子及家人是不是人?是人就不能让饿死,莲花寺监狱的犯人国家也不是给饭吃嘛!”大家觉得书记的话有道理,问题便迎刃而解。
围绕发放救济粮,身为党委书记李宝才的这两次举动,在整个公社产生了轰动性的强烈反响。
1962 年他调任金惠公社社长,社员还没有真正从“三年困难”的粮食困乏中走出来,他不顾蒙受“领导不团结”、“不考虑国家困难”之冤名,继续向上级要返销粮,解决群众的生活实际困难。现在还健在的李崖行政村的齐桂珍近 90 岁手拄拐棍,已是风烛残年,当她向我提起当年她带着孩子跑到公社找李宝才诉说家里揭不开锅,打算远走他乡,李宝才劝她不要离开,同时让提走 20 斤粮食先安顿好孩子,随后又到她所在的生产队找到队长,协商解决她家因自留地与生产队纠纷时的情景,仍感激涕零。
1964 年起李宝才先后参加了长安、临潼、蓝田三个县的社教运动,他坚持党的政策,不错定一户“漏划”。
临潼北田马陵大队有个叫袁新才的,被补定“地主分子”已成定案,李宝才根据自己走访群众掌握了此人原来是乞丐被招赘到地主家的实情,骑车几十里到县社教工作团向领导说明情况,为其撤销了定案。
1974 年,李宝才在大明白泉驻队,高中毕业的史铁龙找到他诉说,他想参军,但家里是地主成分,并说他的父亲其实当年是他家长工,后入赘到他家的。李宝才和大队干部沟通又找到公社说明情况,为他家改了成分,遂送史铁龙到部队当了兵。小伙在部队积极上进,勤奋努力,多次受到提拔,成长为高级干部。
李宝才无论到那里就是这样地为群众着想,为党负责,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信任、拥护和爱戴,“你甭看老李脾气瞎,那人给百姓办实事哩!”是当地群众的口碑。

李宝才与他的“革命老人”在一起

文革后期,他任“华县五七干校”校长,带领干部和培训学员挽起裤腿袖子,抡镢挥锨,开垦荒地,种粮种菜,上山掮木头,弥补国家调拨木材的不足,建宿舍、食堂、教室,盖礼堂,打水井,短短几年硬是把一个被废弃的小学,变成了能满足几百名学员培训需要的像模像样的干校。人说,“李宝才是个干家子!”
是的,李宝才赢得了“干家子”、“办实事”的普遍赞誉,可他却付出了沉重的人生代价。妻子一直在家务农,1972患肝炎,由于他把整个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干校的建设上,很少回家,贻误了及时有效的医治,于当年就亡故,时年 37 岁。妻亡家碎,儿女年幼,衣食无着,四处流落,落得对他多年的抱怨。他自己也因家庭变故,命途多舛。临终生命弥留,他一声声地叫着先妻的名字,老泪横流。
李宝才在家庭生活中,面对妻子儿女好多时候有着诸多的无奈,情感有时甚至是脆弱的。但在社会生活中,他却会表现出一种英雄似的无所畏惧。一次,他坐高塘到华县的公共车去办事,当车行至瓜坡,车上的一位农妇突然发现自己的钱包被身旁的一位小伙偷了,失声痛哭。李宝才厉声喝令司机:“车不能停,一直往公安局开!”车开到公安局院子,小偷被抓,农妇的钱包失而复得。
(未完待续)
文图来源:问墨撰《踏着先烈足迹奋勇前行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