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姒启

 金色夏天xoi98g 2023-10-09 发布于山东

姒启(生卒年不详),也称启、帝启,禹之子,夏朝第二任君王。其母是涂山氏族的女子。

他击败伯益后,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奴隶社会开始,他也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他一生四处征战,也“荒于音乐和饮食”,最终病死,葬于安邑附近。武则天改国号周时,追尊启为齐圣皇帝。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姒启


主要成就

建立夏王朝 中国历史上帝位“世袭制”


别名

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


民族

华夏族


所处时代

夏朝


身份

夏朝君主


父亲

大禹

1人物生平

身世传说

姒启的身世并不是很清楚,有关他的出生和家庭背景的资料并不是很详细。根据《史记》的记载,姒启是齐国人,但并没有详细说明他的家庭背景和出生地点。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姒启可能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努力,逐渐成为了齐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无论姒启的身世如何,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成就都得到了历史的高度评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王位之争

                 姒启画像

姒启的王位之争是指他与齐国君主田和之间的争夺。公元前489年,田和继位为齐国君主,但他并不得人心,政治腐败,国家日益衰落。公元前481年,姒启被任命为相国,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齐国的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姒启的改革措施得到了广泛的支持,田和的统治地位受到了威胁。


公元前476年,田和去世,他的儿子田忌继位为齐国君主。田忌年幼无能,姒启趁机发动政变,将田忌废黜,自己登上了齐国的王位。姒启成为了齐国的实际掌权者,他继续推行改革措施,使得齐国的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姒启的王位之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斗争之一,也是姒启一生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甘之战

                甘之战

启夺得领袖职位后,在今河南禹县举行盟会,通报联合体内部各部落和附近酋邦,争取支持者,以确立自己的统治,这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启有钧台之享[1]。但是姒启破坏传统习俗的篡夺行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实力雄厚,同样觊觎联盟最高权位的部落首领,以有扈氏为代表,公然表示不服从姒启作新的领袖,从而发生了姒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


有扈氏是当时一个强大的部落或酋邦。传说姒禹时就曾发生过“攻有扈”,“以行其教”的战争。战前,姒禹在誓师之辞中说:“日中,今予与有扈氏争一日之命,且尔卿大夫庶人,予非尔田野葆士之欲也,予共行天之罚也。”宣告要和有扈氏决一死战,标榜自己不是为了贪图有扈氏的土地、人民、财货,而是代天行罚。还传说:“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阵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这些传说都反映姒禹与有扈氏之战,是一场权力之争。有扈氏以其强大,意欲僭取联合体王权而起兵,所以姒禹伐有扈“以行其教”、“行天之罚”,而且将战争的手段与加强政教的手段结合,最终才战胜有扈氏。姒启伐有扈,在一定意义上可谓是禹伐有扈的继续。


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是两强相遇,因而打得十分激烈,但留下的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不多,主要是姒启的一篇战斗动员令《尚书·甘誓》,全文为:“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2]


文中第一段介绍《甘誓》背景,是启在战于甘之前,召集左右高级官吏申明纪律约戒的誓师词。“六卿”过去的解释多认为是六军之将,实际上“六卿”和“六军”都是周代以后出现的,是成书时借用的后代词汇,其所指当即下文中的“六事之人”。在古文字中事和史是一个字,商代甲骨文中商王所称的“我史”、“朕史”、“东史”、“西史”等往往参与征战,所以夏后启召“六事之人”传达战争约戒就很容易理解了。第二段是誓师词全文,首先宣布有扈氏罪状是“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意思是指责敌人上不敬天象,下不敬大臣,引起天怒人怨,所以伐有扈是代天行罚。其次宣布军事纪律,命令部属各自奉行命令,忠于职守,努力战斗,还申命奉行命令者将在祖庙中受到奖赏,违背命令者,将在社坛前处死。和伐三苗的《禹誓》相比,可见启时最高行政长官的权威是前一个历史时代无法相比的。


相传启初“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总结原因说“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于是励精图治,“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3]。可见姒启取得甘之战的胜利,“灭有扈氏,天下咸朝”[4]是很不容易的。


武观之乱


对财富和权力的追逐,终于打破了氏族制度下自然发生的共同体权力,国家出现了,但对财富和权力的追逐不仅没有结束,而且愈演愈烈。姒启用暴力手段结束“禅让制”后,他的儿子们又发生了争夺继承权的骨肉相残,这就是武观之乱。


在周代文献中,曾将“夏有观、扈”和“虞有三苗”并论[1],其中的扈是有扈氏,观则为武观,或作五观。还将他与尧子丹朱、舜子商均、汤子太甲、文王之子管蔡相比,说“是五王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奸子……”,可证姒武观是姒启之“奸子”。关于武观之乱的经过留下的记载很少,仅见今本《竹书纪年》中有:“(启)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师师征西河,武观来归。”


时代更早的《逸周书·尝麦》篇也记述了对这次叛乱的征讨:“其在启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国无正,用胥兴作乱,遂凶厥国。皇天哀禹,赐以彭寿,卑正夏略。”文中的“五子”当为“五观”之误。据今本《竹书纪年》启在位十六年。约略可知在姒启的晚年已发生了诸子争立的动乱,季子武观因此被放逐西河。后来,当继任问题进一步提到日程上时,姒武观发动叛乱,效法姒启用暴力夺取继承权,这场权力之争几乎瓦解了夏王朝的统治,幸而有彭伯寿率师出征西河,才平定姒武观的叛乱。关于西河之地望历来说法不一,较多说法是在河水之东的晋南或河水之西的陕西韩城一带,还有河南安阳附近的内黄说等。以在晋南河汾之间的可能性最大,关于夏文化的考古发现、研究成果也为晋南说提供较多的证明。

2家庭生活


禹:世称大禹,本名姒文命,夏朝开国君主



长子:太康


次子:元康


三子:伯康


四子:中康,一作“仲康”


五子:武观

3人物评价

启禀承天命,赞继大禹之道,顺利地实现从禅让走向世袭,实在是众望所归,启无疑是历史一个重德修贤的圣明君主。——许风申


自姒启建立夏王朝以后,逐渐抛弃了姒禹的节俭传统,毫无顾忌地“淫溢康乐”,管磬并作,“湛浊于酒、渝食于野”,饮酒无度、游田无度。

4典籍记载

《竹书纪年·夏纪》[5]


《史记·夏本纪》[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