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献摘录]产后腰痛的一种治疗方案

 wyfx100 2023-10-09 发布于浙江
本研究联合应用针刺与美式整脊,以期充分发挥每种疗法的优势,进而 有效缓解产后NLBP患者疼痛,恢复腰部活动功能,报告如下:
腰椎骨边取穴针刺联合美式整脊治疗产后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图片
产后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是指发生在产妇人群,表现为病因不明的、除外脊柱特异性疾病及神经根性疼痛所引起的以下背部、腰骶部、臀部或腿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产后NLBP属于西医学“非特异性下腰痛”范畴。其发生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目前研究更倾向于脊柱局部病理性变化,即骨源性失稳及肌源性失衡。病因多与产妇在妊娠及经产过程中出现的体内激素水平异常、脊柱生物力学失衡和血液循环动力学改变等因素有关,如胎儿的生长导致孕妇腰椎前凸增加, 激素水平异常导致韧带松弛,弹性下降,以及手术麻醉损伤腰骶部神经等,均会诱发脊柱局部发生病理性变化,加之产后不正确的活动、生活方式、心理因素交互作用出现腰背部疼痛。西医治疗多采用激素、抗炎镇痛药物等对症治疗,但也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较差等局限性。
图片

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急 / 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 2007年美国医师和疼痛协会制定的NLBP诊断标准 :发生在产后哺乳、睡觉和下地等不注意体位,或过早下地闪扭者,以腰背部及腰骶部疼痛为主要表现;体格检查常发现 疼痛部位存在肌张力增高或明显局限性压痛点(扳机点);病程分级:急性<6周,6亚急性≤ 12周, 慢性>12周;影像学检查:常规X线片、CT平扫等 检查提示多无特异性。中医诊断参考《针灸治疗学(第2版)》腰痛诊断。纳入标准:符合产后NLBP 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20 ~ 45岁;症状出现时间, 产后1 ~ 12个月;认知功能正常;依从性好。排除 标准:孕前腰痛;产后重度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施术部位皮肤破溃、肿胀和感染等无法实施操作;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和凝血机制障碍。

治疗组:①患者取健侧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侧下肢屈曲,保持身体与治疗床成一直线。②术者面向患者,弓步站立,上方手(辅助手)固定患者肩部,下方手(发力手)用豌豆骨接触发力 点,术者身体前屈重心接近发力点。③通过接触腰椎乳突(腰椎上关节突后缘骨性突起)、棘突矫正椎体向后以及旋转错位;通过接触髂后上棘内侧缘、外侧缘、内侧矫正髂骨向内、向外、向后错位;通过接触坐骨结节附近矫正髂骨向前错位;通过接触骶骨棘突S1S3 分别矫正骶骨基底部向后、骶骨尖向后错位。手法复位时可听到“喀啪”响声,即完成矫正。

图片

观察组:在美式整脊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腰椎 骨边针刺。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术者分别于L3L5椎体乳突旁外上缘,寻找高张力点(压痛点), 常规消毒并选用φ 0.30 mm × 75 mm一次性无菌针灸 针,沿定位椎体乳突骨边外上缘直刺,若有骨性阻挡, 调针尖向前上方,针身与肌肤表面呈60°斜刺,针刺后会有向同侧下肢窜麻感,行小幅度捻转12 min,程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期间行针1次。若伴 有腰骶及臀部痛点,依据穴位位置选用φ 0.30 mm ×(5075mm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于痛点直刺到达骨面后略提,行小幅度提插捻转。留针30 min。每周3次,共治疗12次。

(此处省略600字)结论:腰椎骨边取穴针刺联合美式整脊治疗产后NLBP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躯体活动能力与躯体功能障碍,还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注:这个美式整脊的操作,还得请专业的脊医、医师、康复师操作吧,描述的有点粗糙了。产后诸症评估是关键,核心肌力训练是基本,日常生活姿势矫正是基础。

图片
(赵胜杰医师为藏族同胞讲解产后康复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