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41周婧琬:青年人的文化自信是如何炼成的

 高教课堂研讨 2023-10-10 发布于江苏

      一百年前,我国经历了严重的文化自卑,在国运衰落的背景下,青年人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饱受摧残。而在当今中国,青年人的文化自信日益高涨,青年人的担当与作为令人欣慰。

镜头所及:网络传媒的交相辉映

      杭州亚运会正在如火如荼地举办中,在关注着青年运动健儿们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展现英姿、为国争光的时候,观众们高涨的情绪似乎也离不开赛间的BGM。这些BGM,形式多样,一些也不乏在玩梗,但是却出奇的符合现场氛围,有效调动观众的观赛热情。而这些幕后的DJ,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其实不止是DJ,也不只是此次亚运会,从冬奥会,到大运会,在赛场上的各个岗位,青年大学生的身影越来越多见,他们在各个场合以青年人的角度,展现着属于青年人的魅力,传播着属于当代青年人的文化理念,引起众人共鸣。

     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当代青年人具有文化自信。青年人的文化自信是什么?除了是在国际赛场上播放的流行音乐,它也是国潮风的盛行,是《觉醒年代》的爆红,是为马面裙的正名,是对文物回家的坚持和倡导。文化自信,是青年人在对中国古今文化的认可下,结合自我认知,挣脱思想桎梏,继而维护传播优秀文化的积极成熟的心态。

教育奠基:教育输入的深耕细作

      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青年们是如何产生了文化自信?教育让青年人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这是产生文化自信的基石。从上学开始,青年人从课堂中不断汲取文化精华,是语文课本中的古文古诗,是历史课本中的上下五千年,是地理课本中的壮美山河。教育让青年人在童年时代对文化留下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基本印象。同时,一系列的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和媒体节目也在加深这种印象,《航拍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的火爆,将文化以具象的形式展现在了青年人面前,用细节描摹大好河山,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用言语构筑精神高地,兼济天下,归隐田园。在日常教育的潜移默化中,青年人们对中华文化版图有了基本印象,有了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

社会激励:创新输出的星火燎原

      教育给予青年人精进文化的能力,通过在自我认知的成熟中感知文化魅力,构筑文化自信。固步自封最终只会走向衰落,中华文化保持长久不衰,需要不断注入年轻活力。在青年人接受了文化教育后,他们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和兴趣专业结合,因此国潮风出现,文创产品风靡市场。文化不再是古籍里的文字,博物馆的展品,青年人用自己的理解,赋予文化新的活力,创造文化的语言,展现文化思想。现在的非遗传承人日趋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文化建设中。或许一些人会批判这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手艺养家糊口,但若是将一门手艺真正做活,却必须需要融入自身对于手艺的理解,对于文化的理解。教育在青年人从知识到实践的转化中,完成了蜕变,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输出理解,与此同时,有了拥有文化自信的勇气。

      在有了文化自信后,青年人在各个场面自信传播中华文化,自信发表观点。因此,在国际赛场上会响起流行音乐,在国外街头会奏起民乐之声,会有捍卫中华文化,拒绝文化偷袭的申诉。教育塑造了青年人的文化自信,同时文化自信也会反哺教育。作为青年人的我们,也更应该以开放的心态传承发扬文化自信。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