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设立背景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精神卫生是指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身潜力,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够为其居住的社区做出贡献。 当前,精神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世卫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亿精神发育障碍患者,其中四分之三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 而在大多数国家中,只有不到2%的卫生保健资金用于精神卫生,且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者、半数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和四分之三的滥用酒精导致精神障碍者无法获得简单、可负担得起的治疗或护理。此外,在世界范围内,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精神发育障碍疾病已成为严重而又耗资巨大的全球性卫生问题,影响着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 精神类疾病的定义 其实,精神类疾病并不是人们常说的那种“精神病”,更不是“神经病”。而是在各种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临床上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癔症、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 精神疾病的现状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精神发育障碍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精神发育障碍疾病像感冒一样普遍。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曾对媒体表示,“近20年,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的患病率变化不大。但像焦虑症、抑郁症等轻症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却显著增加。” 精神类疾病的治疗方式 目前对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采取以心理治疗精神治疗和药物治疗结合的方法,一般是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 现有的数种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发挥作用,大多只能控制患者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的改善是临床治疗的难题。因此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是目前患者急需的。 从生物学来讲,人类的情绪与行为离不开神经元、神经递质的化学通路,而精神类疾病,离不开多巴胺等胺能通路。
简单来说,就是精神疾病患者的神经递质与多巴胺出现了分泌紊乱的状态。分泌多了出现精神分裂、狂躁症等;分泌少了出现抑郁症、自闭症等;而各种分泌物质的紊乱造成各种不同的精神疾病。 干细胞是精神疾病治疗的新手段 01.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 一种高致残率的严重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假说,如神经干细胞的发育障碍、免疫功能减退、增殖水平降低引起神经网络失衡等。 其发病包括阳性症状(妄想、幻觉、兴奋等)、阴性症状(情感迟钝、情感退缩、情感交流障碍等)和认知功能障碍,常常发展成需要终生服药的慢性病。 结 果: ①安全性: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结果均表明输注UBSC是安全的,期间没有发现严重的不良事件。 ②有效性:第二阶段证明了UBSC的有效性。在阴性精神病理量表上,PANSS评分从24.5±2.4下降到19.2±2.7(р<0.001),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上,PANSS评分从从41.2±6.8降至30.82±4.4。MCCB中神经认知处理速度由30.6±1.6升至49.4±1.7、注意力由30.6±2.4升至48.5±3.1、记忆力由39.7±1.4升至56.1±1.4、言语学习能力由41.3±1.7升至62±3.2、视觉学习能力由38.6±3.4升至62.9±2.5、执行能力由35±2.2升至59.5±2.5、社会认知能力由43.6±1.6升至46.1±2.1。 研究表明,经干细胞治疗后,SCZ的PANSS评分明显下降,MCCB评分明显上升,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说明干细胞是一种潜在治疗SCZ的安全方法。 02 抑郁症(Depression) 一种慢性、复发性和衰弱性精神类疾病,属于全球第三大疾病。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临床科研人员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中药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给予中药联合常规药物。 结果分析:8周后随访,2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显著下降,观察组HAMD分数为7.01±1.03,抑郁症状消失,情绪恢复正常。 【注】HAMD量表评分:(1)痊愈:HAMD<8分,症状消失,情绪恢复正常;(2)显效:HAMD评分8~10分,主要症状明显好转,情绪基本稳定;(3)有效:HAMD评分较治疗前降低10~18分,部分症状好转,情绪稍有改善;(4)无效:HAMD评分与治疗前无差异,症状及情绪均无改善。 另外,两组血清TNF-α、IL-1β和IL-6显著降低,说明炎症因子水平下降;观察组的5-HT、NE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均增高,尤以BDNF增高最为明显。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细胞疗法防治抑郁症疗效更好,具有对因治疗的优势。 【注】BDNF可调节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分化,树突和轴突的生长及突触的形成,可当作神经可塑性的标志。 该案例说明干细胞疗法具有对因治疗的优势,从疾病根源进行调理修复脑损伤部位,推测可降低疾病复发率,预防抑郁症自杀倾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