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一个16岁的少年从江苏南京来到了河北唐山,从富庶的南方大都市来到这个小镇,是因为这里有一所当时蜚声国内的学校。 这位少年名叫茅以升,日后他成为了中国最著名的桥梁专家,土木工程学家,他求学的学校当时叫唐山路矿学堂,后来更名唐山交通大学,他创办于1896年,包括茅以升在内的许多蜚声国际的科学界的泰斗,如竺可桢,林同炎,黄万里等,都出自这所学校。 ![]() 茅以升 ![]() 茅以升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毁掉了原有的校舍。曾经的辉煌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仅存的地震废墟下究竟隐藏着多少故事呢? ![]() 西南交通大学 这里是位于四川成都的西南交通大学。在西南交大的校徽中,镌刻着“唐山”两个字。1971年,因支援三线建设的需要,唐山交通大学整体搬迁到了千里之外的成都,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对于地处西南天府之地的这所学校来说,远在北方的唐山,永远成为了他记忆的源头。 在西南交大校史馆,珍藏着一份毕业证书的原件,证书用英文印制,落款处是用毛笔手书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张孝基”字样。 ![]() 颁发于1900年的北洋铁路官学堂毕业证书 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正是唐山交通大学的前身。这张颁发于1900年的证书,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学毕业证书之一,它隐含着这所近代学府初创于筚路蓝缕中的史实,而他最初的一堂弦歌,最初的桃李春风以及风雨沧桑的播迁流转,也都与唐山这座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唐山,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市区中心广厦林立,车水马龙,尽显现代都市的喧嚣与繁华。城市中心矗立的井架,昭示着这座城市与煤矿的密切关系,煤赋予了这座城市生命,也与一座近代最早的铁路高等学府的建立有着特殊的机缘。 ![]() 克劳德.威廉.金达 这张照片拍摄于1881年,照片上的人,名叫克劳德.威廉.金达,英国人,当时担任开平矿务局的机械工程师,当他在凤凰山的住宅前举目远眺时,似乎已经预感到脚下的这片土地,即将发生的变化。 这一年,从英国订购的抽水机,蒸汽绞车,风泵等采煤设备,开始用于矿井的开凿,并采用了德国式井架。这口中国首次运用西方近代采煤技术开采的矿井,被定名为“唐山矿”。 大量的煤炭即将从地下源源不断的开掘出来,在完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矿井的同时,金达也开始接受了一个新的使命。他被开平煤矿的创办者唐廷枢任命为唐胥铁路总工程师。 ![]() 唐廷枢(前排左三) 唐廷枢,广东人,李鸿章的心腹幕僚。1876年,受李鸿章委派,兴办开平煤矿。此前,唐廷枢担任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修筑唐山矿区至胥各庄的铁路,是唐廷枢久已有之的计划,目的是将铁路与胥各庄至芦台的运河相衔接,构筑起煤炭运输的通道。 虽然唐胥铁路的长度仅有九公里,但金达坚持将轨距修建成1435毫米,这是国际公认的标准铁路轨距。他认为,这条铁路一定要成为他日巨大的铁路系统中的一段。
修筑铁路的同时,唐廷枢在离开平煤矿不远的胥各庄建成了一个修车工厂,工人们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1886年4月,唐山矿的第一批原煤经由唐胥铁路被送到天津,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的铁路建成运营。这年六月,李鸿章和他的部属幕僚视察了唐胥铁路,乘坐了“龙号”机车,火车的时速达到32公里。 ![]() 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 1887年,唐胥铁路续建45公里,延长至芦台,一年后又延伸至天津,从此开平矿务局的煤炭外运主要由铁路承担,源源不断的原煤经由天津销往上海,香港和东南亚 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金达深感中国铁路建设人才的匮乏。1893年9月20日,他上书李鸿章建议开设学堂,培养中国自己的铁路工程师。但此时,中国的时局正在迎来一场重大而惨痛的变动。 伴随着日本军队在朝鲜和辽东半岛的长驱直入,伴随着黄海海面上的炮火硝烟,面对一向被自己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清帝国却遭遇了空前的惨败。甲午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耻辱与伤痛迫使清政府和知识阶层深刻认识到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迫切性,也认识到铁路对发展国计民生的重要性。1895年7月,光绪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力行实政”。 而“实政”首先就是“修铁路”,卢汉铁路、粤汉铁路以及续修山海关内外铁路,相继被清政府纳入实施计划,中国步入建造铁路的第一个高潮时期。中国铁路对于铁路建设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当时梁启超曾感叹说:“每造铁路十英里需用上等工匠一员,次等60员,今之明于机器,习于工程学,才任工师者,几何人矣?”兴办近代化教育,造就自己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中国的第一所铁路高等学府,终于迎来历史性的契机。 1896年5月4日,金达再次上书清政府再度建议创办铁路学堂。他的上书被转呈到新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的案头。五个多月后,经过深思熟虑的王文韶在10月29日这天向光绪皇帝写了一份奏折。今天,在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依然保存着当年王文韶的这张奏折。王文韶首先阐明铁路征兵运械、通商便民成效昭著。 ![]() 王文韶写给光绪帝的奏折 修筑铁路实为富强之业,继而陈述了在山海关设立铁路学堂的计划,请求培育人才,以备将来广建铁路和期取用不穷,奏折仅有311个字,但这字斟句酌的311个字,寄予着对创立中国第一所官办铁路高高等学校的殷切期望。奏折上光绪皇帝朱批:“该衙门知道”,他批准了王文韶的上奏请求。
山海关古称榆关,宋代时曾在此修筑了一道900多里长的榆木栅墙,以抵御契丹人的入侵。随着滦州至山海关铁路的修筑,清政府的北洋铁路总局就设在这里,并正在将铁路向奉天延伸。 此时,山海关已相继建立了机器厂,造桥厂。1896年,由北洋铁路总局管辖的铁路学堂就设置在造桥厂附近。百年之后,昔日的造桥厂已发展为现代化的山海关桥梁厂,铁路学堂旧址也早已成为工厂厂区的一部分。虽然当年的校舍屋宇已湮没于历史的雨打风吹之中,但就在这里,中国的第一所铁路高等学府完成了他最初的奠基,最初的草创。 1896年11月20日,上海申报刊登了北洋铁路总局发布的铁路学堂告白,向外界宣告铁路学堂已正式建立并开始招生。告白说,本局奉准设立学堂,延聘教习,专授造桥、造路工程各事,申明录取标准为“考选良家子弟,不拘何处,年在20岁左右,读过中西书籍,文理通顺者,学生为公费性质,入学后“月给赡银””。 告白还特别承诺,三年学满,果能有成,即派赴工程当差,优给月薪。当时学校全称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张孝基在上海被录取,成为中国第一所官办铁路高等学校,最早的39名学生之一。北洋铁路学堂以中学毕业生为主要招生对象,招考学生注重英文、算学成绩,教师主要依靠外籍教师,三名教授中有两名英国人和一名德国人。 开设代数、几何、力学、铁路工程、土方设计等课程,完全用英语讲授,所有这些课程的设置,在当时的中国堪称最先进的教学模式。山海关北洋铁路学堂由此成为中国第一所依照西方大学办学模式设立的铁路高等学府,它与同年诞生于上海的南洋公学和稍早一年创立的北洋大学堂同为国人创办的中国最早的大学。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史的新篇章。
1900年,铁路学堂两个班的学生由山海关乘车出发,参观山海关外新筑铁路线——大小凌河工程。在那里,他们见到了后来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1872年,詹天佑11岁时成为清政府官派首批赴美留学幼童班的一员,回国后,詹天佑参加了京津铁路的修筑,后来又在金达的邀请下主持建造了滦河大桥。 ![]() 老照片,铁路学堂学生 ![]() 詹天佑 滦河大桥依然矗立在河北昌黎县与滦县交界处,被当地人称为“老桥”。詹天佑始终认为,中国的铁路应该由中国的工程师来建造。他曾说,现在全中国都要求修筑铁路,而我的主张是中国之事应办自国人,故非常需要中国工程师。 因此,当他见到来自北洋铁路学堂的学生,这些未来的中国工程师时,其欣慰之情自然溢于言表。这些学生后来大多也成为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和后来的川汉铁路,粤汉铁路时的技术骨干。 1900年,随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侵占了山海关的沙俄军队占领了铁路学堂的校舍。中国第一所铁路高等学校在山海关的办学历史就此中断。 1905年,山海关铁路总局开始酝酿复建北洋铁路学堂,此时出任学堂总办的梁如浩,周长龄以及担任学堂监督的方伯梁,都是当年赴美留学的幼童,他们决定借鉴欧美大学的办学模式,确立本科四年学制,并将选择新校址的目光投向离山海关不远的正在崛起的唐山。 此时,唐山已经展现出新兴工业重镇的气象,唐山矿和林西矿正在建设发电厂,开平矿务局的工人也从当初的250人发展到近一万人。1889年,唐山细棉土厂创建,他是日后启新洋灰股份公司的前身,生产出了中国的第一代水泥。 曾经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的胥各庄修车厂,也迁至唐山矿南的西马路,称唐山修车厂,俗称南厂,也就是今天的中国北车集团唐车公司。 在近代工业的推动下,唐山正在拓展为一座新兴的城市,众多的工矿企业,初具雏形的城市格局,日趋繁荣的商业以及近代化的物质文明元素,无疑为开办一所高品质,高水平的大学提供了基本条件。 到1905年的时候,决策这件事就是当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袁世凯对于办教育还是比较热心的,建新校址的钱是袁世凯全额拨付的。总共花了10万七千银元,每年的运转经费也是由铁路局直接拨付的。 在唐山火车站以西,唐山修车厂以北,学堂总办周长龄择定了校址,购买了一百九十多亩土地,一组气势恢宏,气度庄严的哥特式建筑,陆续拔地而起,正式迁址唐山后,北洋铁路学堂也更名为唐山路矿学堂。 ![]() 唐山路矿学堂校舍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精美的建筑毁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留下来的只有这座图书馆的废墟和阶梯教室的遗址,而这些遗址依然是所有唐山交大校友心中的圣地。 2013年,唐山学院的师生们开始利用现代的三维技术来还原那座消失了的百年学府。唐山学院是在唐山交大职业大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2年,在西南交大唐山分校与唐山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改建为唐山学院。因此,唐山学院有着无法割舍的交大情结。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消失了的唐山路矿学堂终于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使我们在整整一个世纪以后,得以直观地感受它的辉煌。庞大的建筑群中,坐落着被称为东楼西楼的两栋学生宿舍,3栋教授住宅以及东讲堂,西讲堂,图书馆,甚至还有一座游泳池。 以西洋风格建造的学校建筑凝重而不失灵秀,时尚而不掩古朴,象征着这所高等学府既立足本土又放眼世界的办学理念以及兼容并包,自由开放的胸襟与气魄。 西方的现代教学模式开始在这里逐渐发展成熟,唐山路况学堂也成为中国较早确立现代教育体系的高等学府。 ![]() 唐山路矿学堂1911年毕业同学合影 我们今天所能找到的唐山路矿学堂年代最早的学生留影,就是这张1911年毕业同学的合影。这28名毕业生也是唐山路况学堂建校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在这一时期入学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了中国近代科学各领域的奠基人。 庄俊,1909年入校,建筑泰斗,中国留美学习建筑的第一人。竺可桢,1909年入学,后赴美国留学,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周厚坤,1909年入学,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发明世界第一台中文打字机。李光前,1911年入学,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 ![]() ![]() ![]() ![]() 1911年,茅以升以优异成绩考入唐山路矿学堂预科。他在日后的回忆录中说,那时对国内学校所知有限,仅知北方有个清华学堂,毕业后可往美国留学。另一个唐山路矿学堂,名气很大。 然而,就在他入学后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土崩瓦解。随着国家政体的变化,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迎来重大变革。1912年,教育部推行一系列教育改革,统称“壬子癸丑学制”。根据教育改制,唐山路矿学堂改名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隶属于交通部,以造就铁路应用技术应用人才为宗旨。 这一年9月24日,孙中山以中国铁道学会会长的身份莅临唐山。他先到唐山修车厂考察,随后又来到与工厂一路之隔的唐山工业专门学校。面对中国未来的工程师,孙中山说,要中国富强起来,就要修十万英里铁路,希望大家努力向学,以身许国。 ![]() 孙中山 孙中山的演说坚定了茅以升走科学救国,工业救国道路的决心。他后来回忆说,我原想弃学从政,遭母严责,听了孙中山先生之演说,遂选定桥梁专业专心攻读。 按照新的学制,茅以升在预科学习了一年,本科学习了四年,主修土木工程科,先后修习了近60门课程,以各科成绩平均92分的优异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 1916年6月,茅以升毕业。这一年,清华学堂招考十名庚款赴美留学生。唐山工业专门学校选送了茅以升和高他两届的黄寿恒,结果两人均以高分录取。 黄寿恒赴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飞机制造,而茅以升则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在康奈尔大学注册报到时,注册处主任对茅以升毕业的学校闻所未闻,质疑学校的教学质量,不仅组织考核了他的大学课程,还让他参加了研究生考试。茅以升后来回忆说,入学时因我系唐校第一人,因此需经考试及格后方得入研究院,由于成绩不恶,建立了唐校信誉,以后唐校毕业生来此者就不需要考试而进入研究院。因此来者甚多,其后唐校办学精神颇受康校影响,故有东方康奈尔之称。 今天,在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保存着当年茅以升在康奈尔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就在茅以升和黄寿恒考取官费赴美留学的这一年,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还获得了另一项特殊的荣誉,1916年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举行全国高等学校成绩评比,在71所高等学校中,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以94分的成绩名列榜首,这次评比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官方进行的教育评估。 时任教育总长范源濂为学校颁发了一方匾额,上书“竢实杨华”四个字,今天,这四个字仍然镌刻在西南交通大学的校门上,“竢实杨华”寄予着对人才的殷切期待,寄予着育人兴国、成才报国的理念,今日桃李芬芳,明日国家栋梁。1916年以后,伴随着唐山逐步成长为近代化的工业城市,中国的第一座铁路高等学府也正在迎来他桃浓李郁的丰美岁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