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儿解读吴艳妮,暖到我了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3-10-10 发布于浙江
世界是解读出来的。
同样一套流程,同样一组手势,获奖了就被定义为“自信”,落败后就成了张扬、嘚瑟、厚脸皮。
仪式感的招牌动作,夺冠时被赞又帅又飒太酷了,落败了就成了装神弄鬼跳大神。

现在说喜欢或不喜欢吴艳妮,都会被喷。说不喜欢她,会被骂阴暗。说喜欢她,会被骂愚蠢。
从被热捧到“四大皆空”,我们家俩娃既没有表现出对吴艳妮喜好,也没有表达对她的质疑。但他们明显被她高调的肢体动作吸引了,乐此不疲地一遍遍模仿。这不奇怪,曾经的博尔特,C罗,坤鸡……每个招牌动作都免不了被孩子模仿的命运。
我对吴艳妮也是不粉不黑,既不觉得此前的豪言有什么可激动的,也不觉得落败后的她有什么不可原谅的。
人生海海,起起伏伏。
12.77和12.74的差距,可能还不足以让我们对任何人盖棺定论。
其它什么高不高调,张不张扬,只要没伤害谁,都是个人选择。但有一个点,我觉得她是过头了。在我的价值体系里,绝对干不出这种抢人功劳,盖人风头的事儿。
原本我以为,对吴艳妮的这个举动,任何人都会觉得林雨薇受到不公,应该不会有其他可能的解释了。
但我抱着好奇问女儿:假如你是林雨薇,你得了冠军,当吴艳妮先披着国旗绕场跑,你会觉得对自己不公平吗?
没想到,女儿马上轻松地回答:“不会啊,她只是太激动了。
“所以你很理解她,你觉得都是中国队,激动了谁披国旗跑都可以?”
对啊~
那一刻,我真的感觉很暖。
当全世界都觉得你被伤害了的时候,竟然可以选择不带着任何敌意去解读。不觉得自己被伤害,不觉得自己被抢了风头,这是何等自信、友好,这是多高的共情能力。
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说,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
在小妮子这里,这一切发生的毫不费力。
你的世界是你解读出来的
老公送礼物,有些女人首先想到的是,他是不是做了什么对不起我的事儿?
孩子某天特自觉,一进门就抓紧写作业,妈妈心里会不会嘀咕:该不是今天干了什么坏事?
别人不回你信息,会不会觉得别人不重视自己?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你太重要了,反而因为要前思后想,迟迟不给你回信?
孩子某次考得特别好,妈妈会不会脱口而出一句话:你是不是抄的?
有位妈妈就是这样,当孩子否认抄袭,妈妈甚至还不死心:“你跟妈妈说实话,你承认是抄的,妈妈也不骂你,给你买礼物。”
这样的思维让她越过越闹心,和老公的关系也越来越差了。
把人往好里想,最大的获益人是自己

社会建构理论的奠基人,著名美国心理学家肯尼思·格根(Kenneth Gergen,1935-)在《社会建构的邀请》中写到道:

“我们认为世界是什么,主要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它,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则又取决于我们是哪种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这段话的前半句,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熟悉的苏东坡趣事。

据传苏东坡与僧人佛印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对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

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苏东坡听朋友说自己是佛,自然很高兴。可他见佛印胖胖墩墩,却想打趣他一下,笑曰:“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

佛印听苏东坡说自己是“牛屎一堆”,并未感到不快,只是说:“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

所谓心中有佛,满眼皆佛。

而后半句的意思,大约可以简化为,你身处的重要关系,决定了你心中是佛,还是什么别的东西。

所以当一个孩子,总是很执拗,感觉全世界都在针对他,看看他是不是经历了太多的敌意和嫌弃。

建构主义并不是告诉我们世界的虚无,格根认为,建构主义的目标不是消解意义,而是更灵活地切换意义。

这是咨询中非常实用的技术。

当一个孩子对妈妈说:我要死给你看。我可以切换为“你很生妈妈的气,妈妈让你失望”。

孩子说“我怎么都学不会!”可以切换为“你暂时还没有想明白。”

妈妈说:“这孩子不吼不行!”可以切换为“你还没有找到除了吼以外的办法。

直到这两天,关于吴艳妮的讨论和争论仍在继续,她成为最近一期《环球人物》的封面人物。
有人说“一个抢跑的成为封面人物真是奇葩”,我们也可以说:“很高兴看到不以成败论英雄。”
绝大多数的冲突,都是充满了评判的观念之争,明枪暗箭,伤人伤己。
把人往好里想,这是为你自己建构更美的生活。


   改变从现在开始
   家庭教育咨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