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协奏曲音量平衡谈起 一 音响设备

 阿里山图书馆 2023-10-10 发布于北京
这几天在做编曲练习时,遇到一些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协奏曲中主奏乐器和协奏乐器音量的均衡,思考过后,有了些想法,写在下面。
加上这几天天气闷热异常,戴上监听耳机就出汗,心里不踏实,干脆先放一放,换换心境。把这段文字写完,有时间的话,顺便再说说数码相机,以及自己对电声乐器,MIDI音乐的看法。

图片

 关于协奏曲及音响设备
关于(钢琴)协奏曲音量均衡的问题,网上多数人表示不用音响设备,保持声音的“原汁原味”;少数人认为只有独奏乐器使用。我思考后以为,除非在比如21世纪剧场之类的专业音乐厅有可能不使用音响设备,大多数当代的剧场离开音响设备是不可能的。
古典时代没有扩音装置,自然不必谈设备了,只能靠前期作曲家写作时注意均衡声部,指挥在演奏中控制音量保持平衡。那时的音乐,尤其是室内乐,是少部分人的特供,多在宫廷贵族官邸中演奏,公开表演也是在特定的音乐厅,那也是由深谙声学传播的设计师设计,通常都不很大,能够尽可能真实高效地传导音响。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音响产品应运而生,乐队音乐已经成为大众的商业化消费,音乐厅的建造自然越来越大。古典音乐及音乐人要在商品经济中生存,不管是否情愿,都要走出象牙塔,融入到当代科学技术洪流。尤其是电脑数码时代到来后,虚拟合成技术更是开启了不可阻挡的汹涌海啸,任何音乐都不可能逃避于潮水之外。规模宏大的柏林森林音乐会不就是例证吗?
回到室内乐。即便是当今象牙塔尖的音乐厅,有最高明的声学设计和建筑精度,也很难想象出离乐队前三米的座席和左,右,后面二十米的座席有一样的听觉效果和声场相位。我确信他们会有非常真实的遥远的以及偏相的临场感,但不会出现违背物理定律的与乐队前三米座席的音效。在下以为,多数人会宁愿通过电声设备享受乐队演奏的最佳位置的最佳音效,而放弃那所谓的偏远的临场感。何况现代的音响技术可以在几乎完全不丧失演奏原声特色的前提下,让每个听众席位在感觉到临场位置感的同时,尽享最佳的音效。
 奉献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现在的乐队也有编制越来越大的趋势,四管编制的乐队司空见惯。贝多芬的音乐惯以气势恢弘著称,而仿古录制的钢琴协奏曲视频中的乐队也就只有二三十人,能以如此简约的乐队营造出那样辉煌的气势,恰显音乐家的超凡才能。一件乐器抗衡二三十件,加上场地不很大,听众相对少,还能照顾过来。如今一件独奏乐器与百八十的乐器对垒,尤其是像双簧管,吉他之类本身音量就小的乐器,一只铜管就把它们淹了。除非独奏一律强奏,乐队尽量压低音量,那也就谈不上什么细腻表现了。所以不用设备调控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强调所谓“自然声”,在电脑和电子技术以及传播媒介充分发达的今天,是较难得到的,除非是沙龙PARTY
因为音响设备的广泛应用和传播手段的无所不及,我们听到的绝大部分音乐都是电声传出的,从开盘录音机,卡式录音机,LD,CD,哪个是纯粹的“自然声”呢?更别说音响设备给我们提供的随时(不分时段),随意(音量大小和曲目切换)等古典时期的乐队主人都没法享受到的方便——只需准备相应的设备器材。
随着乐器演奏技艺的普及教育和发展,加上现代技术对乐器制造业以及建筑业的支持,我深信,同样是沙龙的“自然声”音乐,当年的古典音乐的总体声学效果也远赶不上当下。这就如同当年皇上坐的座驾的舒适度绝赶不上现在几万快钱买的汽车一样,更别说比速度了。
简而言之,我认为音响设备在当今的协奏曲音乐中几乎是不可或缺的。
本人愚见,望高人指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