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有效地欣赏唱片

 天宇金星789 2016-05-01


相信对于绝大部分发烧友来说,不遗余力地去购置良好的设备、精心挑选唱片,最关键和本质的仍然是希望能够通过它们获得尽可能愉悦的听感。事实上,作品在最开始从作曲家的偶然一念发展起,又通过乐手和乐器的演奏转化成了声波,经由录音设备转化成电信号记录到存储媒体上,借助重放设备播出,最后进入到欣赏者的耳中,可以说如果欣赏者期待感受到作曲家最原始的创作情感,这转化的每一环都必须精准。

大家对于如何挑选优秀的重放设备和改善重放环境想必早有自己的想法,今天就和大家来聊一聊平时听唱片的时候,我们到底在听什么,什么样的唱片是值得听的。





在听一张全新的唱片的时候,相信大多数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到底要怎么听呢?如果单纯作为背景音乐来欣赏,或许只能够得到直观的感受:好听还是不好听,被感动了还是毫无感觉,想继续听下去还是想扔了这张唱片。这样一来虽然效率很高,但似乎也过于简单粗暴,不太具有艺术气质。

事实上,人类的大脑是一个神奇的构造,如果你专注的点有所改变,即使是欣赏同一张唱片,都能够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比如,假设你专注在一件乐器上,甚至在聆听的时候想象是自己身处在乐队中,演奏着这个乐器,你会发现自己逐渐能够在复杂的旋律线条中清晰地捕捉到这一件乐器独特的旋律。这在声学中叫做鸡尾酒会效应,就是说人们会更加容易听到他们想听到的内容。你若想听到大提琴的旋律线条,只需要专注一些,你就可以听到,虽然它往往不会像演奏最明显的旋律部分的小提琴那么直接。这是人耳自带的功能,却给我们提供了更好地去欣赏的可能。

在欣赏的时候,尝试将注意力集中在不同的方向,比如之前没有注意过的歌词,比如只是给旋律线条做支撑的节奏乐器,又比如不容易注意到却确实地在给作品增添色彩的低音乐器,甚至关注一下乐曲的段落和速度,这些都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去理解作品本身。

从音乐上来说,不同的作曲家有不同的风格和追求,也就造就了他们作品的不同气质。有人偏爱巴洛克风格的工整,就一定有人偏爱浪漫主义时期的自由。有人偏爱明亮磅礴的大调,有人则喜爱优雅精致的小调。不同的指挥对于同样曲目的理解也会导致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的偏差,甚至再往细了说,乐手使用的乐器也同样会影响到作品本身,甚至乐手的精神和情绪状态也至关重要,要不为什么说一定程度上乐队的演奏效果与指挥息息相关呢。良好的指挥不仅需要对于曲目有着贴切的理解,还要能够敏锐地掌握到乐手的状态,并深知如何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在欣赏唱片的时候,可以尝试比较同一个曲目的不同版本,大多有明显的差异,甚至节奏也往往不同,但是通过这种比较,会更加容易觉察到自己更偏爱的风格,在下次挑选唱片的时候也不至于过于盲目,同时也能够使得欣赏更有乐趣性。


从音响上来说,评价一张唱片是否优秀,最关键的在于“平衡”。平衡又能够分几层,比如乐队在纵深和水平是否保持了合适的平衡,每一件乐器的量是否恰到好处,又比如乐曲与乐曲之间衔接是否舒适。另外还有,频率的分布是否均匀,会不会出现过于尖锐、毛刺多(高频过多)或者过于沉闷、轰得人不舒服(低频过多)等等的现象。

除去平衡,还可以关注一下空间感。空间感的体现,最直观的能够被大家理解的应该就是“混响”。通常听到大家的描述都是有关混响的量大或者小,而其实混响还有很多其他的描述方式,比如所在空间的大小、空间的反射面是否是硬质的偏多等等。混响时间还会影响到丰满度,空间感和丰满度相辅相成,一般来说,反射声丰富的室内环境听到的声音会显得更加浑厚和有力,而缺乏反射声的环境则显得比较干涩。但是相应的,也不是反射声越多越舒适,有时候听着觉得浑浊、听不清、或者是过长的延时带来听感上的不愉悦,都是由于对应的空间过大、硬质反射面又偏多造成的。

是否拥有一个宽广的动态范围也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动态范围在作品中可以指音量最轻到最响之间的范围,通常来说,古典音乐的作品会比流行音乐的作品具有更宽广的动态范围,也就是小音量的地方真的需要很仔细去听,大音量的地方又很有力量感。而流行音乐因为体裁、重放环境等等的原因,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加上压缩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过大的动态范围以整体提高响度。但是现在也有一些厂家汲汲于在“响度战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对音乐作品加入过多的压缩,破坏了作品本身的平衡和律动,使得作品的动态范围极其有限,着实不可取。


在欣赏唱片的时候,还可关注一下瞬态反应。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如果具有比较良好的瞬态相应,那么在出现节奏快速、密度又高的乐器的时候,作品还能够保持足够的清晰度。另外,良好的唱片,尤其是实况的唱片,会带给人临场感,欣赏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足够的细节和逼真的现场气氛。

音乐无疑是一种沟通和理解的途径。并不是说,不去考虑这些看起来复杂的定义和方法,就不能够很好地去理解音乐,只是说,在面对不熟悉的音乐的时候,这样分层次地去欣赏,能够帮助你更加有效地去理解音乐,而基于理解的喜爱,或许才当得起“知音”二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