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承保护江南丝竹音乐——我们的探索

 黄建新图书馆 2018-09-08

2016年6月15号长桥申韵丝竹乐团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江南丝竹之前世今声)音乐会即兴演奏(中花六板)现场录音。二胡:刘耀华,扬琴:陆勤康,笛子:周峰。



传承保护江南丝竹音乐——我们的探索

周 峰

     

    2007年,江南丝竹入选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球化,工业现代化空前发展的今天,传统戏曲民间音乐式微,文化的多样性渐渐消失。传承保护丝竹更显急切,但传承保护做精是核心之一,是提升这个乐种品质、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关键。而创新一词在非遗项目我认为不太精准。鼓励音乐家思维创新,问题是怎么创新?近年来新创作的丝竹音乐,除极少数被大家认同外,其余大部份作品被传统江南丝竹音乐人斥之为不是江南丝竹,并认为这些冠以(新江南丝竹)名称的创作加速了传统丝竹音乐的灭亡……。所以我们把新创作的丝竹乐改称为江南丝竹新作品,不知当否?前人云:“学我者生,象我者死”,师古不拘,求新求变,大胆探索,为传统丝竹注入时代气息、时代精神,是较为明智的态度。既熟谙传统,又有变革精神,变通办法去创作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作品。近年来江南丝竹新作品的大量涌现,是大江南地区民族音乐文化蓬勃发展的又一高潮,也对非遗传统做精提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新创作和传统非遗互相借鉴,互相促进,亦分亦合,也使传统江南丝竹的品牌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几十年前我曾提出一千杯茶的说法,(前年被文汇报头版头条作标题)意思是要深入民间,学习民间,喝够一千杯茶的功夫,才能得到体会感悟,只有深刻理解传统,才可能写出江南丝竹新作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我们在创新理念和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抛砖引玉,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音乐元素、音乐语汇之确定:

以江南地区戏曲音乐、田山歌、民间小调及江南地区宗教音乐元素为基础,来进行创作。各地区有自己特色音乐语汇,如新疆、西北、东北、闽粤等地的音乐都极具地方色彩。江南丝竹的音乐语汇只能以鲜明的江南地区音乐元素为本,才能从根本上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音乐,这需要作曲家深入采风,大量积累,才能信手拈来、写出精品。用时髦的话说,要接地气。只有接地气的作品,熔古铸今、求新求变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需求,为大众所认同的新作。而闭门造车,没有基础积累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


二、江南丝竹音乐风格的定位

江南丝竹的风格,前辈艺人常说:“细、小、轻、雅”、再加上字正腔圆,中正平和,休闲精致,这是传统丝竹音乐风格的定义,那么创新者必先研究这些定义。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离开了这些原则可以是新民乐,但与江南丝竹的距离会很远。所以说在传承的基础上才可谈创新发展,不识旧物,何来言新。古建筑文物需整旧如旧,丝竹音乐新作品不必拘泥于此,可以整旧如新,出新不出格,但讲究中和之美,正大气象。基本格调不可变。


三、字正腔圆,中正平和,休闲精致的解读

江南丝竹音乐的字正腔圆,前辈艺人如:金筱伯,孙裕德,金祖礼,陈莲笙,张关炳,刘成乙等大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可以直接借鉴参考的经典音型。特定过渡句子及承上启下过桥气口的设定(桥:板头音),各件乐器加花就简的方法范例,在八大曲中比比皆是。主音以12356为线,串起高低连贯音符的衔接,形成了丝竹音乐的线、点和句型,诚如江南戏曲音乐,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连接巧妙,以句行腔,运腔自圆,而特定句型,及12356为主音的五声音阶,又为字正腔圆奠定了基础。80年代后以蔡慈德、董克钧的笛箫,刘成乙、刘跃华父子和曹永平的二胡,周琢堂、杨承业的琵琶,侯根生、丁为人的三弦及陆勤康、丁为力的扬琴,王汉华、潘金根的笙为代表的一众丝竹演奏家,莫不以字正腔圆为根本。他们的演奏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千顷湖光春涨绿,元人诗笔宋时图。”烟雨江南,襟江带湖,平野沃畴,经济富庶,人文繁盛。百姓大多安居乐业,自律内敛不张扬。中正平和、休闲精致与江南地区的水土、百姓的性格戚戚相关。“文人雅士,小康之余热衷风雅,以江南丝竹音乐来抒发情感、休闲娱乐。互相交流心得,互相攀比演奏技法,艺无止境,精益求精。因此音乐表现为中正平和及追求完美精致,与北方音乐的粗犷、呐喊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前辈艺人常说江南丝竹细雅轻柔。即便如《行街》快板部分,热烈欢乐但不是张扬宣泄,在音量的发挥上似也应留有余地,不张狂。


四、江南丝竹的配器方法之我见

支声复调,你繁我简,你进我出,你高我低,疏密有致,是江南丝竹音乐配器的大致原则,现时,年轻的作曲家受西方作曲理论的影响,在江南丝竹音乐配器中大量使用对位和声及声部的和谐。但这些方法在丝竹音乐中效果不尽如人意。江南丝竹常以小型乐队为主,若以西方配器方式则每件乐器都显得太弱,而某一乐器声部突出几节又常常显得突兀孤立,并且不符合丝竹音乐的明显特点,即8-12人可玩,2-3人也可以玩的方式。所以,江南丝竹的配器应以主副旋律相互胶着,乐器特性符合音律美感来决定主副旋律的配置。而多件乐器在主副旋律的行进中,轮换扮演各自角色。诚如西方“卡农”。主副旋律不同,但为同一主线服务。有简有繁,你进我出,形成几个旋律并进,似不相关,实为相谋,互相托底,犹如树藤相缠,竞相环绕。评弹演奏家能把琵琶三弦两件乐器演奏得风生水起,而这种演奏方法却是典型的支声复调,是最符合江南丝竹配器的方法,值得借鉴。


五、创新之路与传统的关系:

勇于创新是胆魄,是追求。但实践中不妨步子小一点,可以海阔天空想,但不能脱离江南丝竹的根,也不能脱离时代的审美。源于传统,高于传统,植根传统,做精传统,使传统与时代气息紧密相连,才是创作的指导思路。十年前我曾想创新搞一个五幕丝竹剧,每一幕是一个丝竹曲牌名,如熏风曲、欢乐歌、云庆、三六、行街,副标题是老上海风情。布景天幕场景老上海叫卖、旗袍、乐手入局、沏茶等一系列丝竹文化现象的表现……开场序曲是老六板,传统乐器十件,第一幕熏风曲,天幕、亭子、明月、鸟鸣,传统乐手长衫在前排,鼓板起,……直至第五幕行街抬轿拜堂,想法很多,有人说胡闹,也有人说不妨一试,但我做不成,一无经费、二无政府支持,三,能力不够。畅想思维很创新,但实际做不成。

    江南丝竹音乐和新民乐其中一个区别是新民乐乐手在做作曲家的东西,对作曲家负责,对指挥负责,演奏中几乎不加入自己的情感因素,二度创作空间极小。而传统江南丝竹乐手则是在做自己,尽情在玩音乐,展现自己个性的同时,再融入整个乐队的共性,对乐队其他乐手充分尊重的同时每个乐手也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我想作曲家可否在这个思路上下些功夫。在主副旋律配器上根据每件乐器特性相应的某段主副旋律轮换交替进行,尤以四大件为最,使每位乐手感到自己即是主角,同时又是配角,在演奏中充分激发起情感和技巧的即兴发挥和对乐曲演奏的最大许可范围内的二度创造,让乐手感觉在做自己的音乐。我认为这样的主导思路更能使传统与创新融为一体,容易被广大丝竹人所认同。循序渐进的创新是切实可行的。超前太多会不被认可。


六、关于创新的其他想法

创新要有传承传统的底色,否则干脆就叫新民乐,传统要有包容自信的胸襟,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创新不仅在于作曲配器,还涉及到乐队组成的格局变化等等。金筱伯、夏宝琛琵琶三弦的弹词三六,孙裕德、陈永禄洞箫二胡的中花六板,刘成乙二胡在四合如意中卖头旋律都是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乐队组成不妨变化多一点,可二三人、七八人,亦可十余二十人,甚至更大些,关键在于曲调是否优美,配器是否合适。创新也包括调性调式的变化,即乐曲时代风格的把握,如中花六板,可用尺字调、闷宫调、小宫调等演奏,会产生不同效果。民间丝竹乐队经常变化演奏。创新也包括发展机制及对乐曲的评判方法、标准细则,扶植奖励好作品及好的传承单位将极大有利于保护单位及作曲家的积极性。使创新工作中更上一层楼。而好的评判标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鼓舞作用,并使新作品的创作沿着较为合理的轨道迅速发展,而不适合的评判方法将会加速传统丝竹音乐精华的丧失。因此,评判标准能形成共识至关重要。这将极大有利于保护传承,丝竹新作品创作发展。


   我相信,保护传承和创新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不同理念会碰擦出火花,孰是孰非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丝竹音乐人勇于探索的信心和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江苏太仓和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创作的新丝竹乐在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值得推崇。新作品问世能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基本上也就成功了。我不是专业音乐工作者,写这些文字很吃力,但我很努力用功,想以自己的体会用几百到几千字为一篇幅写下自己的感悟,一小篇一个观点,在此要感谢顾冠仁先生的具体指导,张晓峰先生赠书鼓励及电话关心。诚惶诚恐,一管之见,真诚希望得到批评指正,在丝竹界形成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形态,大家都来关心江南丝竹那么江南丝竹的重生和璀璨明天不会太远了。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