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uGus--途加网--那些制造节奏的人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11-03-18

很多弹吉他的孩子都梦想过成为“吉他大师”,我也不例外。在中学时候,我最喜欢的吉他手,通常是那些能精妙地演奏旋律的人。对年轻人来说,这些人永远是吸引人眼球的“音乐英雄”。后来,我多听了一些音乐,知道了除了这些吉他英雄以外,很多吉他手都很棒。与此同时,我也理解了:这些人的演奏之所以精妙,是因为他们背后的有着一些制造节奏的人(或者说,这些人的独奏本身也是好的节奏体现)。这些制造着节奏的人,其实是我们欣赏音乐最不能忽视的因素。


2004年,我刚来到美国,找了个吉他老师。我对老师说,要演奏像Tony Rice(一位兰草吉他大师)那样炫丽的独奏风格。老师先听了听我的演奏,然后对我转述了Tony Rice的一段话:“弹好节奏吉他和solo吉他一样难。节奏演奏不好的人,肯定也弹不好solo吉他”。听了后我倍感失望,因为觉得他是在藐视我。不过我还是将信将疑地练节奏了一段时间。后来,他带我去了一次音乐节,和很多陌生人一起即兴演奏。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们,彼此沟通的基础是对节奏的共识,旋律这个东西往往是好的节奏的衍生物。那时我发现:我无法融入这种即兴演奏的氛围,往往是因为我掌握不好他们的节奏律动,而并不只是不知道音符是什么。


于是,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在吉他上练节奏。从那以后,老师开始带着我去演出了,原因就是我能演奏好的节奏吉他。后来,我渐渐地也开始会演奏旋律了,不仅能把旋律背下来,而且还能即兴。每次,当我的节奏演奏变得不够稳的时候。我的老师就给我泼盆凉水:“你要是节奏演奏得再这么糟糕,下次我就要和别人搭档了”。这时,我理解老师为什么这么说,节奏是音乐质量的基础。就像写作一样,我们如果只胡乱堆积一堆华丽辞藻而不懂框架的话,文章是无法被人读懂的。


从那以后,我就希望:自己在写作音乐文化的同时,去做个好的节奏吉他手。我也希望能在拿到博士学位后去演奏贝司,这样可以为不同风格的音乐家们造节奏。我记得我老师的话:“好的节奏手就是整个乐队的一块时钟”。在25岁之后,我就知道自己可能不太可能成为一个精妙地驾驭旋律的人,不过,当我知道我的节奏能让在场所有的人都感受了民间音乐的氛围,我就已经很高兴了。少年时期去当独奏英雄的梦想,在这样的氛围中被溶解了、释放了。


民间音乐存在的基础就是节奏。在不同的民间音乐文化中,节奏的概念当然不一样(有的音乐传统可能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节奏),但是,能通过媒体和公开表演来传播的民间音乐中,节奏的设计是相当有讲究。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忍受民间音乐中跑调、走音的现象,但我们不能容忍的是节奏上的混乱;还有的时候,我们走过街头,听到从远方传来的音乐中,最先吸引我们的很可能是节奏--那些锣鼓的咚个咙咚的声音,那些山歌的有规律的强音、那些街头艺人的板子。或者,各位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看过的演出,但凡是印象深刻的演出,必定有清晰的节奏铺垫:爵士大乐队需要有懂节奏的管乐手,法国和西班牙的吉普赛音乐的节奏是由特定音质的吉他用特定的扫弦法演奏的。


在我开始读民族音乐学的博士后,还曾经上过一节南美音乐演奏的课程。这种拉美的黑人音乐的节奏和我习惯的大不一样,有很多多重节奏(poly-rhythmic)的演奏。节奏是由吉他、cajon、jawbone、贝司等等交织出来的。每个部分负责不同的节奏型。这种音乐的魅力就在于这种节奏的交织感。如果有一个部分的节奏出现问题,整个音乐就显得乱套。于是我又开始练不同的节奏吉他,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复制固定的节奏谁都会,但是在表演中把节奏做得有味道,是需要对这种音乐文化有一定了解为前提的。


好的节奏也存在于众多的流行音乐中。在大学阶段,我有一位非常好的写流行歌曲的台湾朋友。他对我说,他写一首歌曲,首先思考的是节奏,然后才是其他的音乐概念。很多时候,我们选择去听或者不听一种音乐,喜欢或者不喜欢一种音乐,很大程度上是和节奏有关。至今我仍然很难理解一些音乐,往往是因为不能理解不了节奏的逻辑。在Salsa音乐中,虽然大致听起来都那是拉美音乐的律动,比如rumba等等。但是,其中的贝司点非常难以琢磨,不是说演奏得对或者不对的问题,而是如何演奏节奏才会有味道的问题。我可以对比两个音乐片段,一个是Pink Martini的Donde Estas, Yolanda?,另一个是一位中国歌手模仿这种节奏的片段。虽然说不上哪个是更好,但的确可以听得出来味道是多么地不同。两首歌曲的整体的节奏是类似的,但是由于贝司演奏的区别,比如力道、音色上,我们的确能听出来什么是“地道的”,什么是“模仿的”。


可见,民间音乐(流行音乐也算民间音乐的话)的味道和价值,往往是来自节奏上的把握,而不是机械性的重复。按照一个音乐学术概念,节奏为我们带来的是一种"groove"。有的乐器,即使不是传统意义上(或者说古典音乐中的)的节奏乐器,但在民间音乐中依然是可以制造节奏的。比如小提琴,有一次Smithsonian(史密森学会)的唱片主管来和我们研讨民间音乐的唱片制作,他说了一句话很有意思:“最好的节奏乐手,往往是那些会演奏节奏的小提琴手。” 来听听这位Michael Doucet演奏的Cajun音乐,Everything I Do Gonna Be Funky。尤其可以听听其中的小提琴和吉他的互动,这种互动构成了吸引我们的节奏。


用旋律来制造节奏的例子还有很多。在爱尔兰音乐、美国old-time音乐中,有一种小提琴的技术叫shuffle,就是用弓来打弦或者用演奏即兴乐段的方式来制造节奏的技术。这种shuffle的能力特别能体现弦乐手的节奏感,只会照谱演奏的乐手是制造不出来这样的节奏的。和那些演奏salsa音乐的贝司手一样,这些人的节奏感来自对整体音乐氛围的理解--可能来自观众的举手投足、可能来自于歌者咬字发音的细节、也可能来自于现场舞蹈的线条。我没研究过,我不知道。




(林生祥和他的乐队)


关于节奏的演奏,前几天我又听了一次林生祥的新唱片《大地书房》。之前,我一直认为这张唱片的文学性是亮点,但这次聆听让我发现这张唱片在节奏上的设计同样是亮点。如果说《种树》专辑有明显的和弦的进程,那么《大地书房》则没有了基于和弦的进程感。我不是说没有《大地书房》的音乐没有和弦,而是说这些歌曲没有用和弦进程去铺垫它的节奏。


我们喜欢《种树》可能是因为它好听,我们因此能摇头晃脑地、跺脚拍手地听;喜欢《大地书房》,则是因为我们能聆听见不同乐器之间的对话。这其实就是节奏能为我们带来的感觉。这种感觉也正是我们聆听民间音乐的味道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