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锦绣杂谈】凌士欣:青铜铸的“红头文件”一一漫话新郪虎符及其他

 九枼重楼 2023-10-11 发布于浙江

古代的“红头文件”长什么样子呢?小编敬爱的凌老先生从大洋彼岸又发来了一篇妙文,速速发上来大家共享之~

公元前275年,強秦以重兵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王命大将晋鄙统十万虎狼之师往救。然魏王慑于秦势,只准许晋鄙军临境观望,不得擅自开衅。而赵国相平原君赵胜心急如焚,一天內竟数次向姻弟魏国公子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告急。信陵君急于援救,但手无重兵。后来,他在魏王宠妃如姬的帮助下,窃取了魏王藏在深宫的虎符,星夜赶到晋鄙军驻地,合符后,接管军权,一举战胜強秦,解救了赵国。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窃符救赵”的故事。

原来,我国早在先秦时期,皇帝授于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隊的军令,不像现在由中央军委主席签发一纸“红头文件”,而是把军令“错金”在青铜铸的虎形器物上,名曰“虎符”。以威猛之虎鼓励将士的斗志。

虎符从虎脊纵向剖为左右两半(以子母扣组合),左半符发给带兵的将帅,一地一符,专符专用;右半符存天子京都或诸侯国都城。天主若派人传达军令或征发军隊时,被派人带上右半符至将帅驻营地,双方出示各半虎符,以验真伪(尤其中铭文),如两半相合,证明来者所行之事可信,谓之“合符”。

信陵君救赵的这件虎符,为秦并天下前(公元前215年一前241年)所铸,清光绪末年出土于战国时期原魏地新郪(参见安徽太和县《太和县志》),故名新郪虎符,是后人所见虎符中的第一件实物。它曾为巴黎陈氏家藏,可惜如今已不知去向。

新郪虎符的虎形呈趴卧状,昂首前视,曲尾上翘,重95克,通长88毫米,前脚至耳尖高30毫米,后脚至背高22毫米(图一)。图上的几行文字即为铬文。

虎符的铭文,左右两半符的字数、内容与书体是相同的。新郪虎符的铭文,共40字,每行10字左右,排列整饬紧凑,文词精炼灿然:“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凡兴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口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毋会符。行殹。”(图二),其中“燔燧事”二句,意思是说,遇到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王的右符。而“行殹”的殹(yⅰ),巜说文》是指一种呻吟声。这里借作语气助词,相当于“也”或“兮”。

新郪虎符的书体为秦篆,结体平稳端严,疏密匀称,方圆並施,或卷或舒,浑朴之气蕴于字里行间。近代王国维先生在《阳陵虎符跋》中一并赞誉新郪虎符的铭文曰:“文字严谨宽博,劲骨肉丰,与泰山、琅玡台刻石,大小虽异而体势正同,非汉(代)人所能仿佛。”作者认为,这是一件秦代重器,必相斯(秦丞相李斯)所书……字字清晰,严谨浑厚,径不过数分而有寻丈之势,当为秦书之冠。”推重之极。为人们书篆、刻篆所沿用。

我国现存虎符,除新郪虎符外,尚有先秦时期的杜虎符与上面提到的阳陵虎符。前者是秦惠文君在位时(公元前337年—前327年)所铸,是目前能见的最为古老的虎符。1975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现藏陕西省博物馆。虎呈行走状,昂首卷尾。铭文字数与新郪虎符一样,共40字,内容则是把新郪虎符中的称谓“王”换为“君”,地名“新郪”换作“杜”,“燔燧事”改成“燔燧之事”。即是。

阳陵虎符是秦始皇时代所铸,虎形同新郪虎符,长89毫米。铭文仅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现藏中回历史博物馆。阳陵,秦之郡名,即今陕西高陵县。

虎符因错金(把金丝或薄金片镶嵌在青铜器物上)铭文而生色,铭文书法因虎符而流传后世。不啻有着厚重的历史价与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是军事与书法结合的珍贵文物。(全文完)

(作者简介:凌士欣,上海浦东高桥人,1936年生。书法、篆刻家,文史爱好者。著有《书法趣谈》、《二泉斋印痕》(手拓本印谱)、《中国书法技法与鉴赏》、《金石神韵—中国印章艺术》、《凌士欣书法刻字艺术》、《凌士欣印选》、《凌士欣现代书法》等。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