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第一败家皇帝,乾隆帝是靠什么手段去敛的?

 登西峰看东海 2023-10-11 发布于山东

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帝,没有之一。

他从小就被祖父康熙帝宠爱,顺利继承了大清江山,一坐就是六十年,直到八十九岁才驾崩,一生享受了无尽的荣华富贵。在他的统治期间,他不断修建圆明园和避暑山庄等豪华宫殿,六次下江南游览名胜古迹,收藏了无数的珍宝艺术品,过着酒池肉林、纸醉金迷的生活。

这样的奢侈享乐,靠着国库的收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乾隆帝有一个自己的小金库,那就是内务府。内务府是清朝皇室的财政机构,专门为皇帝打理私人财务,由内务府总管负责管理。内务府总管虽然掌管着皇帝的钱袋子,但也不能让钱越来越少,否则就会惹怒皇帝。因此,在乾隆帝手下当内务府总管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里面当得最出色的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和珅了!

那么内务府的钱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根据史料记载,内务府有五种主要的收入来源,分别是地租、税收盈余、特供销售、上贡和议罪银。下面我们就来逐一介绍这些敛财之道。

第一种收入来源是地租。

清朝皇室在直隶和关外拥有大量的土地,称为内务府官庄,这些土地都由内务府进行管理和开发,每年通过向佃户收取地租可以获得十几万两银子的收入。在康熙年间,内务府官庄大约只有五十多万亩,但是乾隆帝觉得这还不够多,于是他想尽办法增加自己的土地所有权,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抄家。

抄家就是以各种罪名为由,没收某个人或者某个家族的全部财产和土地,并纳入内务府。乾隆帝抄家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纳兰承安。纳兰承安是清朝著名诗人纳兰性德的侄孙,其祖父纳兰明珠曾经是康熙朝的内阁大学士。

纳兰承安作为贵族后代,家产丰厚,光是田产就有四十万亩之多。乾隆帝看到这么多田地眼红不已,就借口他写了一首反对满汉合流政策的诗而将他抄了家,并将所有田产划归内务府。通过这样的方式,到了乾隆晚期,内务府官庄达到了一百万亩之多。

第二种收入来源是税收盈余。

税收盈余指的是每年各地缴纳给国库的税款之后,剩余的部分交给内务府,作为皇帝的私房钱。当然,每年的税收都不一样,有时多有时少,为了保证内务府的收入稳定,乾隆帝制定了一个规矩:如果某一年的税收盈余少于雍正年间的平均水平,就要对当地的税官进行处罚,甚至加倍处罚。

这样一来,这些税官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增加税收,以免受到皇帝的惩罚。而这些多出来的税收,自然就是从老百姓的口袋里掏出来的。为了上缴内务府,这些税官不仅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甚至还动用了自己的养廉银或者地方的公款来补足差额。乾隆帝对此非常满意,但是下面的官府却陷入了困境,只好再次增加税收或者搞一些创收活动来应付开支。

第三种收入来源是特供销售。

特供销售指的是内务府将一些皇室专供或者进贡品拿出来卖给外界,以赚取利润。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人参。人参是满族人认为具有神奇功效的药材,清朝皇室垄断了东北地区的人参开采和贩卖权,每年都要从那里运送大量的人参到京城。

这些人参分为五等,一等最好,五等最差。皇帝和皇亲国戚只用一等和二等人参,三等和四等人参用来赏赐大臣或者进贡外国使节,五等人参则由内务府拿出来卖给市民。为了提高人参的价格和销量,内务府采用了饥饿营销的策略,限制了市场上的供应量,并大肆宣传人参的神奇功效。

这样一来,市场上对人参的需求就越来越大,价格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一斤五等人参竟然卖到了一千两银子!这个价格相当于一个普通百姓一辈子也赚不到的钱!而这些钱都流入了内务府的腰包!除了人参之外,内务府还将一些进贡品拿出来卖给市民,例如高丽纸、琉球扇子、新疆葡萄干、欧洲衣服等等。

这些进贡品都是各地或者各国送给皇帝表示敬意或者求和平的礼物,本来应该珍藏起来或者赏赐给有功之臣,但是乾隆帝觉得用不着也看不上眼,就让内务府拿出来变卖。而市民们听说这些东西是进贡品,都觉得很稀罕很有面子,纷纷争相购买。这样一来,内务府又赚了一笔。

第四种收入来源是上贡。

上贡指的是各地或者各国向皇帝献上自己的特产或者珍宝,表示对皇帝的忠诚或者敬意。乾隆帝特别喜欢收受上贡,尤其是一些祖传的宝贝,例如玉器、字画、古钱币等等。他认为这些东西能够体现自己的权威和威严,也能够增加自己的收藏。为了鼓励上贡,乾隆帝实行了一个规矩,叫做“进九还三”。这个规矩的意思是,如果有人给皇帝上贡了九份东西,皇帝会从中挑选三份还给他,作为皇帝的恩赐。

这样一来,上贡就变成了一种送礼给皇帝,然后得到皇帝回礼的交易。而这些回礼往往都是一些金银珠宝或者官职爵位,对于那些想要求官讨好的人来说,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因此,很多官员都竞相上贡,想要讨得皇帝的欢心。但是谁家有那么多祖传宝贝呢?因此,这些官员只能从民间搜刮一些珍奇古怪的东西来孝敬皇帝。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有资格直接给皇帝上贡的,只有一些高级官员或者边疆将领才有这个权利。

因此,这些有权利上贡的官员就让自己手下的官员帮忙购买贡品,然后一起送给皇帝。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利益输送链,从底层到顶层都能从中获利。当然,到了皇帝手上的东西已经经过了层层削减和抽成,因此乾隆帝拿到的一两银子的东西,可能是底下搜刮出来的十两银子的东西。可见要搜刮多少才能满足这条利益链!

第五种收入来源是议罪银。

议罪银是清朝最大的一个“创新”,其发明人就是内务府总管和珅。议罪银是一种以钱代替刑罚的制度,根据官员犯罪的轻重程度,缴纳一定数量的银子就可以免除一定程度的刑罚。这个制度一经推出,就广受贪官污吏们的欢迎,因为他们可以用钱来洗白自己的罪行,甚至可以用钱来买通法官和检察官,让自己无罪释放。

这样一来,议罪银就成了一种合法化犯罪、鼓励贪腐的制度。而且乾隆帝对议罪银也非常满意,因为他可以通过议罪银来敛取更多的钱财。他甚至会无缘无故地给一些官员安排一些罪名,然后让他们缴纳议罪银来赎罪。

比如有一次河南巡抚不小心把香灰弄到了奏折上面,就被乾隆帝认为是对皇帝不敬,要求他自罚三万两银子,这个巡抚吓得赶紧上书求情,乾隆帝看了也觉得有点过分,就下令减免一些,只要交一万两就可以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乾隆帝就是靠着这些议罪银来填补自己的小金库。

通过这些手段,乾隆帝敛取了无数的财富,满足了自己的各种吃喝玩乐。他觉得自己是天下最伟大最富有的皇帝,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但是他却不知道,他的这些行为已经给清朝埋下了隐患。他的敛财行为导致了百姓的贫困和不满,导致了官员的贪腐和无能,导致了清朝的衰落和危机。当嘉庆帝继承了大位,想要反腐整顿的时候,已经无济于事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清走向灭亡的道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