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美术人物志——艺舟掇英

 泊木沐 2023-10-12 发布于辽宁

晋之华

安徽省美协、书协会会员,中国水利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合肥市艺舟书画院院长,安徽黄宾虹画院特聘画家、安徽省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

赵文坦

合肥市艺舟书画院副院长,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市,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先后结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主干课程助教进修班和中央美院中国画高研班,现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山水画和意笔花鸟画的教学和创作。

杨世伦

安徽省肥东县人。毕业于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文学学士。先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供职于安徽省文化馆。现为合肥市艺舟书画院副院长,九三中央书画院画家,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朝霞书院中国画创作室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唐大柱

安徽合肥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合肥市艺舟书画院副院长,《艺舟》院刊主编,1999年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04年作品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获得“世纪中国风情中国画展”优秀奖;“伊翔杯中国画艺术作品大展”特等金奖。

程波涛,男,博士,合肥市艺舟书画院理论研究院院长,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两宋风俗画的文化叙事取向

文 / 程波涛

风俗画作为一种绘画形态和社会文化镜像的折射,不仅是社会风俗的一种直接显现,而且也是历史与现实、政治思潮与社会文化思潮共同交织的衍生物,其内容是无法与内在精神剥离的。考察两宋风俗画,还需要思想、哲学层面的静观,深入探究艺术表现的生活样态。两宋风俗画受制于宋代理学思想观念,在处理生活题材时,虽有守正创新,符合传统的中和审美,但拘泥于内容的叙事,缺乏独立思想和批判精神,服膺于教化、偏执于雅化,导致精神内敛,更多地沿袭着“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而没有深刻反映社会弊端和文化反思的批判功能。

一、两宋风俗画的思想传承

风俗画作为一面镜子,镜鉴时代生活的传承与新变,表现人类生活的存在方式,更折射深层的思想与观念。诚然,风俗生活是真实存在过的,然而,关于历史的记忆或表述,尤其是关于历史生活的艺术表现却离不开想象和创造。从艺术而非历史角度看,风俗绘画艺术创作,混合着体验了、实践过的意识和观念,而相较于风俗绘画本身,其背后的绘画思想和观念更耐人寻味。

作为艺术形态的风俗画,一定程度上具有观风问俗的真实,然而,它终究无法与内在精神剥离。这种内在精神,必然以思想观念的形态投射到时代风俗绘画之中。所以,考察两宋风俗画,还需要思想、哲学层面的静观,从艺术作品的细微之处探究艺术表现着的人类生活样态。

简而言之,以艺术图像的方式来表现生活,这是两宋风俗画的显著特征。受艺术再现生活观念的影响,持两宋风俗画写实论者为数不少。① [ 吕少卿《论两宋风俗画兴盛的社会学与哲学渊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第5期。]与同期的话本、杂剧一样,宋代风俗画走向了市井生活,以写实为特征,体现出从雅到俗的过渡或转变。不过,倘若梳理唐代关于世俗生活的诗歌创作,便会发现唐代诗人一直在继承描写或反映世俗生活与习俗的传统,这种传统可追溯至文化阜盛的周朝,那诗经所记载的风雅传统。②[ 周颖南《简论〈诗经〉的风雅传统》,《河北学刊》,1998年第3期。]

从周朝到汉朝,从魏晋南北朝、唐代,直至宋代,只要是治世,便会产生关于世俗生活的艺术创作,这是由“五经”所奠定的,譬如关于诗教的诗经,关于政令的尚书,关于礼教的礼记,关于哲学的周易,关于历史的春秋,两宋风俗画创作的艺术精神与其是一脉相承的。至宋画院的画家,他们所精读、修习的也是儒家典籍,从这个意义上说,两宋风俗画受儒家思想深远影响。不仅如此,画尽其状,诗尽其意,都孜孜追求儒家思想所推崇的真,没有真便无所谓美,真与美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两宋风俗画中有显著体现。③[ 张廷波《试论宋代理学对风俗画中配景的创作影响》,《美术大观》,2019年第11期。]

二、风俗画与题画诗的浪漫书写

先从传世风俗画看,两宋风俗画代表作品有《尝醋图》、《清明上河图》、《货郎图》、《雪山运粮图》、《盘车图》、《秋庭婴戏图》、《纺车图》、《耕织图》、《踏歌图》、《岁朝图》、《大傩图》、《灸艾图》等,它们所呈现的风俗空间或场景的特点却颇有意味,分别对应市井生活、商业贸易、休闲娱乐、耕牧纺织、歌舞节庆等场景或空间。这些空间场景涉及农村、城市;生产、流通;交易、生活;家园、郊野;日常、节令等方面。乍看起来,这些场景或空间来自寻常生活,呈现出热闹喜庆、欢乐祥和、奔波艰辛、安定祥和等特点。这种艺术生活空间一定程度上可谓是对时代现实的写照。文人士大夫也一定深入田野,观风问俗,汲取民间生活经验,从生活实践的土壤中观察到富有意味的生活场景,这是风俗绘画创作必经的阶段。

这反映了风俗绘画真实的一面,画中人是鲜活的生存形态,画中景是两宋时代的映像。但结合诗经风雅传统可以轻易察觉到,来源于生活的风俗艺术却蕴含着不寻常的思想。

风俗画家为何选取如上生活场景或空间来再现(表现)时代生活?真实的时代生活是如上生活场景或空间所能再现(表现)的吗?若要解答疑问,与时代其他艺术形态比照,通过诗画并观,宋代风俗画在表现世俗生活的真外所显露的画外之意将更为显现。

通过比较发现,这些风俗画或有题画诗,或有同题诗歌。诗画合一,风俗画所要表达的观念或情感在题画诗中得到真切流露。北宋初年石恪创作有《尝醋翁图》,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题石恪画尝醋翁》:“石媪忍酸喙三尺,石皤尝味面百摺。谁知耸膊寒至骨,图画不减吴生笔。”人物情态、生活情趣跃然纸上,幸福生活中还带有诙谐之意。奈何《尝醋图》虽已不传于世,但通过欣赏尝醋诗,依然能体验到宋代风俗生活之真、之美。

再如,南宋宁宗赵扩将北宋王安石的一首诗欣然抄录在《踏歌图》踏歌图的上方:“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踏歌图》所表现的是雨后初晴京城郊外的景色,以及一行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场景。镜中人,景映人,风俗画所表现的是一种情感,一种通过刻画人物动作所流露得欢乐情感。④[ 陈曦《踏歌民俗与马远的〈踏歌图〉》,《美术界》,2011年第3期。]而王安石创作该五言绝句,通过帝城、京畿、陇上、丰年、宿雨、朝阳、乐业、踏歌行等要素,点出具有非常意义的空间、时间、生活,寓意太平盛世、祥和安宁。应当说,这是诗人王安石在北宋时期的政治理想、思想观念的现实投射,是温柔敦厚风雅传统的承继,是美好情感和期盼的表达。显然,南宋画家马远创作的风俗画《踏歌图》是应题而作,该风俗画与王安石的风俗诗在思想和意趣上是一脉相承的。诗画合一是其形,而对太平盛世的企盼则是君王、诗人、画院画家共同的理想。

而在王居正的《纺车图》中,虬曲的柳树,柳叶随风摆动,一位面貌年轻的村妇边怀抱婴儿哺乳,边操作纺车;一位老年村妇为之牵线,一个儿童在嬉戏,一只小狗在撒欢。纺织生活充满动态感,村妇们认真劳作,虽辛苦却朴实,孩童沉醉在幸福、悠闲之中。应当说,《纺车图》捕捉到并刻画了织妇生活的辛苦以及安详知足,在平淡朴实中享受劳动生活。这是北宋那个时代底层妇女的生动写照,是平凡而又真实、艰辛却又质朴的农家生活,这是生活的真,更是艺术的美。在绘画艺术的镜像中,如此场景如织线一般徐徐流动,流淌着幸福的滋味。应当说,《纺车图》中的情感正是大多数普普通通织妇真实情感的表征,而这种情感在诗与画间得以见证。风俗画在无声之中流露着一种乐观积极、勤奋进取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便是底层人民、文人士大夫乃至于君王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然而,不得不承认,这仍是一种理想,实际上我们只看到了她的辛劳,很有可能她所纺织的成果并不为她所有。她只是千千万万普通为他人纺织的劳人缩影。

《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楼璹以县令的身份所组织创作的。应当说,与画院画家在思想精神上有相合之处。在古代社会,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天子三推,皇后亲蚕。譬如,鞭春牛仪式从西周制《周礼》时期兴起,到汉代成为风俗流行,并盛行于唐宋两代。宋仁宗还专门颁布《土牛经》,推动了鞭春牛风俗的广泛传播,皇帝亲自参加仪式,可谓盛况空前。自然,《耕织图》则反映了地方官对国家礼仪制度的施行,以风俗图景的方式将小农经济的发展面貌以诗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发挥了劝诫、宣导良风美俗的效果。⑤[ 王加华《中国古代耕织图的图文关系与意义表达》,《民族艺术》, 2022年第4期。]可以说,耕织图诗在当时及后世,在朝廷,在民间都广为流传。社会上还接连不断地出现许多《耕织图》,到清朝乾隆南巡时,他见到耕织图诗后,感慨农妇辛苦、织女贫寒,命令焦秉贞继承楼璹精神,创作新的耕织图诗。应当说,耕图、织图、耕织图诗,体现了风俗诗画珠联璧合的艺术魅力,寓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综合性为一体,也彰显了继承诗经风雅传统、深入民间、深入生产一线长期参与观察亲身体验的实践精神和创造精神。若要进行优秀的风俗艺术创作,务必尊重风俗主体,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达到了解之同情。而耕织图诗就是这样的典范之作,创作者的思想观念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借鉴。李嵩的《货郎图》中,妇女、孩子是喜庆祥和的烘托,柳树树叶是自然环境的营造,号称“三百件”的奇技百货是题画的中心。货郎担上的喜鹊寓意着吉祥热闹。这幅风俗画可谓是对南宋市井贸易生活的刻画,但也蕴含对繁荣商贸场景的欣喜陶醉迷恋。通过商贩这新兴市民阶层人物形象的塑造,敏锐地感受并表现了商人内在生命的活力,他们虽风尘仆仆,但敬业乐业,商业繁荣主题成为太平盛世的象征,画外意涵清晰可鉴。诗画并置,既反映了时代生活的变迁,更流露了市民阶层的理想。正面观照商业人群的生活,真可谓时代的新声。在传统社会观念中悄然变革,暗自推动。难怪乎《货郎图》在明清官方民间都极受欢迎。这是治世的胜景,也是世人的憧憬。

南宋李迪的《风雨归牧图》,刻画了风雨欲来时,两个牧童,一个伏在牛背上,一个扯着牧笠,朝着家的方向归去,整个画面所营造的牧牛生活场景,通过艺术的点染、勾画,技法娴熟,意趣盎然。在画中我们能领略到牧牛生活的野趣,而由题画诗方能体会到稼穑的艰难,生活的不易。风雨主题暗含诗意,应当说,诗者与画者都深切体察到了来自平凡生活中风雨归舟的自然意趣,这种意趣与躬耕渔樵的文人士大夫精神追求是相通的。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宋代规模最大的风俗画,可谓集士农工商生活于一体,百业兴旺,热闹非凡,工匠、商人、士人、医生、相士、和尚、道士、官吏、妇女儿童等人物情态、动作的刻画真实细腻。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汴梁繁盛的景象都跃然纸上。总的来看,《清明上河图》蕴含着清明盛世的理想和憧憬。从当时帝王的题诗看,是沉醉于清明盛世的盛景之中,而从后来者看,则呈现出繁华梦断的警示意义和清醒叹惋。

三、风俗画与题画诗的现实况味

与之相比照,《四迷图》、《流民图》则为我们呈现了美风俗之外的另一面。创作者秉持与画院创作者不同的敏锐洞察、艺术视角、表现形式,具有极为清醒的自觉,具有发自现实的忧患,具有警戒意义和功能。如此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应当是寻常风俗画创作所缺少的忧思与曲谏。表现四种堕落现象的《四迷图》、百姓流离失所的《流民图》之所以流传,怕也是后人经历亡国后的沉思、警觉。应当说,这种观念、寓意反映了宋代风俗画多侧面的思考力,与一些《耕织图》、《村田乐图》相比,它更具有思想内涵和艺术张力。

参照皇帝创作的宫廷风俗画和表现两宋文人生活方式的风俗画,体会便更深切。《瑞鹤图》中君王对太平盛世的企盼。《西园雅集图》对文士生活的表现。再看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还有宋代诗词,欧阳修的笔记《归田录》,关于理学家的思想,都包含这种哲学化了的生活精神的写照。

宋代风俗画在思想与形式方面既有保守,也有创新,应当说,它抓住了宋代生活的两个鲜明特征:一个是农耕生活,一个是市井生活:对待农村生活,着意刻画耕织或渔樵的艰难,祈求安宁祥和;对待市井生活,着意表现物资的丰富,呈现繁荣景象。透过风俗画,我们清晰地看到城市生活的丰盈,商贩的精神面貌。此外,宋代风俗画在内容和技法上,既有继承,更有新创。这得益于对古代诗歌、舞蹈艺术的借鉴,对山水画、人物画的综合运用。譬如,踏歌作为一种舞蹈,源自民间,在汉代就已兴起,唐代便风靡盛行,而“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也是民间“狂欢”意识母题的延续。而马远则别具匠心地将老者与孩童的形象与踏歌形式融为一体,将世俗生活之乐与山水景观之雅巧妙结合,可谓趣味横生,意韵深远。

《婴戏图》的传统源远流长,而唐代技法渐趋成熟,宋代达到鼎盛。《婴戏图》富有象征色彩,寓意多子多福、连生贵子等,是人们精神追求的艺术表现。相比之下,苏汉臣的《婴戏图》,无论在形体,还是神韵上都更高一筹。究其原因,《婴戏图》创作繁荣与南宋相对安乐富足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也受宋代绘画写实传统很深影响,通过刻画孩童在游戏中的纯真可爱的形象,寄寓欢乐安康富足的精神追求,反映太平盛世的景象。除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外,还有《傀儡婴戏图》描绘婴孩模仿傀儡戏的场景,《小庭婴戏图》、《骷髅婴戏图》等,既有现实生活的刻画,又有民众普遍心理和共同愿望的表达。这种精神观念是人们对幸福生活、吉祥如意的向往,是人们节日生活和日常生活的丰富表现,也是人们辟邪消灾民俗信仰的寄托,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吸收民间绘画艺术技法,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从《货郎图》中,可以看出市井商贩的生活情态。在宋代,商贩地位很低,它表现了那个时代商人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是新的,体现了人们的新追求,乾隆题诗很好地抓住了市井商人群体的形象特征与精神追求,日益发达的商业文明在诗画中得以体现。可以说,宋代画家对商人的精细刻画,对商人的积极态度,与前代和后代都有很大不同。从绘画艺术表现看,宋代货郎充满质朴气息,并不具有狡黠的特质。与以往朝代相比,在宋代,商人受到极大关注,通过绘画来表现他们实则是时代精神的写照。

时至今日,回望两宋风俗画,它所给予我们,也不仅仅是嗟叹、观赏、羡慕,更糅合了我们对国家、时代的期盼和向往。如何能不辜负一个时代,用什么样的艺术创作来呈现这个时代,又在艺术中寄寓我们对时代、对生活的思索,相信这是观、思两宋风俗画及与之相关的题跋诗,我们所获得的深一层的思想与观念。

刘学峰

合肥市艺舟书画院理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男,汉族,安徽涡阳人。大学读中文,硕士研究生专攻宋史。曾发表文学、诗歌、学术论文等数十篇。

意象·滋味

文 / 刘学峰

刘禹锡有一首《秋词》颇为有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说起秋天,人们普遍感觉到的是凉是悲,情绪低沉,写出的诗文不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像刘禹锡这样把秋天写得如此明朗、豪迈者,真是寥寥无几。

由夏入秋,气温一天天降低,人们感觉到的是阵阵凉意;秋风吹来,草枯木落,令人不禁心生悲戚。这是自然变化带给人们情感上的自然反应,可以视作一种规律性的存在。既然是规律,就难以违拗,所以,刘禹锡般的《秋词》在文学史上少之又少。

何以如此?

就说下雨吧。春天的雨轻柔,夏天的雨狂暴,只有秋天的雨是不紧不慢,像是在和你说着什么,说的都是你想听而在其他时候听不到的。

说到秋雨,就不能说说梧桐和雨及意象的关系。

梧桐树是阔叶(这里说的梧桐树是中国本土的梧桐树,并非今天常见的法国梧桐或又称悬铃木者),叶面大,同一时间接触到雨滴较多;叶柄是空的,具有很强的声音传导功能;木质结构不是多紧凑,容易形成共鸣(据说著名的焦尾琴就是桐木制作的)。因此,当众多的雨点敲击着多而大的树叶,声音再由叶柄传导至空疏的枝干,那声响你是想避也避不开的,尤其是在夜晚的时候。恰好,诗人又是敏感的,自然会被这样的声音吸引,于是,“梧桐·雨”便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的一个意象。翻开文学史,真是俯仰皆是: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心上人离别后本就很孤独,连绵不断的雨更增加了孤独感。万分孤独,百无聊赖,她在听那雨声,也在数那雨声,从半夜听到天明,也数到天明、守到天明。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心上人不在身边,对周围事物则格外敏感,尤其是绵绵秋雨,哪怕是细细的雨丝、小小的雨点,它们和梧桐的合奏,每一个音符都不轻不重地敲击在她的心灵最柔软的地方。

……

这些文字穿越千年,今天读来依然觉得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又离不开“梧桐雨”这一意象的审美张力。

这就涉及到艺术表现的一个规律性现象。春花秋月,总能引起人们情绪的起伏、情感的波动,或悲或喜、或忧或乐,这些感受积聚到一定程度,就想表达出来。然而,它们又很抽象,不易表达。高明的作者就想到了把抽象的东西投射到具体的物象之上,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情感。例如,一个人只是反复感叹:“愁啊,愁啊,愁!”读者就难以体会他的愁的分量,如果换个说法:“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或者“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又或者“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读者就能够真切地感觉到作者愁绪的厚度与重量。

王国维说“凡景语皆情语”,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文学如此,绘画也是这样。绘画也涉及到抽象与具象的矛盾对立,古人在总结此类矛盾对立时说:“手挥琵琶易,目送归鸿难。”手挥琵琶,是动作,很具体,画起来比较容易;目送归鸿,是神情,很抽象,画起来总给人无从下手的感觉。

艺术的根柢在于表情达意,因此,营造意象就成了艺术创作的重点。了解这些之后,再来读诗、赏画、看字,大概就能体会到更多的滋味。或者再进一步,读得懂了、赏得深了、看得透了,在某个触景生情的时候,自己是不是也有了赋诗、作画、写字的冲动?

书法·崔兰江

马红军,艺舟书画院行政院长,医学博士,医院管理硕士,医学硕士学士!

艺舟秋色

文 / 马红军

夏色尚未完全消退,秋意已随疾驰的列车一路布散。窗外,蓝天白云绿林村庄,一秒一景。虽然看不到“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的情景,但感觉上秋还是来了。于是,我突然想起《艺舟掇英》秋季版组稿的事,想起自己还有供稿的任务。然而,思绪很多,思路一时难觅。

秋季,收获的季节。回头看看,想想和画院同道促膝长谈的傍晚,想想我们共同走过的路、一起吹过的风,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对生命的体验和对友谊的感动。

清晨,蝉鸣四起,热浪起伏,似乎正在和不愿离去的夏天作最后的告别,然后再轻轻地合上绿色的信笺。

告别夏的喧嚣,放下热的浮躁,迎接秋水长天,在静谧里与过去挥手作别。岁月忽向晚,秋风秋雨渐添凉意,秋真的来了。远望千佛山,近看趵突泉,大明湖上的荷花在风中摇曳,秋便有了韵致。湛蓝的天,辽远而深邃,干净地没有一丝褶皱。秋日如此,真想幻化成一阵秋风,脱离凡尘世俗,从黄河到大江南北,寻挚友共享清茗的淡雅和翰墨的幽香。累了,便卧一片云海、枕一湾青泉、听几声鹤鸣恬然入梦。梦里,看渐江挥毫抒怀、听髡残指点山水;那里有蜻蜓静立荷尖、有小舟轻扬素波。偶尔,一阵秋雨飘落,荷叶抖落一身尘埃,迎着清爽的秋风,翩翩起舞。

秋,没有春的萌动,没有夏的张扬,亦没有冬的清冷。“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秋,是多彩的季节,展示的是一幅颜色错杂而绚烂的画卷,“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清浅秀丽,浅浅的,淡淡的。

空山新雨,夜枕清凉。当秋风送来满怀的稻花香、秋雨飘洒出半空的缠绵,真是一个思念的季节。思念书画院好友,思念多年的书香情。思念艺舟黄昏的晚霞,灿烂夺目;思念艺舟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思念艺舟的秋雨绵绵,空灵、幽静;思念艺舟的明月皎皎,悠远、明净。

十年时光,在艺舟遇到很多有缘的人,也遇到很多美妙的风景。用心去珍惜,才能不辜负所有的相逢。

捡一枚浮庄的枫叶,将厚重的往事镌刻于心。泡一壶安徽清茶,独坐窗前,等秋风吹散相思,在时光的年轮里,长出新的青苔。雨打残荷,惊扰了谁的相思,湿润了谁的眼眸?这一年的秋色里,思念的人能否会来?

一路慢慢地行走,一路删繁就简。从鲜衣怒马,走到悲喜从容。于心中,种菊修篱,纵使花开花落,月影风移,也不染岁月风尘。让秋风温柔化解遗憾,怀一颗从容的心,行走于四季流年,处处留下美好。

秋风眷恋着稻花的醇香,这个秋,愿和君住在秋风里,等梧叶飘黄,待雨露成霜,听促织鸣晚,守桂花飘香……一起走向更深更美的秋色,不负情谊、不负时光。

张默行,合肥市艺舟书画院副秘书长,环境艺术设计师,乡村规划践行者,安徽界外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艺舟撷趣

文 / 张默行

1、蛋炒饭

刘敏,是艺舟的美食家。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位知名作家写了一篇知名小说《美食家》,文中颠覆了很多人对吃的认识。打那以后,“美食家”的称谓也渐次时髦起来。刘敏对于吃颇有心得,遂得“美食家”之美誉。

一次,艺舟一行朋友自江西采风归来,途经安徽东至县。当时,已过饭点,众人皆感饥肠辘辘。于是,车往县城,寻得一片小店,店名就叫 “蛋炒饭”。众人都感觉这个店太小,担心不卫生,而刘敏认为此店虽小,却有生活味道。他从蛋炒饭如何用油,如何选米,一直到如何炒制,鞭辟入里,娓娓道来。也许是真的饿了,也许是刘敏对于蛋炒饭的趣味解说,总之,那一次,感觉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蛋炒饭。

吃饭虽然简单,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2、回笼觉

第一次看到唐大柱老兄的画,便被他画中静淡超雅的气质所吸引。和其他工笔画不同,大柱兄的画,与其说是工笔,更像是写意,工中带写,写的不是技法,是意境。我曾困惑良久,什么样的心态,能画出如此之静的作品。直到一次大柱兄送我一幅小品,题名叫“回笼觉”,我才恍有所悟。大柱兄画作的静气,来自于他恬淡的生活态度,来自于他落于尘外的精神底气,来自于他把人生看作一场回笼觉的无住生心的境界。心净,方得画静。

横流乱世杈柳树,留得文林细揣摩。

大柱兄的绘画,同时也是以另一种笔墨在传达八大山人的白眼向世俗,以及自觉抵御世俗风气的生活态度。

3、易经是什么

刘学峰,是艺舟公认的才子,也是宋史研究的学者。在我看来,学峰兄是一个“歪才”,“怪才”,他的很多观点,随性率直,颇接地气。某次,艺舟小聚,饮酒助兴,至酣畅处,聊到了易经。我对易经的了解,大约是:易经为伏羲氏所创,博大而神秘,学易之人,多为方外高人,深不可测。而学峰兄认为易经不过是由远古巫术演绎而来,大多为牵强附会之语,其中内容多不可尽信。他举例说:几年前某某鱼庄老板请我吃饭,席间欣欣然告诉我说,她刚请了易学大师看了办公室风水,重新布置一番之后,饭店生意越来越好了,可是,这两年还能见到此鱼庄的商号吗?都关门了,为什么?因为她的店面多是邻街而开,门前没有回旋之地,现在来饭店吃饭的,多数不是开车就是骑车,没有停车空间。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对易经从另一个角度的诠释,细细品味,确实也有一些道理。当时,我内心油然升起一丝欣慰,钦慕学峰兄广闻博见的学识,也为艺舟诸君各自的才华而倾倒。

所谓“儒释道各有其学,三人行必有吾师”。

总而言之,艺舟画院成员虽少,与诸君的交往,却让我的工作、学习、生活颇有增益,于是,我把艺舟这一方净土,自然当作了精神家园,从中吸取营养,感受生命的乐趣。

毛凤丽,安徽涡阳人,安徽顺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合肥市艺舟书画院理事。

明天会更好

文 / 毛凤丽

当下备受关注的是俄乌局势,一年多了,还是战火纷飞,多少生命因战争无辜牺牲,多少家庭因战争不得团聚。我和大家的心愿是一样的,愿世界和平,世上没有战争,无辜的人不再受到伤害!

这个时候,我们越发强烈地感受到和平是多么的可贵。

和平是什么呢?相信很多人不假思索便能答出和平就是没有战争和冲突。大家都深深感受到了战争带来的伤害,然而,能够带给人们伤害的,并非只有战争。

当今之世,有许多的人陷在迷惑、落在许多无知有害的的私欲里,缺乏知足的心。比较常见的犯罪就是电信诈骗,尽管生活中随处可见防诈骗宣传,还是有许多人上当被骗,甚至被拐卖到诈骗团伙中,被迫做着违心的事。贪财是万恶之根!这些人有着共同特征:自私、贪婪、浮躁、自高自大、缺乏良知、不爱良善等,这些都是恶的种子。这样的种子,因着偶然的环境和经历,在某个瞬间种进了心田,不加控制的话很容易疯长开来,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对别人、对自己都带来深深的伤害。

有些伤害则是源于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自己内在的矛盾。当我愿意为善的时候,总有个恶与我同在。例如,当走在大街上遇到一个陌生人想借手机打个电话,帮呢还是不帮呢?内心的自我争辩无法做出果断的正确的选择,选择强迫症因此表现出来了,并由此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某种程度的伤害。

自己与别人的矛盾。和自己的另一半相处中,发现另一半的某些不良生活习惯,不改变一定会影响健康,于是就经常唠叨并且强求对方你要怎样怎样做,否则就怎样怎样。越是强求,对方就越不愿意按照你要求的方法去改变,久而久之,不良的生活习惯已经不再是主要矛盾了,已经转变为两个灵魂的纷争并以决胜负的问题。其实,每个灵魂都应该是独立的,都是渴望自由与和谐的。

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体现在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经济发展战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人类生存发展与生物共存间的矛盾。人类因着自己内在的欲望总是在向自然作无尽的索取,不懂得感恩。总有那么一天,自然会以极端的方式告知人类该停止无止境的欲望了。

国家与国家的矛盾。矛盾不可调和时可能就会发生战争。这也是对人类造成的伤害最普遍、最严重的情形。

怎么化解这些大大小小的矛盾呢?

矛盾表现出来的是相互抵触,互不相容。若是有一个标准,互相都往标准上去靠拢,当都达到了标准,那么矛盾就会消失。这个标准又是什么呢?

就像全世界只有一个天,只有一个太阳,虽然有国界,但是人们的灵魂都是通的,灵魂深处对和平的追求与向往是一致的。让和平的种子播撒到每一片心田并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嫩芽长成大树、大树连成森林,不给矛盾留下可钻进的缝隙,就会达到永恒的和平。

永恒很美,人们对美好的事物都渴望永恒。一对新人结婚一定要准备钻戒,希望爱情的永恒。然而,钻戒的销量越来越高的同时,离婚率也屡创新高。那么钻戒的有无和大小还有什么意义呢?人们渴望的永恒怎么才能守得住呢?

保守好自己的一颗心,守住自己的本分,不攀比,常自足,先达到自我的小和平。往上一层,让我们在这个秋天种下和平,将刀(刀子嘴)打成犁头,把我们的心田翻耕为良田,使和平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并进而形成守护和平的森林。

罗大佑献给国际和平年(1986年)的歌曲《明天会更好》,表达了我们共同的心声:

唱出你的热情 伸出你双手 让我拥抱着你的梦

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

让我们的笑容 充满着青春的骄傲

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孙葆林,安徽肥西人,硕士,现任合肥市蜀山区民宗局副局长,合肥市艺舟书画院常务理事。

农舍抒怀

文 / 孙葆林

柴门疏篱隐三径,松竹为邻度平生。

一瓢一饮一丸月,半曲半歌半壶醒。

身无业障根无色,心去执念目去空。

闲看云边新旧雁,静观畦间多少蜂。

春雷乍起惊犬吠,冬雪轻飘诳鸡鸣。

推窗但见竹枝好,亦无风雨亦无晴。

梁新华,河南新乡人,合肥市艺舟书画院理事,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剪纸艺术家,作品被国内外多家机构和个人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