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家长必读)

 黄俊一诚 2023-10-12 发布于重庆


图片

作者:遇见 
来源: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自己得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周周朗读音频
图片
教育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公式:5+2=0。

“5”是指孩子在学校的时间,“2”是指孩子在家的时间。

意思是,即使5天的学校教育再有成效,若是2天的家庭教育没有跟上,那也是在做无用功。

孩子的情况只会原地打转,甚至越来越差。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影响孩子三、五年;但一个好的家长,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人民日报》也曾刊文,告诫各位家长: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只是老师的事,更是你这辈子最重要的事业。”

父母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负责人。

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爹妈。

图片

01


  • 父母正确教养,孩子才有好品行。


作家珍妮·艾里姆说过一句话:

“孩子身上存在的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要看父母从小把他们往哪个方向引。

之前看过一个很经典的故事。

古时候,一户人家生下了一个儿子,非常溺爱。

一天,他跟着母亲去集市赶集,趁卖针线的货郎不注意,偷了一根针。

回家后,母亲知道了这件事,非但没有责怪他,还连连夸奖道:

“儿啊,你简直太能干了!”

还有一次,他从邻居家偷了布料,邻居找上门来要他道歉,母亲却说:

“拿你点东西怎么了,他还是个孩子,你和孩子较什么劲啊。”

就这样,在母亲的“支持”下,他的偷窃行为越来越放肆,偷的东西价值越来越贵。

终于有一天,因为偷钱,他被判死刑。

临刑前,他提出想再见母亲一面,和母亲说最后一句话。

当母亲将耳朵凑到他嘴前时,他狠狠的咬了下去。

他说:

“若是你在我最开始偷针的时候就打我一顿,好好教我,我也不至于变成今天这样,这一切都是你造成的,我恨你……”

这就是“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故事。

恰应了心理学上“海恩法则”揭示的道理: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问题孩子不是一天出现的,而是在父母的一次次放任与溺爱中形成的。

一个没有正确三观的孩子,就像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即使能短暂的行驶,迟早会车毁人亡。

惯子如杀子,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不分对错的纵容,而是是非分明的严格。

图片

被称为“华人管理教育第一人”的余世维,就一贯主张孩子要严管:狠心不怕流泪。

女儿小时候爱看电视,到了饭点也不吃饭,他便叫妻子不用留饭,还藏起了所有零食。

女儿半夜被饿醒,哭着要吃饭,他不为所动。

自此,一到饭点,女儿立马坐到饭桌前,再不迟到。

女儿不懂感恩,埋怨妈妈这没做好那没做好。

他便让女儿当一天“妈妈”,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洗碗……

还不到半天,女儿就被累得够呛,哭着说:“妈妈,我错了。”

在他的严厉教育下,女儿愈发明事理、有分寸,才30岁就成为了知名大学的教授。

正如《管教的勇气》一书中所说:

“教养孩子最幸运的事情就是,小时给他'扎针’,长大给他'翅膀’。”

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好孩子都是管出来的。

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尽早给孩子立好规矩,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

1. 严立规矩,确定底线。

小到日常生活、读书学习,例如公共场合切勿喧哗、作业一定要按时完成;大到遵纪守法、爱国爱家。立规矩要趁早,恶习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

2. 坚定执行,严格监督。

确立好规矩后,最难的就是执行。家长一定要“狠心”,不要因为孩子的撒娇或是耍赖就心软妥协,也不要因为怕麻烦失去耐心、敷衍了事。

3. 适当惩戒,培养敬畏之心。

口头上的批评如过眼云烟,很快就忘了,只有切身体会到违反规矩造成的后果,孩子们才能真正敬畏规矩、遵守规矩。

图片

02


  • 父母做好榜样,孩子才懂得自律。


一位心理学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一位大师:“小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大师没有直接回答他的疑问,而是反问他:“你复印过文件吗?”

那个人回答:“复印过。”

大师又问:“如果复印件上有错字,你是改影印件还是原稿?”

那个人恍然大悟。

父母之于孩子,就如原件之于复印件。

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对父母身上问题的“复印”。

也就是说,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自己得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前阵子我去学生家里家访,有两个学生刚好住在一个小区,一个男孩一个女孩。

一进男孩家里,先闻到的是浓厚的烟酒味,再一抬头,麻将桌上热火朝天。

见我来了,男孩的妈妈才从麻将桌上下来,第一反应是问我孩子是不是在学校惹什么事了。

我否认后,她敷衍两句便又回去打麻将。

后来我问了男孩,他说这是他家的常态。

我这才懂了他为何上课总是打瞌睡,作业也完不成。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想要静心学习基本是不可能的。

从他家出来后,我又去了另一个女孩的家。

她们家有一个很大的书柜,各种类型的书都有。

我进门之前,她和妈妈正坐在沙发上看书。

女孩的妈妈笑着说:

“我学历低,也不知道该怎么教她,就只能不玩手机,默默地陪着她看书,我不懂的时候她还会教我。”

正如那句经典名言,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

她的以身作则,让她的女儿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能静下心来做事,成绩也一直很优异。

作家托尔斯泰说: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只会打麻将的父母,教出只懂玩乐的孩子;沉迷玩手机的父母,教出不思进取的孩子。

喜欢运动的父母,才能教出身体健康的孩子;喜欢读书的父母,才能教出热爱学习的孩子。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榜样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图片

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父亲郑洪升,有三个孩子。

大儿子郑渊洁成了作家,二儿子成了信鸽大王,小女儿当了一名中药药剂师。

三个孩子的事业,都与父亲从小在他们面前做的事息息相关:

读书写字、饲养信鸽、中医养生。

后来,郑渊洁写了一本书,名为《父亲的含义是榜样》。

他写道:

“要看父母当着孩子面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对孩子说的都没用,有时还起反作用。”

不自律的父母,很难养出自觉的孩子。

想要培养一个自律的孩子,父母得先从自身做起。

1. 管住嘴,停止唠叨。

过多的说教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得不偿失。少说话,才能消除孩子的抵抗情绪,提高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管住手,不要插手。

当父母为孩子做太多时,孩子就不会为自己做太多。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孩子分内的事情,父母尽量别管,让孩子自己感受事情做完的成就感。

3. 管住心,做好榜样。

在经过辛苦的工作后,父母想玩手机或是做一些其他的娱乐活动来放松是很正常的,但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干扰,会使他们分心。

所以,为了孩子好,在他们学习或读书时,父母尽量压抑住自己的想法,可以看看书、看看报,做一个好榜样。

图片

03


  • 父母耐心陪伴,孩子才有幸福感。


听过这样一句话:

“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心理学教授贺岭峰就曾分享过这样一件事。

女儿10个月时,他和妻子因为工作调动,无法带孩子,就把孩子送回了老家。

当时的他觉得,孩子还小,应该没什么关系。

但那一段时间,孩子的情绪变得非常敏感,到哪儿都要拿着一个粉色的被子。

即使被子被拆了也要找到被面,闻着那个味道才能睡觉。

在那段被迫离开父母的日子里,她把那个被子,当成了妈妈的替代品。

因为那段时间的“遗弃感”,孩子内心深处一直有一种不被爱的不安全感。

贺岭峰无比懊悔地说:

“如果可以重新来过,我绝不会在女儿一岁半前离开她,不管我有多艰难。”

孩子就如种子,想要发芽生长,雨露、阳光、空气缺一不可。

但若是没有大树的庇佑,可能根本就无法幸存,一场狂风暴雨就能轻易将他们摧毁。

就像那句话说的:“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怀疑自己是否被爱,不知道自己配不配被别人关心,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戴维·埃尔金德说:

“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永远都被爱围绕。

在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被足够的爱滋养,生活会更从容淡定。”

图片


教育家刘墉有一儿一女。

儿子刘轩,哈佛大学博士,茱莉亚音乐学院高材生。

女儿刘倚帆,14岁获得美国“总统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

谈起育儿经验,刘墉直言:

“家庭教育最为重要的是陪伴,从儿童期到青春期,都要陪伴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即使工作再忙,他也会抽出时间,尽可能多的陪孩子。

儿子初到美国时不适应,经常被其他孩子嘲笑,变得很内向。

他就经常带着儿子到野外玩,一起抓虫子、种菜,做些体力活,还会和儿子比赛跳远、跑步、投球等。

在他的鼓励下,儿子逐渐变得开朗,也敢于和同龄人交流了。

而在陪伴女儿时,他就更温柔了。

他会给女儿化妆,一起玩过家家,给娃娃吹头发;

女儿练小提琴,他就当乐谱架举着乐谱;

为了培养女儿的学习兴趣,还会带着她做科学实验……

就这样,在父亲的陪伴下,两个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独立、乐观、自信的性格。

作家饶雪漫说过:

“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教育不过是不同方式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不仅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安全感和幸福感,还对他们性格的养成以及未来的人生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还应注意的是,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的陪伴方式都不相同,选择适合的方式也很重要。

1. 0-6岁,亲密相处,一起探索。

年龄尚小的孩子,对父母尤为依恋,同时求知欲、探索心开始萌发,父母应尽量少离开,多与孩子互动交流,事事有回应。

2. 7-12岁,学会欣赏,赞美鼓励。

年龄稍长后,孩子开始渴望得到外界关注,渴望受到认可,父母要学会看到孩子的成长与闪光点,及时给出正面回应,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 13-18岁,沟通尊重,理解放手。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高速发展,正处在渴望独立又难舍依恋的时期,他们可能会不安、焦虑,甚至产生一些其他负面情绪,父母应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理解和支持他们,给彼此留出一定的空间,更有利于亲子关系的维护。
《朗读笔记》中有这样一句话:

“所有的婴儿出生都是平等的,没有人会说话、数数、读书或写字,但这些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却是不平等的。

差异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父母是尽力培养他们,还是仅仅看着他们长大而已。”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孩子的成长是有期限的,一旦错过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点亮在看,愿所有父母都能做到这3点,当好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带他们走向灿烂光明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