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释放分工的力量,让学校中层成为真正的问题解决者?|头条

 大奔h1wmjlcm1r 2023-10-12 发布于江西

图片      

在一个学习型组织当中,如何赋能团队,释放分工的力量?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简单了解下什么是赋能。

阿里巴巴集团原执行副总裁曾鸣说过,赋能不是指赋予别人能量,而是赋予更大的做事的可能性空间。

那么,投射到学校的日常管理,我们可能要思考的是,在基于信任的组织转型、基于关系的领导力建构过程中,如何才能真正赋予中层更大的可能性空间?我将从分工的角度,谈谈怎样通过学习型的组织打造,来实现为团队赋能。
 


图片
分工的内在动因:
视点、盲点、原点的三点聚焦

视点决定了分工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如果视点出现偏差,组织分工难免会有盲点。因此,一次合理科学的分工,首先要回到原点,找准视点,看见盲点。


一场工作坊的分工折射出组织的样态


暑假期间,我给某所学校管理团队做了场培训,主题为“关系力的建构”。其间,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围绕某一项工作需要做一个策划方案,你会怎么做?

有个小组给出的方案很典型。他们以春游研学为主题,方案内容涵盖参加人员、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安全保障、注意事项、携带物品、事后总结等,连要求学生写游记都考虑到了,可谓面面俱到。

这像极了我们日常管理工作的常态。校长交代任务,中层制定完备的方案,然后执行。可是,执行下来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虽然做了各种预案,但仍旧新问题不断,到处救火,最后自己累得苦哈哈,还没人理解,伙伴不支持,领导也不满意……

为什么我们明明考虑周全了,也做了细致分工,可最终仍然没抵达期待的理想境界?到底怎样的分工才能抵达未来?

《U型理论》中有句话特别好——注意力在哪里,结果就在哪里。如果我们的注意力在困难,那就看不到目标;如果我们的注意力在目标,困难就变小了。是注意力决定了做事的源头。

回过头来看,上述团队的注意力源头是什么?是完成校长布置的任务。其传导链条是校长部署→副校长布置→部门主任安排→项目负责人设计→一线老师实施。

依据这种逻辑行事的部门叫职能型组织,其优点在于可以非常快地布置下去,管理成本低,资源容易集中,规模的效应容易显现,适用常规性的工作、简单易行的项目,适用学校初创阶段的场景。但它的缺点也明显,比如集权化领导,不利多方发展,也不利于自主经营,视点容易受局限。

也正因视点受到局限,被动反应成了很多中层的习惯性思维——任务来了,赶快分工,抓紧时间干。但如果我们想在工作中所超越,恰恰需要改变系统,改变心智模式,按下经验的暂停键,变职能型组织为学习型组织。

有一年,我们学校的老师给中层团队提了60多个问题,中层非常紧张,来跟我解释。我说不用解释,也不要着急,如果一周之内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真问题。最后,我们把留下来的难题分类合并,最终形成了六大问题。
全校集团300多个老师群策群力,针对6个问题提出了各种破解方案。在制定方案之前,我们问了自己一些关键问题,比如:

  • 项目目标愿景是什么?

  • 哪些人可以为此贡献智慧?

  • 可以盘活哪些资源?

  • 采用怎样的方式抵达?

  • 如何达到双赢?

在这样的学习型组织中,大家得以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而在学习型组织架构下,再进行组织分工就有了系统,有了思维模式,也有了路径设计。

组织分工的视点也不再是校长布置的任务,而是明确的愿景。在愿景探照下,每个人的分工也就清晰了:

核心层领导层负责做规划,搭系统;骨干团队负责课程体系建构和指导;一线教师负责课程体例的研发和实施;学生们负责需求调查、参与项目设计、团队合作;家长可做课程义工,提供协同支持……所用分工的在群智当中展开,发挥的是群智的力量。

我们常常说,中层要成为问题的解决者,恰好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就在于解决问题和提升伙伴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能不断提高和发展自身,以动态地适应环境变化、具有强大组织学习力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

我们再回到注意力的源头。同样,如果注意力只在事项,就看不到价值,那么你只是一个完成者。但如果看到的是价值,事项只是价值的载体,那么你就可能成为一个创造者。视点、盲点、原点的三点聚焦的分工,才能让彼此增值。

图片
 


图片
分工的底层逻辑:
蓝图、地图、导图的三图设计

在分工之前,需要做什么?下面我就以星河实验小学的一场培训为例,来分享怎样的组织,才能卷入所有人,实现分工效能的最大化。

首先,我们设立了一个共同的愿景目标:聚焦学习转型当中出现的问题,编制出一本儿童创想学习蓝皮书。

确定目标之后,我们还绘制了研修地图,行动路线包括目标前置、任务驱动、专家引领、实践共创、躬身实践等,让大家在真实的情景进行合作、分工、学习、建构。

值得一提的是,在研修中,真正解决问题的是工作坊,并撬动了大家心智模式的改变。

工作坊设定了三大研修任务,一是梳理与提炼学习场景的内涵和特质;二是理性建构学习场景的结构与要素;三是众筹智慧,形成学习场景的实践案例。在任务驱动下,每一个人都有角色分工,如导师团,主持人、助教、学习引导员等等;更有彼此的链接,思维的碰撞,互动讨论,分享观点,达成共识。

在这场沉浸式、场景化的研修中,我们还找到了在“成事”中“成人”的四大路径:

前沿视野:聆听国内最顶尖专家前瞻思想,分享一线研究者的智慧导航;

朋辈视界:与国内品牌学校核心团队结伴探索,与团队成员一起进阶生长;

自我建构:从学习者—实践者—合作者—建构者的角色转换,从蓝图—地图—施工图的共同勾勒;

躬身实践:主体化的前置学习、合作性的中间共研、原创性的团队共创。

图片
这场培训没有观众,只有创客。我们共同营造产生连接的环境,规范流程与走心设计,让每个人都有在场感、目标感、存在感和使命感,都能找到自己的同频点和共振带。

这场培训没有时钟,只有时间。每天早晨7: 20小伙伴就已经开始研讨了;晚上,微信群依然讨论得热火朝天。四天的研修没有一个人觉得累。

这场培训不仅只有现场,还更有在场。大家都带着问题意识,学习在场、思维在场、建构在场、共享在场、研究在场。

这场培训没有数量,只有数据。24场分主题研讨、52张思维导图建构、400多份感悟效率手册、80多份决策矩阵、12万字的理念与策略整理、36个实操案例……4天产出了这么多的成果,大家都被自己惊到了。

正如蒲公英教育智库理事长李斌先生所言,学习转型升级已经到了重要的路口,每个路口、尤其是高速路口,要蓝图、地图、导图;需要共创、众筹,分工的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而这场组织的分工更像是平台制组织分工,它善于善于盘活一切潜在资源,充分发挥团队的创造力,让我们由被动冗长的培训会,转变为具身体验的“成长趴”。

它不是一个人的筹划,而是一群人的共创。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问题驱动当中寻找心灯;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在批判吸收当中产生共鸣;我们需要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在具身挑战当中形成思维逻辑。它不是平铺,而是涌现。它是运行,是创造的模式,不是下载的模式。
 


图片
分工的运行链条:
事线、人线、责线的三线融合

什么是领导?仅仅是发号施令的人吗?显然不是。

归根结底,领导是领人,而领人领的是心,领导力其实是领导人心的能力。因此,能不能领导人心,能不能把每一个小伙伴都变成战略合作者,是每一个领导需要思考的问题。

那么,领导力该如何实现?德鲁克说:“领导力就是愿景”。在学校场景中,领导力的贯彻落实离不开愿景规划。

但在现实当中,学校的规划往往很虚,好像只是为了完成一项指令,然后做成一个文本,最后验收论证。有人甚至编过一句顺口溜,说“规划规划,墙上一挂,全是鬼话。”这样规划,徒有其表,难有发展。

事实上,学校发展规划作为一种普遍的管理工具和手段,其基本价值和目的是通过自下而上的“管理”理念的变革促进学校的“有效发展”:学校真正拥有学校的领导权确立利益共享机制(整合发展);形成团队发展愿景(团队发展);指向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内涵发展(内涵发展);提供了持续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发展)。

怎样的规划才能既兼顾价值引领,又脚踩实地?我认为离不开明晰的分工运行链条,明确事线、人线、责线,三线融合。


事线:创想学校的三年主动发展规划
我们三年主动发展把规划化为每一学年的计划。为此,我们制定了六大核心任务。同时,制定了17个子方案,围绕着六大行动,进行相应的转型、变革、升级和深化,让核心任务化为行动实践。

17个子方案关注三个力:目标张力,群体智力,关系动力,内容包含每一学年的工作重点和分工,制定了项目分工安排表,从目标、措施、成果、时间到负责人、合作者都做了相应的设计。

此外,我们还有清晰的事线设计:战略-执行-结果-三年计划滚动更新-下年目标-实施-总结,逻辑是“做正确的事”,做好教育发展的方向、目标、资源等安排。


人线:创新智能服务和人力资源服务


有了事线设计,相应地人线分工也发生了变化。

组织重塑-人才供应计划-履责尽职,是人线;目的是不断地断事用人,用结果与成果来刷新管理团队结构、人才密度,提前做好人才布局。同时成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帮助中层打造自己的人才管委会。如何打造?我们的做法是:

寻找核心同盟军:重要的目标抵达,都离不开同盟军。我们可以把部门成员、分管领导、市区条线领导等都变成人才管委会的核心成员,贯彻管理理念的同盟军。

形成核心运行链:每周留出一个小时进行一周复盘和下周周历梳理;每个月留出半天时间专门就管理相关的问题,进行研讨和决策,同时做主题引领。

构建奖罚绩效榜:加强考核的导向作用,能者上庸者下,让能干事、想干事的干部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责线,如何实现三年主动发展规划?


责线就是责权利机制配套,形成权责利能机制配套-责任状签订-年度目标实现的“责任链”。责任链是价值实现的逻辑,能驱动干得好的人干得更好;能鞭策成效不佳的中层,知耻而后勇;让甘于平庸的中层无法做东郭先生,滥竽充数。

有了责线,还需要化为每一天的行动,所以我们就有了管理者年历,从管理目标(核心教研力)到任务类型(备课组建设、名教研组建设),到关键任务的进阶,均有清晰的描述和抵达路径。

图片

此外,管理者年历还细化为了周历表,从管理目标(岗位胜任力、关系建构力、教师专业力、创想育人力),到任务类型、关键任务进行一周设计。如此,管理者就有了指针和灯塔,不会失去航向。

图片

而在管理的场景当中,我们部门内协同、跨部门协商、借资源用力,不断把人线、事线、则线三线融合并行。

需要提及的是,在三线融合过程当中,核心是什么?是价值。价值引领达成共识,形成闭环,最后不断进阶,优化,迭代,走向彼此。

当然,在规划中我们也再次对组织进行了升级,形成了事业部制分工的样态。它有很多自组织,自组织会搭建更多的平台,形成自主的经营体和协同流;它更加注重有张力的目标,重视向外部标杆学习,挖掘内部经验,打造无边界的关系。

在这样的组织分工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寻找到自己的合适岗位,最后形成共享的知识、共生的关系和共享心智的模式,实现共创和共赢。

图片

最后,无论是三点聚焦还是三图设计,还是三线融合,组织分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好的学校有善的价值导向。正如柏拉图在《人的城邦》中所说,“合作互助,双赢多赢是付诸友爱的美好家园。”而对管理者而言,改变心智模式,实现高质量的育人是我们组织分工的源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