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者畅谈 | 何文斌:2023上海书展侧记

 星河岁月 2023-10-12 发布于江苏

图片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今年都是不同凡响的一年,餐饮、旅游等领域已经率先向往年的最高峰发起冲刺并进入又一个高峰,对于全国大型的书展来说也同样是如此。虽无心将这次书展与前几年做对比,但2023上海书展以喜人的成绩,充满欢欣与鼓舞的结果,给我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

 | 何文斌

今年的上海书展格外红火,声名传播至周边的江浙多地,当然也有反映与会流程复杂、老年群体购票困难的声音,组委会与各单位通力合作,及时听取大众的呼声,分析研判、协调沟通,迅速出台解决措施,赢得了好评。这就是主办者具有的眼光与胸怀,在矛盾中寻求改善的方法,值得后来者学习与借鉴。

今年的上海书展,除了与久违暌隔的老朋友叙旧,还能与神交有时的新朋友见面。百万册图书,八折到六折的特价,都是我迫不及待前往的动力。微信群里还看到上海旧书业资深人士陈克希先生分享的活动现场照片及信息,说本届书展有“淘书乐”展区,这是上海旧书店在书展的精彩手笔,也成为了本届书展的热搜话题。这种“加料翻番”的活动,属于吸引针对性客户的举措,我与简素书房主理人杨科就是热衷关注这些活动的“书蠹”。

图片

8月20日,我与杨科踏上了前往上海的高铁列车,开启了一段不寻常的淘书之旅。

高铁下车乘地铁,到达上海展览中心。根据指引,有条不紊排队进场。人头攒动的景象,一下子感染了我们。

先到服务总台取免费的导览图《读者手册(指南)》。西一馆看了一遍,心仪的书陆续买下。有研究领域里的著作,有可以纳入编著范畴的参考。但是没有找到《申报·自由谈杂文选(1932—1935)》新书发布的场地——第二活动区,以及《掌故》第十集的新书分享会的场地——第三活动区。与其如此无头苍蝇似的乱找,不如放慢脚步,慢慢欣赏风景和书籍。中央大厅东边是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学林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等。中央大厅西侧相对的是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荣宝斋等聚集。我们走到第二活动区时,《申报·自由谈杂文选(1932—1935)》新书发布会进程已过半,台上著名学者陈子善老师与观众幽默机智的互动,引得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多次鼓掌叫好。巴金纪念馆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老师中气十足,讲话有逻辑性又发人深省。在读者签名的间隙,我们与两位老师握手、攀谈,意外看到了郑逸梅先生的孙女郑有慧老师也在会场。闲谈中,我介绍杨科给郑老师认识。我久仰施守珪老师大名,今天不经意间相识,施老师同样也加了我的微信。杨科于郑有慧老师亦作如是观。这是意外的收获。

图片

午餐后,前往上海旧书店展位淘书。一眼看到春秋杂志社的《作家笔会》,此民国本不太多见,虽然陈子善老师主编的“海豚书馆”丛书中已经收录,对我而言,初版依然是心头好。这本书品相上佳,卖方定价650元。有一册商务印书馆的《丛书集成》的零本《徐元叹先生残稿(外两种)》,标价30元,这是清代苏州人的著作,苏州地方文献,回到苏州也算是“省亲”了。还有百家出版社的《郭沫若与群益出版社》,标价10元,近来在编《土纸本百影》,看到这书中列引了不少郭沫若的土纸本著作,正好作为拙编撰写提要时提供参考资料。前往第三活动室,郑有慧、施守珪两位老师已先到了,四位嘉宾只有刘永翔教授与我是初见,老先生态度亲切,话语温柔,起身握手并询问我是哪里人,告知是苏州人后,又问会不会讲苏州话,并说他很喜欢听苏州话。

图片

《掌故》第十集新书分享会上。刘永翔教授话掌故的缘起、文言与白话写文章的考量、对《掌故》的建议;陈子善先生讲历史与掌故的区别、如何成为《掌故》作家;樊愉先生谈他如何被成为《掌故》的作家;严晓星主编说《掌故》与上海的渊源、《掌故》作家的掌故。活动有直播,但是现场总比线上及录频有趣。樊愉先生说起掌故的兴起与清末民初“新媒体”的出现有很大的关系,而报刊需要读者,除了新闻还得添加旧闻,因此诞生了许多讲掌故大家,比如徐凌霄、一士昆仲,瞿兑之及郑逸梅等先生。

现场第一排坐着郑有慧老师。樊老师是崇明望族之后,他的祖父樊少云先生是琵琶演奏大师。逸梅先生文章中多次提到樊浩霖先生,称他为老师,执弟子礼。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一篇《樊少云艺术世家》的文章,刊发在海外报刊,影响很大。此文收录在郑先生之子汝德先生整理的《近代名人丛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按照版权页来看,这是郑老生前出版的最后一种著作,该书封面正中央就是少云先生执琵琶的照片。名家之后樊愉先生在《掌故》上发表了多篇力作。郑有慧老师和我交谈时说起王佩诤先生,她说早年在陶冷月先生家学画,陶老师屡屡提到王先生的学问精深。我说,《掌故》上也有王謇先生后人发表的文章,有一篇正是写逸梅先生的。王佩诤先生与樊少云先生,两人当年的住所是斜对门,如今颜家巷的庞莱臣故居依然难得地保持了黑色的外墙面,与当下倡导的江南建筑“黛瓦粉墙”迥异,这至少是清代以来的苏州特色,今天的苏州很难再见到了。

图片

今年的8月22日正逢传统佳节七夕,这个“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的日子。

青年学者夏春锦作为丛书的主编之一参加了“知新文丛”的分享会。六位研究名家(孙郁、陈子善、韩石山、止庵、苏北、夏春锦)写六位文学大家(周作人、郁达夫、林徽因、张爱玲、汪曾祺、木心),同席的嘉宾周立民先生、主编之一的周音莹女史,都是我熟悉的师友。《掌故》集刊在旧闻逸趣中令读者有新收获、新启发,是新时代的“新掌故”;《新知文丛》深耕大老名家的领域下专题研究各有所成,是当下独树一帜的新成果。宋末元初的“水村先生”刘壎在《隐居通议·诗歌三》中说:“观其妙趣天得,自成一家,不肯拾陈蹈故。”《论语·为政》更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两场活动与这些书,连同这上海书展,不正是如此吗?图片



编辑 | 李普曼
设计  
图片  
审核 | 王雪霞 张维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