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即将消失的年俗表演

 大众公摄 2023-10-12 发布于山东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包饺子、串亲戚、放鞭炮、看扮玩……中国的春节总是热热闹闹,浓浓的年味儿在一项项仪式中酝酿开来。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成为彰显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小时候,最喜欢过年了,除了能够穿新衣放鞭炮吃美食外,看那些过年才有的民俗表演,也是儿时的我喜欢春节的原因之一。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古老的年俗即将消失,年味在不断变淡,不少人为此唏嘘不已。搜集了自己前年拍于周村和博山的一些照片,让我们从影像中寻找过去的年味吧!

1、抬芯子

周村芯子周村芯子是山东省独特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是明清时期周村老艺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依靠发达的织机技术集体创造的。其内容丰富宏伟壮观。每年正月十三、十四和十五将会在周村上演三天。芯子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周村,后传至博山,嗣后又波及淄川、张店和临淄等地,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周村芯子已被列入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踩芯子的大多是孩童,他们高悬空中,看不出有立脚之处。其实这是靠底座中通出的那根叫芯子的坚固铁棍支撑的,铁棍也被装扮成树枝,花束或其它道具,使人看不出来,抬轿上面高七八寸,宽五寸的小平台,芯子伸出平台之上。最上端,为演员们打制了一对脚踩的铁耳,上端在齐腰的地方,打制了一个T形铁腰卡。

高耸空中的芯子上,一个凤冠霞帔、挥舞着长长的水袖的嫦娥高悬空中,最妙的是长裙下露出的两只脚,这就是所谓的三寸金莲吧,一只踩在一只精致的花瓶上,另一只则向后轻轻跷起,女孩的腋下及腰部被丫字形的钢叉护杆撑起,以确保安全,芯子抬起后护杆才被拿开。底座上是一个穿着精美的戏服的男孩,脚上穿着那种厚底的京剧中常见的靴。

芯子底座是空的,里面排列堆放着大小不等的石头,以保持芯子平衡,所以看似轻巧的芯子其实重得很。芯子的大底盘往往都由彪形大汉抬着,他们背负重担、步调一致悠着向前走。高高在上的小表演家们则随着芯子的悠动而前后颤动,两个上肢不时的舞动一些符合自己所表演人物性格的动作。他们的双下肢被牢牢的捆绑住,不得动弹。

题材主要以戏剧故事、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其中两个人物为主,如《聊斋荷花三娘》《吕布与貂蝉》等。

担任"踩芯子"的孩童一般5至11岁,是全乡全村精心挑选出来的,既要扮相俊秀,又要体形轻巧,还得有点一站一坐几个小时的吃苦耐劳精神。上芯子前不给水喝,饿了就吃奶糖和鸡蛋,踩芯子是一件苦差使,以前周村的小孩最大的梦想就是踩一回芯子。

1985年,中央电视台"中华一绝"节目曾专题报道过周村芯子,在给老百姓以精神享受,传承民族文化、挖掘其内涵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商业和旅游业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芯子这一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受到极大冲击,周村地区虽然一直保留着这项活动,但规模已日渐萎缩,目前处于濒危状况,亟待保护、继承和发展。


2、舞龙狮

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一种精神、一种企求、一种寄托、一种祝福,是华夏民族勤劳、勇敢、奋进、坚毅、拼搏精神的象征。

舞龙在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台湾、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中华儿女,被称为“龙的传人“。中国是舞龙运动的发源地。,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的习俗。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

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


3、划旱船

跑旱船,跑时,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划桨引船,在前头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而乘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走快速碎步,这样能使船身保持平稳的状态前进,犹如在水面上漂动的船那样,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调演的目的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


4、耍毛驴

耍毛驴是一种汉族民俗游戏。耍毛驴多作为秧歌队伍的一部分出现,但它那优美的舞姿,生动有趣的表演,极受群众欢迎。


耍毛驴与跑旱船有相似之处,用竹或高粱秸扎成架子,饰布或纸作驴状。""分前后两部分,演员处中间,表演种种骑驴之状。

表演上山、下坡、转弯、蹦跳、踢蹬等舞姿,两人配合默契,表演得维妙维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汉族民俗文化特色。


5、踩高跷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

西游记的代表人物,猴哥呢?

猴哥在这里!


6、抬花轿

抬花桥是汉族传统婚嫁文化习俗的一种表现形式,新娘由花轿抬到新郎家,大红的花轿给婚礼平添了几分喜庆,又显得隆重气派。

花轿也称彩轿,即以红色绸缎做成轿衣,在四周用彩线绣出"百年好合"、"龙凤呈祥"、"花好月圆"、"双燕齐飞"等喜庆图案。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一种汉族民俗逐渐由汽车代替了。


7、喜庆锣鼓

锣鼓阵容庞大,雄壮激烈,激昂感人,以气势见长。

锣鼓是一种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的乐器

有了锣鼓的伴奏配合,能增强表演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准确性,烘托渲染舞台气氛。


8、打铁花

打铁花是淄博地区独特而古朴的民间娱乐,据说产生于元朝。那时,这里的冶铁业特别昌盛,铁水熔化之后,金星四溅,这触发了人们的创作灵感,于是一项神奇而又壮观的民间活动:打铁花便产生出来了。


打铁花首先要由树干、木板搭建成高高的门楼,门楼的装饰着厚厚的柏树枝柳树枝,一幅长长的对联贴在两边的门框上,对联上写着:“渡良宵看今夕仅存多彩艺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横批:“弘扬民间文化”。

一处棚内,几个村民正在熔炉边热火朝天地熔化着生铁。另外的几个村民在门框上端的柏树枝上及旁边的柳树上喷淋了大量的自来水,水流到地上,湿漉漉的。


打铁花有很高的技术性,打花者无不使出浑身的绝招,将生铁熔化成铁汁,然后将铁汁抛起,以击打技法,撒向空中,如天女散花一般,形状千变万化,形如今天我们观赏的礼花,甚是美丽壮观。

入夜后,村民从棚内用勺子状的器具端着红彤彤的铁水快步跑出,倒入竹筒里,筒口对着以树干搭建的那个门框上端,用棒子猛力击打竹筒,顿时,铁花冲向空中绽放、四下飞溅,流星如瀑,瞬间梦幻般的美丽震慑了在场所有的人,场面真是壮观,气势真是磅礴

山西阳城人张晋有一首<铁花行>说:

烘炉入夜熔并铁,飞焰照山光明来。

忽然倾洞不可收,万壑千岩洒红雪。

打铁花的传统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淄博人民高超的冶铁技术,体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大坏在此祝愿各位摄影朋友:

2017鸡年大吉

万事如意

红红火火

佳作连连!

 以上照片拍摄于羊年春节周村和博山石马镇,欢迎署名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