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谈读书的速度

 新用户3207Q4Og 2023-10-12 发布于北京

中国传统的读书是提倡熟读精思、细读慢思的,给人一种感觉,好像读得慢更便于理解似的。这得分读什么。

中国古代的书以经史子集为主,四部虽然各有不同,但有个明显的特点是每段内容都比较短,各段之间基本保持独立。即使是史传,每段情节之间依然是相对独立的,更不用说经子著作了。而且文言文和通行口语之间有一定差距,所以读快了,很容易咀嚼不出滋味,就含糊过去。

所以小学阶段,我不主张读较难的作品,而主张读通俗的长篇小说,如科幻、武侠、推理、魔幻等。这些小说情节紧密,很吸引人——如同马拉松训练中的长距离慢跑——强度比较低,读起来很舒服,很想继续往下读。这类书是引发阅读兴趣的较好的素材。有一些经典的科幻、武侠、推理基础以后,再读现代经典,就能攻克语言关,而进入作者的世情关怀视野了。

我建立了批注打卡统计制度,每天根据孩子们发的批注进行统计、展示,以此督促他们保持每天阅读批注的习惯。

本来想,如果读了精彩的书,就会很容易一下子读下去。却不曾想,有些孩子还是在敷衍应付——当然,我一直没批评过,毕竟批注打卡是个自愿的事儿,读了总比不读强。但由于阅读难度、日读字数统计一直没有落实到位,所以的确会出现没怎么读进去,随便写几笔就发上来的这种情况。

通俗小说的特点是语言相对简单,和口语区别较小,读起来基本没有语言方面的难度,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可以直接建立书内容与文字形象化之间的联系——所谓文字形象化,就是看到文字,头脑中反应的不是这个字读什么、是什么意思,而是很自然地好像看到作者描绘的画面一样——这种程度基本在阅读100万字以后,就可以基本实现。

这时候就是为着好奇心而阅读了,想知道故事到底是如何发展的——这样便进入了一般的阅读水平。此时,读快一些,甚至一次需要读一个完整的情节,才更便于对书的内容有所把控。

今天做单元练习,我跟孩子们说,一般来说,排除乱写的情况,写得越快的同学,正确率越高。果然结果验证了我的推想。读书也是一样,排除完全不知道自己读什么的情况,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读得越快、越多,越能把握其主要内容。

教过的五届学生中,优秀的阅读者从读沈石溪、曹文轩的小说开始,到银河帝国系列,再到“清明上河图密码”系列,都可以一天读完一本。在和他们的讨论中,我发现他们和我对书的把握程度是比较接近的。反而读得慢的同学,常常出现读了后面,忘了前面的情况——那么精彩的书,没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一般来说,是完全没有读进去吧。

题外话:

最近又发现了一个搜书单的好方法,除了之前搜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雨果奖、星云奖获奖作品外,又发现了“年度长篇小说五佳”,这是由《当代》杂志评的,余华的《文城》、刘震云的《一日三秋》都是2021年的获奖作品,可见其奖项含金量之高。所以等手头这点书看完,我很想看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这是去年的五佳长篇之首。

有价值的书很多,所以更需要我们加快阅读速度——在有限的生命中,体验更多的生命历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