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写字和阅读、作文学习的随想

 新用户3207Q4Og 2023-10-12 发布于北京

这篇的主要思路是通过我自己的学习经历,类比写字亦即书法,从中观层面来思考阅读和作文的学习。

我以为,写字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算是相对简单的内容,以此类比阅读、作文,可能会简单些。

从本体角度来说,写字是一种技能,能把字又清楚、又美观、又快地写出来的技能;阅读也是一种技能,能较为全面地、拥有一定速度地获取材料所传达的信息;作文同样是技能,能清楚地、具有一定速度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思考表达出来,以传达给他人。三者之间的相同点便在于都是一种技能,是技能就需要通过训练来熟悉,其中需要有老师的训和学生的练。

从目的角度来说,写字是能够让他人看到自己的文字,通过文字传达内容,它是内容的物质载体,写字的目的,就是清楚,让读者易于看、阅读,乃至欣赏。大家都有感受,阅读同等难度的材料,工整的书写和潦草的字迹,对阅读速度,乃至阅读质量的影响是不同的,而美观的书写,更是超越传达信息,成了一种艺术。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包括了解知识、促进思考、获得感受,阅读不同文体,目的也是不同的,但总的都是为了获取。作文是为了传达,和阅读基本是逆向的,不过多了一种,写给自己。

多说两句,有些人为了赢得什么,就把本来写给自己的东西,变成写给别人的,这样就免不得矫情了,而这矫情的东西现在似乎还很泛滥。如果是希望人理解自己也就算了,可一旦成为一种文化,便是文化之灾了——但为什么还会泛滥呢?像民间文学中那些露骨的相思,也许它们成篇之时本是写给自己的,那种真实也便是艺术的美了。人生来追求美,但到底怎样才是美?堕落的美算什么?这不是本篇要探讨的内容,但却和我的思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当前作文主张学生说实话、写真事,我却以为这与上世纪的高尚并不冲突,难道学生不知收敛地写些丑事就是真实吗?当那成为另一种风气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文革是个很好的例子,我不敢说自己了解人所具有的死的本能、破坏的冲动,我只从自己来说,有些东西一旦开闸,那是不堪设想的——在当前生产力条件下,所谓的个性也是一种从众,很多人,甚至包括我自己,并不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那么学生的真实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引导他们的真实?我以为,把真善美的价值观、甚至崇高的价值观引给孩子们,让他们切实感受、践行,这才是真实!矫揉造作,追求套路固然不可取,但打开欲望的真实之闸门,同样不可取!想想《死亡诗社》,我觉得好可怕,那种反抗,简直是颠覆,也许真的需要“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但倘若地面没有承受暴风雨的容量,则晴空之下,会是泛着腥臭的洪水的泛滥……欲望真实之水,需要的是引流,而不仅仅是开闸!

好,回归正题。接下来是过程与方法,这是最复杂的,可能今天不能进述其详。

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习字有两条路,第一是练执笔,第二是读帖。当然,完善的习字应该是两者融合,但这并不容易,稍有偏颇则会显得眉毛胡子一把抓。我走的是第一条路,也就是从开始练字,就跟着我大爷写,没有认真临过帖,我大爷也主张写自然的字,写自己的体。小学时候,只写过一年,后来都是自己写,自己摸索着来。所以,我的内功基本还过得去,只是一直都是坐着写,一旦站起来,把握就不足了。这样的结果就是,坐着的情况下,我可以临不少书体,可一旦要自己写,就又露馅儿了,还是还原成自己的样子。读贴分为两种,博采众长和专攻一体。尽管我没正规临过帖,但我走的基本还是第一种。也就是,隶楷行草欧颜柳赵我都翻阅过,也临写过一些,我的字里基本保留着魏碑和欧体的结构,保留着颜柳的一些笔画,时而也有启功的舒展,但我自己也不知道下一个字会写成什么样,都是一种随意。整体细看都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另一种,是先读一本贴,把一本字帖反反复复读过几遍,能感受到书者的意味了,在开始临帖,因为对书家的整体意味有所把握,所以写起来,能达到形似——但不少欠缺的都是执笔的基本功,即不能将自己的精力融入书写过程中,所以字虽然整齐美观,但缺乏精气神,看起来满是匠气。也有将两者融合的,即从临写字帖的笔画开始,踏实写好每一个笔画,再练下一个,如此循序渐进。这样既能达到形似,又因为不疏于基本功练习,所以这样的效果是最好的。但开始时会花很长时间练笔画,这很枯燥,而且总写不好,会失去练字的兴趣。若在第二种的基础上,读贴后,反复临同一本帖,则兴趣上会浓些,也能看出自己的进步。

现在我们很幸福,有书法家把名帖中的字按类别划分,从笔画到部首再到结构乃至章法,这样练字能速成些。我在香小当过两个月的书法助教,老师采用的基本是这种方式,即老师根据部首、结构范写例字,然后讲解占格,根据他的经验,选取的是结构上有一定关联的字,组成成语,范写后,讲解部首占格。如此每节课由学写两个字直至四个、八个字的作品,每次都能出作品,既练习了基本笔画、部首、结构,又能因为写出作品而不乏成就感。不过,我没赶上这个时候,一旦要自由写作品的时候,我的字就很没体,也可以说不规范吧。而且由此影响了我的书写速度和学习行书的效果。

书写的最终目的就是好看、快速,如此即成。但还是那个问题,什么叫好看。我在此认为,能让多数人舒服地阅读,在获取信息时,得到美的感受即是。惭愧的是,我的字从来没适合他人阅读过,若非练字,连我自己看起来都费劲。

以上是我关于写字的认识。接下来该说阅读了。

应该都听过这种说法,语文素养的提高,多是受益于课外阅读。这其实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尴尬,与其这样,不如把语文课上成课外阅读课,那样反倒能把课堂有效利用起来。事实上,有人这么做了,如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她重整教材,使阅读有梯度,从儿歌开始阅读,逐步向字数多的读物发展。

读得多了,自然就会读了,速度就快了,甚至再多,一看目录就知道大概写了什么了,一看前边,就大概猜出后面了,这不属于传达信息。我所说的,是看到文字,立刻能透过文字,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视觉形象,理论与情节都是如此。这时的阅读就是享受了。这好比读贴,看的贴多了,一下就能认出那种书体,能体会到这种书体给人的感觉,如颜体的厚重,欧体的舒劲,这种欣赏的能力就强了。

读得多了,自然就会写了。很多人都这么说,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读的过程就是积累词汇的过程,就是感受情节的过程,就是建立形象积累素材的过程。我从初三开始阅读文学作品,相较同龄人,我当时的作文要丰满很多——无论是虚构情节还是例举资料,都受益于阅读。这样的作文,看起来很丰富,但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思路不太清晰,逻辑性不强。因为读得不深入,读得繁杂,所以在对结构和思路的理解方面明显不够,这也导致我现在写很多东西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

语文,当初讲求“字词句段,语修逻文”,当然不能最后收获个条理都不清晰的果子。所以,出现了文选式的教学——其实课外阅读也是文选,只不过篇幅长些,内容更随意些罢了——这和写字教学相似,都是通过一个例子,学会一个例子,到学会一种类型。只可惜语文的文体和风格,要比汉字的部首和结构复杂得多。而且书法只学一个人的一本帖,而语文可不止一个人的一本书了。由此可见,古文的派别,在教学上还是有很大优势的。为什么呢?因为写字,只要好看就够了,而阅读生活中要接触各种各样的文体,只学一种,除非是认字,否则在理解上并不能进步。这是阅读和写字的首要区别。

这便给阅读教学制造了很大的麻烦。不过,由于汉语是母语,只要认识字,很多内容都可以理解,因为现在的书面语和口语基本是统一的。但是只教认字,是远不必花费这么多时间的。阅读课教学还在关注什么呢?是文章脉络、表达效果、人物形象……这便是精读。这就像老师讲这个字部首、结构、占格,之后,让学生照着写;同样,阅读课,也应该是老师讲文章脉络、表达效果、人物形象……然后学生照着读。这样,以后再遇到这个部首、这种结构的字,便可以少讲些;再遇到这种结构、这种表达、这种形象的文章,便可以少讲些。以此类比,讲之后的读,是必不可少的。但学生写的必定会不同,学生读的也必定会不同,这也必定要允许差异存在。但阅读和写字有一样不同,写字能即刻看出一遍与一遍的不同,这个地方没写好,下次改善一点儿;而阅读则容易得过且过,即便是朗读这样外显的方面,也不会如写字那般容易对照。

所以,如果说新的字帖能找出笔画、部首、结构类似的字;新的教材也该配套选编文章脉络、表达效果、人物形象类似的篇目,供学生补充阅读。这样便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阅读这种文章的方法,并由此过渡到运用这种文章脉络、表达效果、人物形象进行写作。可惜,这样的教材始终没有出现,可惜我没有李时珍的志愿、经验和决心,我不能重新编写一套教材。我听过蒋军晶老师两节课,一节是《创世神话群文阅读》,一节是《临死前的严监生》,两次课,他都让学生阅读了具有相同类型的文章,从而使学生对文体、对情节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样的语文课,才是学生有所得的语文课。单一篇目的讲解,没有比较和运用的学习,很难有好的效果。我想,那些说语文素养得益于课外的前辈们,大概就是读得多了,就对相似的内容进行比较和运用了。有人说,大脑是很聪明的,它会自动给一些东西归类——我猜,前提是,这些东西是主动摄入的,倘若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东西,进没进入大脑都是回事儿呢,谈何归类?还有一点,就是自由选择课外书时,一段时间读的东西往往是相似的,这便会有影响,促进对此类内容的理解。

因此,我尝试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选取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这样有指导有运用,才会有提高。不过,可惜的是,因为我的水平有限,不能找到与课文内容在文章脉络、表达效果、人物形象等方面匹配的阅读材料,所以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一定限制——我想,如果能这样有讲有练地讲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会迅速提高的。那时也不会出现几天不上语文课,水平依旧差不多的尴尬了;也不会出现课外受益多得多的尴尬了。

作文,由于和写字同属输出,所以相似性更强一些,我的意思是,仿效古文派别,先大量阅读同一作家的散文、短篇,然后进行类似字帖似的讲解,对它的风格有所了解了,再进行模仿,那时就是一个个小作家了。这点我有所感受,在我大量读冰心的散文时,我写作的感觉就像冰心;我大量读余秋雨的时候,写作时,也有余秋雨的感觉——倘孩子们也这样训练,那么读多了,也便会用作家的眼睛观察世界了——就像临帖练习多了,那么再写的时候,就会用书家的笔法书写了。

到时候,再通过博采众长,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比现在看那些东拼西凑的作文选或者由着自己的性子写作要规范得多。

书法重要的是自己的手写出的东西,习作重要的是自己的视角看出的东西和自己的笔写出的东西——无所谓机械模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