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第323篇,专注“个人成长与财富自由、世界运作的逻辑与投资"。 今天的工作,把策略由代码,变成了配置,这是一个toml的文件,使用toml配置工程,模块化开发策略的门槛更低,toml比yaml要优雅很多: name = '静待花开的聚宝盘'
直接运行,回测结果如下: 星球的同学请前往下载更新:【优惠券】知识星球与开源项目: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最近看了不少金工的研报,我也复现了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国外的金融相关论文,有一个很深的感触。 金工研报与回测的逻辑类似,离实战的距离在于,没有考虑实际的操作场景。 从实战的角度,系统的重要性,比预测,比指标,比因子要重要。有了交易系统,可以控制风险,市场不好少亏钱,市场转好多赚钱。 因此我当下的感受是,多看实战者的书,成功的、失败的(自己别重蹈覆辙)都行。 不代表认同所有观点,有些观战其实很朴实,但参与市场实战的人,会感受到其间的逻辑。 星球当前已经有3个群,其中一个群,算法同学特别活跃。我有一点点小担心,大家聊太多算法,大数据,流计算,而忽略了投资交易的本质——如何与市场共舞。 再好的因子,再好的算法,你的胜率能过70%都是不得了的事情。这70%仍然只是一个概率。有人30%的胜率就可以赚钱,有人胜率极高但反而亏损——差别在于交易系统。 我自己在构建的七年财务自由之路的逻辑组合,这个系统无比简单,十几分钟就可以介绍完。本质是一个“大类资产恒定市值网格”系统,长年全仓运行,交易频率极低,但我有把握长期年化8-12%,“跌时攒股,涨时赚钱”,“低风险全天候”,全仓可以安睡! 书中提及的一个观点,我特别认同。很多人说踏空,在大牛市到来时,眼看越涨高,不敢追高。这个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这种场景只有全年满仓运行的人不必担心。那你会说,市场大跌怎么办? 这看你的系统如何设计的,我控制回撤的逻辑是,多品种,多市场,股债商品,A股美股,港股——长期向上的指数,本身波动率就降低很多。比如今年纳指这一波50%的涨幅就全部吃下。自动化网格会止盈一部分,下跌到一定比例会定投补仓,降低持仓成本。 书中的多品种,多周期不是大类资产,而是策略集,核心逻辑相同,区别在于它是主动管理的策略集。多个策略集确保长期来看是“长期向上”的,然后不同品种与周期的相关性低,降低了回撤与波动率。交易信号有卖出逻辑,子策略来决定是否要止损等。 “先胜而后求战”,先构建自己的交易系统,把策略装进去,因子,算法都是术的层面的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