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楊說」三星堆之一】是誰創造了三星堆文明?

 jllibrary9x2ce 2023-10-12 发布于中国香港
◆在位於四川廣漢的三星堆遺址8號「祭祀坑」,發掘負責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趙昊(左)與考古工作者任俊鋒一起清理銅神壇。 新華社
◆圖一:古蜀玉刻板,記錄炎帝後裔在祖先「紅山鴞」的指引下的民族遷徙。
◆圖二:2023年8月央視畫面顯示,新發現的三星堆青銅器上有「共工」「 顓頊」的「文字」。
◆圖三:作者命名為「蜀龍」的古蜀玉器。
◆圖四:刻鴞鳥紋玉琮。

編者按:作為37年前香港《文匯報》派往四川報道「三星堆」的特約記者,楊永年對三星堆一直有很深厚的感情。適逢「凝視三星堆──四川考古新發現」特別展覽將於本月27日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楊永年將個人對三星堆多年的研究集結成文,輔以收藏品驗證,希望為更多對三星堆感興趣的華夏子孫提供參考。◆文、圖:楊永年

是誰創造了三星堆?不是西方人,更不是外星人,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是華夏炎帝族群後裔。所以筆者再三說:三星堆文明是炎帝文化線在古蜀地的最後輝煌。

炎帝後裔的遷徙與文化傳承

五千年前,南下的炎帝族群和北上的黃帝族群在現今的河北桑乾河流域相逢,前後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炎黃大戰」,均是黃帝勝炎帝敗。先敗走的炎帝族群即那支將祖源指向「龍」的部落,向西再向南進行了民族遷徙,在黃河上游產生了民族融合,生成古羌族。在考古指認上應該是石峁遺址和新月型民族遷徙線。在古籍記載上有「炎居生節並」「竄三苗於三危」等,民間傳說是「嫦娥奔月」。

後敗走的炎帝族群,即那支將祖源指向為「鴞(鳥)」的部落,向東遷徙與山東的大汶口文化進行了融合。在東夷人群中生成了「蜀山氏」。在後來的「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的鬥爭中,失敗了的炎帝後裔「蜀山氏」又進行了民族遷徙,他們帶着炎帝文化線,由魯西到豫東,再橫穿陝西南部,抵達現今甘肅南部禮縣與西和縣之間的「瞿」地,「蠶叢縱目,王瞿上。」建立蜀「國」,開創「三星堆文明」的源頭,這一路的考古指認是大汶口文化的陶尊刻圖和丁公陶文。是岳石文化的方口器。古籍記載是「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民間傳說是「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圖一是筆者收藏的古蜀玉刻板,記錄炎帝後裔在祖先「紅山鴞」的指引下的民族遷徙。

或許融入大汶口文化的炎帝後裔當年有一部分南進融入了良渚文化。在後來的良渚文化西遷中,也去到了古蜀地。大量的良渚玉琮形器在古蜀的出現,應該就是證據。

基於此,筆者一直強調三星堆的祭祀中應該有兩個對象:一個是指向「龍」祖源的,或許就是那個青銅大立人。另一個指向「鴞(鳥)」祖源,或許就是現今開始逐漸清晰的青銅鳥座尊。

書分兩頭,單表一支。筆者在此僅表「楊說」認定蜀山氏建「古蜀」,開創了三星堆文明之源。

三星堆新發現印證民族融合

2023年8月央視發布了一個畫面(圖二),指出新發現的三星堆青銅器上有「共工」「顓頊」的「文字」。這與古籍形成了呼應?還是在將山東與四川的相隔萬里進行時空連結?《淮南子·天文訓》說:「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筆者在拙作《祖源記憶》一書中作出解讀。「天柱折,地維絕」是在暗指共工所依存維繫的炎帝血緣體系瓦解了。「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是暗指戰敗的共工部落向西遷徙。所以才出現郭沫若先生在解讀「共工」時,說共工氏長期生活的地方是今河南省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那個地方古代稱為「九州」,可能來源於共工氏的九個姓氏。筆者認為郭老的這個指認值得商榷。筆者以為共工部落的原籍應該在魯西豫東,與之相應的考古學文化可能是山東龍山文化的岳石文化早期。

對此,北大教授孫華先生將岳石文化中的方孔器與三星堆遺址的青銅方孔器作了比對:「岳石文化這些方孔石器,其基本形態與三星堆文化這種梯形方孔銅器頗為相像,二者間可能存在着源流關係。值得注意的是,在商代前期偏晚階段的河南鄭州市小雙橋遺址中,也出土了這種岳石文化因素的長方形或梯形方孔石鏟……,從岳石文化到小雙橋遺址,再到三星堆器物坑,隨着年代從早到晚、地域由東向西的推移,長方形或梯形方孔石器也逐漸從實用的石農具演變為非實用性的銅禮器……三星堆與二里頭文化……它不像是通常文化交流的遺留,更像是兩地人群間具有親緣關係的印跡。」孫教授上述解讀,是否與筆者提到的東夷人的共工後裔從山東「由東向西的推移」,最終入蜀的推測有「所見略同」呢?

再對此,筆者收藏的一件古蜀玉器上(圖三),是否可以讀出上述的民族遷徙、民族融合的信息呢?該器高18.8厘米,寬10厘米。玉色墨黑,泛生坑玻璃光,有灰皮和極少褐紅色沁透雕,筆者命名為「蜀龍」。該器頂部是一個「蜀龍」造型,即紅山文化三星他拉龍的頭形加一對大羊角。器身呈倒梯形,上下起弧,邊緣有刃,中部有長方形(已近似條形)穿孔。器身的背部有三片尖頂扉牙(也像三張玉璋),使器形一側呈缺口狀。器底有二個鋥鑽的圓孔。筆者以為,這件器物呈現出兩個(民族)融合層面:一是紅山文化「龍」的符號,與古蜀羌人「羊」的符號相疊加,表達創造三星堆的人的祖先中,擁有「龍」的遠祖指向和「羊」的近祖指向,物現出創造三星堆的人,從「紅山人」到「古羌人」的民族融合的源與流。二是呈現出山東龍山文化遺韻的岳石文化方孔器造型,與古蜀玉璋的扉牙造型相組合,產生的全新藝術形象,講述出創造三星堆的古蜀人,在民族走廊中遷徙的源與流。

筆者的又一件藏品(圖四),在解讀本題時或許可算異曲同工,這是一件刻鴞鳥紋玉琮。器高6.9厘米,寬8.9厘米,射孔徑2.1厘米,豆青色玉微透,泛生坑玻璃光。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隨着良渚文化的擴散,中國多個省份的考古發現中都有玉琮,其中以現在的四川西北部的古蜀地最多。良渚玉琮上的刻紋是良渚人的祖源指向。這件古蜀玉渚上的刻紋是鴞鳥,是創造三星堆的魚鳧人的近祖「柏灌」的紋飾。如此器形如此符號,應該也是在指向「是誰創造了三星堆」。與本器相同的玉琮,在1934年3月的廣漢發掘中有所出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