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拍摄:周梅 最近读了李辛老师的《经典中医启蒙》,这本图书带给我非常多启发。 我们学习中医、学习传统文化,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切换,它们给予我们一个更开阔的眼光和更广大深远的世界。 健康就是“平常” 古代人,称健康为“常”,病叫做“失常”,病因叫做“失节”,或者“失势”。 什么是“常”呢?与自己、与自然、与社会、与这个大千世界处在相对和谐的关系中,跟着自然的节奏走。这是古人所说:顺其自然。 古人看待疾病,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从生命无形的部分,即从精神、信息的层面出现问题;第二阶段,到气的部分,能量格局和运行规律发生紊乱;第三阶段,到有形的疾病层面。 而我们的疾病,仅仅指的是“有形的疾病层面”。在《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其实讲的疾病三个层次非常清楚。 在古代的中医里面,第一个阶段就是“神”病。 神散: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 敏感:容易被外界引动,动情,动心,动欲,自控力差。 神弱:怕黑 怕鬼 怕吵。 其实现在大部分人都存在“神散”的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特别容易被外界牵引。 其实我发现自己也存在“神散”的现象,注意力不够聚焦,容易被其他事情牵引。 当下的孩子们,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也会存在“神散”。 这也是今年我要重点做的功课。 所以练习90天,微笑呼吸冥想法。最近我也在练习静心内观,准备练习81天。 在古代,健康就是“平常”,还有“中和”。“祝你天天平常”,就是最大祝福。 每天保持一颗平常心,基本可以达到贤人的境界。 为什么要静下心呢? 因为只有心安静下来,才能看清楚事物的运行规律。 否则,做很多事情,都是走向相反的方向。反而适得其反。 我在今年为自己定了一个规则:如果心不平静,不做事。 做事前,先静心。 让自己静心的过程,其实也是养神、聚神的过程。 那么如何静心养神呢? 1 闭目 闭目养神,古人讲得特别好。 几年前,我的老师就告诉我:每一个小时,要闭目养神2分钟。至今我一直没有做到。 每天早晨,会闭目梳头。用砭石梳子来梳头,梳理经络。早晨会不停流眼泪、打呵欠。其实一点也不困。这可能是身体自我保护和调节的一种方式吧。 2 静心内观 静心内观,也是我每天做的日课。 观呼吸,观“念”,观“止息”,内观身体里面宇宙乾坤。 我也自我训练微笑冥想法,微笑,放松,放空,放下的练习。 静心内观,主要练习聚精会神,放下“小我”。 3 开心 每天让自己开心一些。也让家人开心一些,让孩子开心一些。爱一个人,就关注他的心情。 开心,就是将心打开,让阳光进来。 每天让自己放在舒服自在的状态。如果不舒服,不自在,不开心,一定要开始调整自己。 4 每天适当运动,和自然在一起。 万物生长靠太阳,万物之灵源于月亮。每天在大自然中运动,做身心能量的补给。 5 转念 心念一转,神气即转。 疫情开始,我开始刻意留意自己的念头,曾经的头脑里面的念头纷飞,念头也是能量的消耗。尤其出现一些负面的念头,烦恼,纠结,疑惑,其实这在古代中医里,这已经是生病的第一阶段。“念头”处于“失中”的状态,就像登上一辆“失常”的列车。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保持觉察,反省自己一定哪里做错了,知非即离。需要把心念转一下,神气也就转了,生命列车的方向也转了。 所以学会转念,让我们把烦恼转化为“菩提”,同时对于我们身体也是最大的保护。 当我们心安静下来,神气足了,做事情顺其自然,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