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在南京

 燄艳 2023-10-12 发布于江苏

胸怀爱国志,献身竟无门

——辛弃疾在南京


在宋代爱国文苑中,辛弃疾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贡献成为一颗与陆游交相辉映的巨星。他在建康生活的几年,正是他胸怀爱国志,献身竟无门的不幸命运的开始。据今人考定,这也是他留下爱国词章的最早岁月。

辛弃疾第一次到达建康是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正月。出生于金人占领下山东历城的辛弃疾,从残酷的民族压迫、劳动人民的英勇抗战,历代爱国志士的斗争业绩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影响。公元1161年,正当女真奴隶主贵族大举南犯时,21岁的辛弃疾就在家乡组织了两千人的抗金义军,并率领这支义军与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合并,任掌书记。由于他非凡的坚定和勇敢,深得耿京信任。为同南宋官军协同作战,辛弃疾劝耿京“决策南向”,得到耿京赞同。于是在绍兴三十二年正月,辛弃疾等人以义军代表的资格来到建康、谒见了正在建康劳师的宋高宗赵构,秉报了山东抗金的形势。于是赵构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右丞务郎。辛弃疾北返复命,抵达海州时,获悉义军部将张安国为金人收买,谋杀了耿京,劫持部分义军降金,做了济州知州,便毅然组织五十名起义军士,突入敌营,在五万人中活捉张安国,缚置马上,带领上万名反正士兵杀出金兵重围,日夜兼程,赶至建康,将叛徒张安国交给南宋朝,斩首示众。这时的辛弃疾才二十三岁。他的果敢壮举使朝野震惊。到了晚年,“有客慨然谈功名”,引起辛弃疾对这段“少年时事”的“追念,便写了一首《鹧鸪天》,前四句是这样的: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这几句词描述了作者当时率领义军与敌人冲杀搏斗,浴血奋战,渡江南下的情形,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壮志豪情。

南归以后的辛弃疾并没有得到重用,反被解除兵权,派往江阴作通判,协助地方官处理政务。但他不因官卑职微,也不俱主和派在朝中占优势而作《美芹十论》,详细分析宋金双方的形势、和战前途、人心向背,论述南京应采取的自强之策和收复中原的具体部署,上呈宋孝宗赵昚。而南宋最高统治者以“讲和方定”为理由不予采纳。

乾道四年(公元1186)辛弃疾被调任建康府通判。当时的建康留守史志道是一个有志于抗金的志士,曾向朝廷上过《恢复要览》。辛弃疾与史氏志同道合,相得甚欢,曾在史志道的席上引吭高歌抗战词:“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鹏翼垂空》)就是那时写出的豪气千古的名句。不过,尽管他有抗金复国的深邃智谋和韬略,愿为抗金复国献出一腔热血,但很快发现南宋统治者无意收复失地。他预感到要与钟山作伴,“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终老江南了。于是他从慷慨歌而转向抑郁惆怅。这一年,他登上城西下水西门上的赏心亭,触景生情,写了一首《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抒发了自己对风雨飘摇的偏安局面的无限感慨和忧虑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缘?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辛弃疾在建康通判任上不到三年,先奉诏到临安,后至滁州。淳熙元年(公元1174)又回到建康,作江东安抚使参议官。虽然这时的留守叶衡十分器重他,待之若宾,但是他仍深深感到壮志难酬的苦哀,觉得没人真正理解自己,意识到只有拔除投降派,才能有抗金的前途。这一年中秋节,他写了一首《太常引》,寄托了这种情思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间姐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在这首词中,作者以浪漫主义的笔调把中秋明月人格化,寄托自己对都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他把阻挠抗金的投降派比作月宫中的婆娑桂影,认为只有砍去它,才能把抗金的事业引至光明的前景。

辛弃疾这次在建康不到一年,却有七首词流传至今。其中最杰出的要数在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了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提英雄泪!

辛弃疾这次登赏心亭的心情与上次大不一样了。他仰视空阔的楚天眺既望北方“玉簪螺髻”般的远山,悲从中来。“吴钩”本是沙场杀敌的利刀,现在却被闲置一边;自己为实现抗金复国的宏愿而南归,却长期坐冷板凳。这怎能不悲愤呢?由于南宋当道不把这位志士当作知己,致使他产生“断鸿”飘零、“游子”孤寂之感,终于发出了得不到同情和慰籍的悲叹。词的下片连用三个典故,表明自己既不学晋人张季鹰为吃鲈鱼脸而要求还乡,也不学三国时求田问舍的卑琐小人许汜,所忧惧的只是象像恒温那样,感到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而已。然而“无人会,登临意”!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虽然“无人会”辛弃疾的胸中“意”,但他那赤诚的爱国之心,以后的人们不仅“会”,而且始终没有忘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