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说词中国 第三季:创世(1)

 爱上解说词 2023-10-13 发布于湖南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生活的世界从哪里来?今天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最初是如何开始的?我们所在的中国何以成为中国?作为中国人,我们何以成为我们?

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诗人屈原就以一首长诗提出了这些《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同样这些问题,在漫长的历史中又被无数人追问过无数次。

我们的祖先用神话表达了自己的思考,混沌是中国古人想象的宇宙之初。混沌是什么?或许就像一团气,无序无形、无穷无尽、包容一切,却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如果一定要比拟,混沌或许类似现代科学所说的黑洞。

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创世之神,在中国神话里,盘古是打破混沌的神,传说中盘古沉睡了一万八千年。

没有任何解释的世界只能是黑暗、的混沌,盘古睁开眼睛那一刻,就是一切裂变的起点。中国人想象出盘古完成了对最宏观的世界秩序的第一道解释,秩序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极为重大,本质上它是对万事万物的解释。为了从混沌走向秩序,上古中国人进行了一重又一重的构建。

从盘古撕开的第一道裂缝中,光照了进来,盘古的眼前明亮起来,他替我们看了这个世界第一眼。仿佛序幕缓缓拉开,盘古感受到气息的流动,他看到原本的混沌之气分为两部分,轻而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而浊的阴气下降为地,从此有了天和地。天和地之间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世界,时间开始了。

新生的节律在蔓延,天地间第一缕风吹到了盘古身上。盘古担心天地再次合拢,就一直保持着顶天立地的姿势。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神话是不同文明背景下的早期人类对世界认知的投射,中国神话只留存下零星片段。但当我们的故事一路从盘古讲到周公,直至礼乐建成,不难感知,中国人始终关注的天地人的秩序,正是贯穿中国神话到中国历史的内在逻辑。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神话不等同于历史,但几乎各个文明的历史叙事都从神话开始,那是人类为自己书写的生命前传。

壹·创世

中国的创世神话版本很多,我们最熟悉的一句就是“自从盘古开天地”,它几乎成为种种讲述的开端。

据说,与天地共生的长久岁月中,盘古耗尽了所有的力气,当天增高到距地九万里后,盘古完成了使命,他缓缓地、重重地倒在大地上。

就在盘古倒下的瞬间,大地上出现了诸多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第一座山、第一条河、第一棵树,或许还有第一朵花。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奇异的幻化,他的躯干和四肢化作山脉隆起,血液化作江河奔流,他的呼吸化作风云,声音化作雷霆,他的筋脉变成道路,肌肉变成田土,发肤变成森林和草原。他用自己庞大的身躯演化出一片丰富多姿、辽阔而具足的山河。

有学者认为,古人这些巧思奇想寓意着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人”物化而成,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暗示。

盘古是较晚才被创造出来的神,最早出现于三国时的著作《三五历记》。那时的中国社会已经相当成熟,或许人类越成熟,才越有兴趣和能力提出更宏大的命题去探究最初那个源头。

后世演绎中,盘古的一只眼睛化成了太阳,能散播光明和温暖,在中国文化里它代表阳,也代表雄性。盘古的另一只眼睛化成了月亮,会在黑夜洒下抚慰的光亮。月亮代表阴,也代表雌性。

日月阴阳的变化究竟是怎样一种安排?屈原这样问道:明明闇闇(àn),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新世界甫一诞生,阴和阳的概念就随同出现了,这是中国人逻辑思维的起点。万事万物皆有阴阳,阴和阳不可割裂,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阴阳和谐,世界就会井然有序,生机盎然。神话里蕴含的哲学思想让单纯的故事多了许多重量。

阴阳体系里,月亮和女性有着直接的对应。中国人认知的天地间第一位女性是女娲,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女娲的形象通常被描述成人首蛇身。

为什么用蛇作为意象?为什么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而不是虚构的神兽?为什么蛇频频出现在世界各种文明的神话中?除了旺盛的繁殖力,或许还因为冬眠的特性与死而复生相仿佛,这让它有了神性,女娲就被赋予了这个带着永生和繁衍寓意的符号。

人类需要神话,但作为其中主角,神从何而来?中国人似乎对此并不关心,好像神天然就在,神话创造者更关心的是人从何而来。

我们不妨尝试想象一下古人的想象。天地初成,万物齐聚,世界应该很热闹了。地上有草木,林间有鸟兽,空中有风,天边有云,女娲却感到孤独。是的,神也会孤独。

神话给予了我们畅想的空间,可能在某一天,或许就是春暖花开的某一天,女娲恰好在河边蹲了下来,河水很清,倒映出她的面容,她似乎突然明白了孤独的原因。于是她照自己的样子捏了一个泥像,对他吹了一口气,泥像活了,他睁开了眼,它会呼吸,他不仅会动,还会走,会跑。这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第一个人,和之前所有生命都不一样的人。

人把自己的登场放在了创世事件的最后,这个顺序似乎是在为人类的历史铺陈一场隆重的序幕。不同的是,古希腊神话中是一位男神普罗米修斯用水和泥土塑造了人,圣经神话中是亚当和夏娃一男一女共同孕育了人,只有中国神话将造人的神圣使命赋予一位女神独立完成。一定程度上,这是对于女性承担生育之责的歌颂与记述,而抟土捏人更像是中国人对于土地的致敬。

为了让大地上有更多的人,女娲随后用藤条沾满泥浆向四处挥洒,并将人分为男人和女人,教会他们两两结合,繁衍不绝。创造新生命是人从女娲那里学到的第一项技能,这也成了人的本能。

中国人就这样正式登上了天地间的广阔舞台,并拥有了一位永恒慈爱的母亲。母亲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生命,还有养育和保护。我们之所以将母亲的光辉投射于女娲,是因为愿意相信人类在幼年时期拥有过强大的安全感,以及充满智慧的勇敢而无私的爱。

女娲神话的出现比盘古早很多,先秦文献中已多次提到,她是整理天地的神,她时刻关注着新生的、脆弱的人。

灾难很快降临,正当人在大地上开枝散叶时,水神和火神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这似乎是一场无因之战,水神率领众部乘着木筏、鼓动大浪向火神发起了攻击。

火属阳,水属阴,这是天地间第一次阴阳失和。神话的内涵意味直白鲜明,“自古水火不相容”,或许就在讲述一段远古的战事,并提示阴阳的要义。

水与火的激战从天上一直打到了地上,原本万物生长的世界顷刻间变成天神施展法力的战场,生活于其间的人遭遇了诞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这也可能是人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战争的结果是一根天柱被撞断,天的一角塌陷下来,出现一个巨大的窟窿,洪水从天破处肆虐,无休无止,这是天地创建以来最大的一场浩劫。

世界各国的神话中几乎都存有大洪水的章节,人类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集体记录?这是一个被自然历史研究者反复探讨的问题,但并无定论。有一种说法是,地球上最后一纪冰川的大面积消融引发过大洪水,人一度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也是为数不多的幸存生物之一。

某种意义上,这就像是人类成长必须要经历的“成人礼”,于是古人便将大洪水这一最恐惧的记忆放进了神话,连同人类最深切的无助感和被拯救的盼望。

在全世界已知的500多例洪水神话中,绝大多数都将灾难起因归于天神对人类的惩罚。但中国神话里没有这样的环节,这一缺失不是无意的,它表明中国人不肯赋于神凌驾于人之上的绝对权威,因为中国神话的出发点始终是“人”而非“神”。并且,人和神不是对立关系,神是来帮助和解救人的。立足于治水而非惩罚,这在世界洪水神话中极为罕见。

如果真有这样的一幕出现在我们眼前,那会是何等的令人绝望。女娲看着初生的人类,他们完全无力对抗这天崩地裂的灭顶之灾,只能在水深火热中嘶喊、挣扎、受苦,或者默默消失。这如同末世般惨烈的景象令女娲痛心不已,她像任何一位母亲一样站了出来。她要拯救这个世界,但或许只是想挽救自己的孩子们。

女娲要堵住洪水,更要让失衡的天地恢复稳定的秩序。于是她找来白、青、黑、红、黄五种颜色的土,发动神力炼成一块五色石,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国式的解决方案。

女娲选择的五色土分别取自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五种颜色又分别对应着金、木、水、火、土五个特殊的概念。在这里,它们不再是现实意义中的水或者火,而是代表着世间万物的内在属性,这被称为五行。

五行与阴阳一样,是中国哲学的底层逻辑。五行之间相克又相生,当它们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动态中的平衡。五行具备,阴阳和谐,动荡的世界才能重归有序。

以五色石补天之缺后,神话还在继续,天会不会再次塌陷?洪水会不会再次降临?人类会不会再次面临毁灭?这是一个遭受了重创的世界,女娲决心亲手重建,它用一只神龟的四只巨足作为新的天柱立于四方。

很多古籍里都有这样的记载,龟有甲,能抵挡外来灾害,蛇无甲,但灾害会避开它。所以,人首蛇身的女娲选择和龟一起为新秩序奠基,这个想象显然寄寓着祈盼家园平安的良苦用心。

龟的长寿和龟甲的坚固使它足以承担起擎天之责,接着女娲便开始整治大地上的混乱,在中原为恶已久的黑龙被她降服,各种吃人的凶兽恶鸟也被赶走。最后,女娲又将芦草烧成灰堆积起来,用以阻塞四处漫开的洪流。这一被强调的细节,透露了中国人对大洪水的余悸和从此不敢懈怠的防范之意。

一切终于回归到原有的轨道,但这次劫难带给天地的创伤却永久的留存了下来,今天的我们就生活在这劫后重生的世界里。

斡(wò)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诗人屈原这样问道,天体轴绳系在哪里?天极不动设在哪里?八柱撑天对着何方?东南为何缺损不齐?关于世界形成和人的出现,现代科学另有解释的体系,中国神话中提到的天破之灾也可能与天体运动和远古气候变迁带来的灾害有关。但神话提供的信息和线索,从某个角度应答了屈原的天问,也表明了中国人最早的自然地理观。

我们将中国地势的西高东低列为水火大战撞倒天柱的“遗产”。天虽然已经被女娲补好,但西北的天空因此而倾斜,所以天上的星辰都不自觉地朝西边跑。而东南方的大地则陷下一个深坑,所以大川小河里的水都径直向东边流去,最终汇聚成海。这就是神话向我们描述的星辰大海。

地理决定历史,山与海规划出了早期中国人的行动边界。大海始终很神秘,和那些高不可攀的山一样,是属于神的地方。同样属于神的地方还有浩瀚星空,女娲就在那里。

履行了全部神职的女娲之后不再出现,后世却从未忘记过她。很多时候,我们对她的纪念和礼赞饱含着对人丁兴旺的祈愿。在更晚的历史中,常常和她一起出现在画像里的还有一个男性,名为伏羲。

伏羲和女娲一样也是人面蛇身,巧合的是,他们被历代画作多次描绘的这种交尾方式与现代科学界发现的DNA双螺旋结构十分相似,双螺旋被我们称为传承生命的遗传模板,伏羲和女娲就是中国人遗传密码的创立者。

在很多汉画像砖中,伏羲持日神金乌,女娲持月神蟾蜍,象征着“阴阳交合,二仪交泰”。一些神话中他们是夫妻,另一些说他们是兄妹,还有的说他们是由兄妹结成的夫妻。无论是哪一种,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伏羲的角色就如同父亲。后世不断记叙和描摹他们,更像是对祖先的遥远怀想,他们在生命开端的保护和教导,让中国人学会如何生存,并将一切刻在了基因里。

不同于女娲,伏羲的神性没有被过多渲染,他更像一个擅长思考的智者。如果说盘古和女娲分别回应了宇宙和人的起源之问,那么伏羲神话的内核则指向了另一个谜题,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意识究竟从何而来?

伏羲为中国人注入了至关重要的能力、思维,他喜欢观察自然,白天他俯察山川鸟兽的运行法则,夜晚他仰观天际星辰的位移变化,他想知道浩渺宇宙究竟是什么在主宰万物运行,各种自然现象背后是否又蕴涵着共通的至理。

中国人相信,真正的智慧来自天地,日月山川给出了不同的启示,阴阳两仪划出了普遍的规则,天地逐渐向伏羲显露自己的奥秘。

许多个日夜的深察苦思后,伏羲绘制出八种图形,命名为乾、坤、震、巽(xùn)、坎(kǎn)、离、艮(gèn)、兑。八种图形分别对应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属性,也代表着人类的一个家庭,乾为父,坤为母,其余则为长男、长女、次男、次女、少男、少女。这就是八卦,它是伏羲发现的宇宙的源代码,也如同一个思维的纲领,堪称中国哲学的原点。

八卦中,人和自然本是一体,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次典型表达。

伏羲的智慧之眼看到了日升月落背后的规律,他要把这些领悟传给女娲的后代,而首先,他要开启中国人自我生存的能力。为了获取食物,人不得不冒险与猛兽搏斗,伏羲便制作弓箭,把狩猎之法传授给人。水中有鱼游来游去,人徒手去抓却抓不着,伏羲便仿蜘蛛结网,教会人织网捕鱼的技巧。看到人茹毛饮血很难消化,他便教人用火烹制熟食。看到人风餐露宿、居无定所,他便教人用木头搭建房屋。

从女娲那里获得生命的人,从伏羲那里学会了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生存下去的本领,后世几乎把人类在渔猎阶段的所有重要创建都附会在了伏羲身上。在这片初露生机的大地上,神和人的关系空前地密切起来。

往事如此久远却未曾湮(yān)灭,它们最早被记录在一根根麻绳上,虽然我们已无法猜测哪一个绳结记载着学会驯兽,哪一个代表着学会一首歌,随后取代结绳记事的记录工具是伏羲创造的符号文字。各种意义上,我们都足以尊称伏羲为“人文始祖”,铭感他在漫漫长夜里引导了中国人的觉知和成长。

那是从蛮荒走向文明的缓慢进程,每一道闪电都可能是神的昭示。某一次雷击后,人类偶然地发现了火,它很凶险,难以控制,会将一切烧为灰烬。但它也很有用,只要小心地把火种保存下来,就可以取暖和烤炙食物,就可以在夜里生成篝火,用来照明并驱赶野兽,但伏羲只教会了人利用天然之火。

人类害怕黑暗,这份恐惧与生俱来并且挥之不去,是火给了人战胜恐惧的希望,它带来了太阳和月亮之外的温暖和光明,可火种一旦熄灭,就只能等待上天再一次的随机赐予,直到燧人氏的出现。

对于世界,我们需要答案,更需要追问,神话里往往隐藏着对自己的回答。燧人氏的传说生动而具体,在很远的西边有一个神国叫燧明国,偏僻荒凉,连日月的光辉都无法抵达,但那里的人并不惧怕黑夜。神国的中央长着一棵硕大的闪闪发光的神树,占地达万顷,名为燧木。

一天,燧人氏云游到此,他特意来到树下,想弄清楚光的来源。他发现神树上栖息着一种神鸟,只要它们用短而硬的喙(huì)去啄那树干,就会迸射出耀眼的火花,被神鸟琢过的树身会持续散发出火光。

突然间,燧人氏似乎领悟到了什么,他攀折了一些燧木的树枝,用小枝去钻大枝。反复实验的燧人氏成功了,之后他将悟出的取火之法教给了更多的人。很多年后我们知道,模仿鸟喙钻木就是利用摩擦力生火,在这个原理下,合适的材质加上合适的力量就会迸发出火花。

第一道火苗,第一簇火焰,第一堆由自己生起的篝火,这对于人类意义非凡。火的普遍使用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乃至生活方式,火是工具,也是武器,它让人变得更加强健和自信。更重要的是,钻木取火是人第一次成功地支配了一种自然力,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决定性的里程碑,各种文明都把第一个取火者奉为英雄,因为没有火就永远无法点燃文明。所以只此一项功绩,燧人氏的名字就永远留在了中华文明的进程里。

遥望天空,往往更能提醒我们亿万年光阴的倏忽而逝和未知宇宙的广袤无垠。天上是供人幻想的,有时会看到流星划过,但没人知道它们去了哪里,如同众神出没。天上也会落下一些什么,没有预告,如同神赐。

无论是什么从天而降,大地都必须承接,周而复始降下的偶尔是雪,常常是雨。雨雪落到地上就成了水,一部分被吸进土壤,另一部分被存于地表。水无常形,我们将这些遍布各处的大大小小的水源称呼为江、河、湖、泽、溪等等,它们像大地的血脉一样,以流动彰显出柔和,但却不可忽视的力量。

人类择水草而居,人和水的关系从生命的开端就紧紧纠缠。如果水源枯竭,人将无法存活;如果洪涝成灾,人同样无法生存。而当人开始学习耕种之后,水和土都成为需要驾驭的资源,那些被水滋养的土地才能生长出令人类不再为饥饿所困的粮食。

耕牛是一个意象极为明确的符号,将它和一位创世之神联系在一起,高度的象征感中又带着高度的写实,他就是传说中牛头人身的神农氏。

那时,中国大地上的人群已经非常庞大,从自然界渔猎采集的食物越来越不够吃,如果遇到干旱或雨涝,那更是雪上加霜。因为争夺食物,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时有爆发,神农氏为此十分担忧。

一天,就在他望着无边的原野冥思苦想之际,天上洋洋洒洒地落下许多谷粒,就像下雨一样。天降的谷粒如同某种天启,神农氏参破了其中的天机。

神话就是这样,往往把历史中数百年、数千年的变化浓缩到奇迹发生的某个瞬间。无论我们怎样竭尽全力地去想象,只怕也很难真正去感受那一刻的巨大喜悦。看到第一粒被人种植的种子破土而出的那一刻,看到种子汲取了土地和雨水的养分,在阳光的照拂下发出新芽的那一刻,新的希望出现,基本的生存问题被一粒子破解,中国人将从此可以自主命运。

据说神农氏把天上飘落的谷粒收集起来,埋进泥土,结出了很多颗粒状的果实,这便是“五谷”的来历。五谷可以果腹,吃不完可以储存起来,到食物匮乏时再取用。

神农氏洞悉了土地产出粮食的秘密,他将种植的方法广为传播,教会不同地域的人撒下不同的种子。大地上顿时繁忙起来,而这已经不是从前的大地了,是能循环不断生长五谷的神奇的大地。

劳动的景象中洋溢着一派欢欣,人们开始探究脚下的泥土,开始关心气温和降雨,开始摸索四季的脾性,天、地、人似乎第一次携手踏上了同一个律动。

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并驯化成为农作物品种并不简单,但只要耕耘就有收获,土地总是诚实可靠的。为提高农耕效率,神农氏发明了木头制作的耒耜(lěi sì),帮助人翻土、开垦。每一次的丰收都鼓舞着下一轮的耕种,辛苦但稳定。

这些具体而关键的文明成果,人类用了几千年才逐步完成,神农氏就这样陪伴我们的祖先走过了数不清的春秋。他所具有的全部神性都指向了中国人的农耕生活,神农的名字也因此得来。

以农耕为命脉根基的中国人,对这样一位神的信奉和情感是无可替代的。只要土地在,他就一直在。

神农氏离我们很近,无论过去多少年,我们依然会有病痛,疗愈我们的依然还有这些神农亲自甄别过的药草。

远古时期植物混长,人们分不清哪些可以治病,哪些对人体有害,神农氏就逐一品尝,用自己的身体去判断药性。为此,他曾在一天内中了70次毒,被如此筛选出来的良药则永久地传了下来。

在神农之身上,我们集中投射了对于温饱和健康的双重向往。我们笃信,曾有这样一位悲悯的神与我们同在。

在众神的护佑下,人经历了从诞生到成长的一次又一次质变。从采摘到学会用工具渔猎,从学会用火到学会取火,从依靠自然、利用自然到学习驾驭自然,人努力活了下来,并为活得更好全力以赴。终于,人获得了几乎全部的生存技能,开始在越来越广的大地上留下足迹。

受山川和大海的隔阻,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国人一直认为自己居住在大地的中央,并清晰描绘出对四方的认知。东方是“溺水浟浟(yóu)”的大海,深不可测,会沉没万物,不可度越;西方是“流沙千里”,一望无涯,是雷神和各种怪物潜伏之处;南方是“炎火千里”,被九头的毒蛇和画额染齿的野人所占据;北方则“飞雪千里”,积冰如山,有一条巨型烛龙住在那里,口衔蜡烛,照着北方幽暗的天门。

那是一幅极为生动的图景,虽然人的力量日渐强大,但依然生活在众神之中。在人和神共同分享的这片土地上,我们祖先的故事徐徐展开。

混沌已经远去,在深邃而庄严的星空,永远有几颗最闪亮的星星仿佛一直在凝望着我们。他们是中国神话里顶级的神,是创世之神,我们尊称他们为“皇”,伏羲、燧人氏,神农氏为“三皇”,女娲为“娲皇”,他们是我们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参照。

神话并非历史,它来自古人的编织,并在历史中演变。一代代中国人在神话里投入对世界的观察、思考和判断,并试着解释,解释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在一次次的追问中回望,也在一次次的追问中出发。

众神还未走远,时间也从未停止,中国人创世纪的大剧已经开场。明天正在来临,我们也将身在其中。


女娲也有【纪念日】

直到宋代,民间还流行庆祝〔补天节〕。正月的某天,家家户户烙一个大饼,放到房梁上,来纪念女娲补天。

如今,中国仍有部分地区在正月二十过这个节日。

(来源:解说词整理来自芒果TV纪录片《中国》,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进行删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