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夜话】韩玉明:迁坟

 新用户89134deQ 2023-10-13 发布于湖南

这里是诗人的天堂,文学家的乐园,也是心灵栖息的温馨港湾。随时期待您的到来!


迁坟

文/韩玉明


关于迁移郑家坟地的报告送到开发区已经一个多月了,但仍不见批复。拆迁办周敏主任给开发区李纯泉主任打了三次电话,李主任也没有具体的答复。
郑家坟地坐落在开发区规划的三元焦化集团的厂区。土地征用手续虽然还没有正式批下来,但投资方的地款已经进了帐。施工方的设备也开始进入了现场。
郑家坟地是西岭村郑家的祖坟。郑家是西岭村的大户人家,土改时划为地主,郑家几辈先人都葬在这里,但郑家的后代却都不在村里,据老一些的人讲,郑家的后代都很有出息。有的在京城做学问,有的在国外办工厂做生意,有的是共产党在政府做事,也有几个跟着国民党跑到了台湾。解放以前郑家的后代逢清明节或某个忌日还常回来烧烧纸,上上香。自文化大革命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回来了,所以村上的人多都没见过郑家的人,只知道那片坟地是郑家的祖坟。郑家的人虽然都有出息,但祖坟却很没有气派,二十多个坟头没有一块墓碑石,坟头上长得全是蒿草,只有墓地中间长着一株又粗又壮的大柳树,略显出墓主的尊严和墓地的壮观。
迁移坟地是开发区遇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几百个坟墓要迁出各家的“风水宝地”,涉及许多问题,眼下郑家坟地就是件非常难办的事情。所以李主任看到迁移郑家坟的报告后,心里就一直在翻腾着一些过去的往事,心里头乱糟糟的。一个多月来看了几遍报告,也没有想出个具体的办法来。对于郑家,李主任曾有过一段难忘的接触,现在想起来是既荒唐又愧疚。
那是文革开始的时候,他在县城中学读书,随着红卫兵的兴起,他也拉起一派组织,当了红卫兵的头头。那年夏天,省城红卫兵揪出一个“历史反革命”,拉回原籍来进行批斗。批斗的会场就设在郑家坟地。此人叫郑三恒,是省报的一位副主编,四三年“混入”党内,在军队里靠着一支“黑”笔杆子进行“反革命活动”。那人是个志愿军,一九五六年从朝鲜回来,因一只手残疾,转业到了省城,在省报做记者工作。他的主要罪行是跟着刘少奇鼓吹“三自一包”,为彭德怀反党集团翻案,吹捧彭德怀在朝鲜战争中的丰功伟绩,抵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郑家坟地葬着郑三恒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和三位大爷、叔叔。那天的批斗会是由李纯泉协助省城红卫兵组织的。批斗会虽然做了认真的准备,但开得极不成功。会上小将们呼了许多口号,也念了不少批判稿子,但郑三恒就是不低头,不认罪。特别是散会的时候后,郑三恒突然挣脱小将们的手,把挂在脖子的牌牌揪下来扔到地上,跑到父母的坟头上,一边磕头,一边高喊:“爹娘,儿不是坏人,儿是英雄啊,是国家的英雄,是郑家的英雄啊!”李纯泉惊呆了,“小将们”也惊呆了,说来也怪,此刻天空中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骤起,坟地周围一片昏暗。小将们惊得四处狂奔。坟地里只剩下郑三恒像一尊石刻的雕塑一样伫立在先人的墓地旁。
批斗会后,郑家坟地又增添了许多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多的是红卫兵们激怒了郑家先辈,所以当红卫兵们高呼打倒地主老财的孝子贤孙时,坟头裂开一条大缝子,从墓中冒出一股黑烟,天空这才立刻乌云密布,接着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接着核桃一样的冰苞砸得红卫兵们头破血流。民间的传说虽然与当时的情景有些相似的地方,但增加了许多迷信色彩,这些传说给郑家坟地笼罩了一层神秘和恐惧。
动乱的年代过去了。李纯泉从一名四清借调干部,一步一步升到公社书记的职务上。那年完不成计划生育的任务,他便亲自带领一班人坐镇西岭村,凡是超生的有钱的罚钱,没钱的拉牛,搬箱子,抬柜子。小四轮整天拉着育龄妇女到卫生院结扎。计划生育工作上去了,先进单位也评上了。李纯泉总结的一套抓计划生育的经验在全县大力推广,李纯泉也红极一时,仕途一片光明。恰巧,那年郑三恒办了离休手续,在城里闲着无事,就想回老家看看。他回村来本想看看就走,可是村里的乡亲们向他讲了许多计划生育上的事,特别是亲眼看见几个妇女因手术不成功落下许多后遗症,心里头就很生气。郑三恒索性就住下搞起了调查研究。这一查就发现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存在不少问题。回到省城他就把在村里看到的事情写成材料送给报社领导参考,报社领导看了觉得很有参考价值,就写了“内参”送给了分管计划生育的省领导,省领导看了当即批给省计生委,并组织三十多人的调查组下来调查。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对全县的计划生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整顿,把计划生育工作中许多错误做法进行了纠正,对一些情节严重弄虚作假,造成严重后果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责任追究。在这次整顿中李纯泉被免掉乡镇书记的职务,乡里的模范先进单位,也被摘了牌子。对这件事情,李纯泉是心服口服的,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认识也很好,只是对郑三恒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是恨也不是,是惧也不是,但只要一想起郑三恒,当年那尊石雕般的形象就会出现在他眼前,心中就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
历史常常有许多巧合。李纯泉自计划生育风波后,又调任县土地局做了副局长,属降职使用。前年搞开发区,县委领导考虑到他的具体情况后就任命他做了开发区的党委书记。对此李纯泉也心满意足,退休前总算官复原职了。可他没有想到开发区工作又遇到了搬迁郑三恒家祖坟的事。所以当他看到拆迁办的报告后就在心中琢磨,该怎样和郑三恒打交道。让他挖掉祖坟,他会怎么想?搞工业开发区最敏感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土地是国家的生命线,虽然上边政策都是硬性的,可下边的办法是灵活的,土地都成老百姓的了,一不小心就会出现上访告状的事。郑三恒虽然已八十多岁,早已离休,但迁移祖坟这么大的事情他能不回来吗?回来了谁能保证老百姓能不在他耳边叨叨,那老头有股子犟劲儿,听了会不会像当年计划生育风波一样,扯出土地问题,这是他最为担忧的事情。所以拆迁办的报告在他桌子上放了一个多月他也没敢在上边批一个字。
上午开办公会,研究墓地迁移问题。会上拆迁办周敏主任讲到一个多月来他们对涉及墓地迁移的三十户人家都做了工作,但至今还没有一户行动起来。据分析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新迁移的墓地大都没有落实,第二个问题是嫌补偿金太少,所以大多数在等待观望,眼下当务之急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郑家坟地。周主任提出对郑家可以明确两种办法,公开的仍按规定每个坟头给七百元补偿,但私下里可以每个坟头再增加三百元补偿,郑家影响大,花点钱先买个带头作用。李纯泉漫不经心地说事情不那么简单,对郑家坟地的处理关键不在钱多钱少,而在郑三恒老人持什么态度。目前村民们都在闹补偿,情绪很大,如果有人把土地问题捅到上边,整个计划就泡汤了。散会后,周敏告诉李纯泉,据村民的反映,前天下午郑家来人到坟地转了转就走了。听周敏一说,李纯泉立刻就警觉起来问:“郑三恒老头来了吗?”周敏说:“可能没有,听说是三个年轻人。”李纯泉只嗯了声就回了办公室。
郑三恒八十多岁了,过去在朝鲜打仗负过几次伤,现在年岁高了,行动也不太方便。前几天接到通知,要求在一个月之内将墓地迁移走,他就让两个孙子回来看了看。两孩子回来转了一圈,告诉他老家的村子全部划到经济技术开发区了,现在道路都修好了,好几个厂子也开始建设了。祖坟在一个工厂的规划内……。郑三恒听了当下告诉两个孙子赶快做点准备,抽个时间回去把祖坟迁走,他告诉孩子们人都死了几十年了,都成了一把骨头了,找个坡地挖几个坑埋了,上边栽上树,作个纪念就行了。
清明时节,开发区来了一辆小面包车,车上下来两个年轻人说要见开发区的领导。门卫保安就领着到了办公室。到了办公室两位年轻人亮明身份是郑三恒的孙子,今天陪爷爷来迁移坟地,请政府帮助雇人挖一下。办公室问明情况后就去报告李主任。李主任一听郑三恒来了,当年批斗会的一幕立刻就出现在脑海里。他看着两个年轻人一时不知说什么。两个年轻人说:“爷爷在坟地等着,你们如果方便的话请帮助找几个人来挖一下,工钱我们付。”李主任几乎没有听见他们在说什么,脑海里全是当年在墓地里开批判会的情景,他依稀看见郑三恒伫立在墓地的旁边,两眼怒视……。两位年轻人见李主任什么也不说,就忙说:“我们家实在是来不了人,需要多少钱都行。”这时李主任才从思绪中醒过来忙说:“这些事都由我们来办,迁移一个坟头按规定补助七百元,给你们可按一仟元补助。”一位年轻人说:“爷爷嘱咐过了,迁葬老人是我们后代的事,不需要国家负担,只需要你们帮助挖一下。”李主任听了顿感惊愕。多少天来心中对郑三恒的猜想,此刻全部化为一种敬意之情。他忙对办公室人员说:“立即通知拆迁办,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帮助郑家迁坟地。”随后又让办公室准备一些鞭炮和鲜花,布置完就和两位年轻人一起赶往墓地。
郑家坟地在厂区规划中心地段,墓地的周围已经成了施工的现场。挖掘机、装载机、运土机轰隆隆的声音响成了一片,呈现着一片繁忙的景象。墓地旁边停放着一辆小货车,车下整齐地摆着几个涂了红漆的小棺木。郑老先生站在大柳树下,凝望着长满蒿草的墓地。他苍老了,但站在那里依然平脯直脖一派老军人的形象。此刻他正默默地看着先人们的墓地回忆着家族的兴衰和自己的一生。
李纯泉和周敏带着办公室十几个人来到郑家墓地,急忙走到郑三恒跟前,十分恭敬地说:“郑老,您来了。”郑老先生微微点了点头说:“不用这么多人。”他用手指了指挖掘机:“你给师傅们商量一下,让那东西帮个忙就行了。”李主任听了忙说:“用挖掘机不行啊,一挖骨头就都散乱了……”李主任话还没说完,郑老就说:“行,都是一堆骨头了,挖出来就行了。”李主任深知郑老的脾气,也不好再说什么,就赶紧叫挖掘机去了。
挖掘机开过来了,巨大的长臂伸向长满蒿草的坟头。李清泉点燃了响鞭,郑家墓地响起了一阵鞭炮声,在烟和光的映照下,郑老先生指挥着挖掘机伸向先人们安息的墓穴。此刻坟地里呈现着一片肃穆的气氛,一派壮观的景象,十几个小棺木安放在鲜花丛中,人们在郑老先生的指点下,将一堆堆遗骨慢慢地放进棺木中。郑老先生俯身用他的那只残疾手握着毛笔,在每个棺木盖上写下了先人的名字。此刻人们看到他的脸庞非常的安详,只见厚厚的嘴唇在轻轻地颤动着。李主任、周敏和办公室的人们排成一队站在郑老先生的身后,怀着十分敬重的心情看着眼前的景象,此刻,李主任的心里又想起当年在郑家坟地的情景,郑三恒伫立在墓地,像一尊石雕,狂风骤起,暴雨倾盆……
眼前是春光明媚。


责任编辑:李宁平
终审编辑:施静云
排版编辑:明   子


乡土文学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丁  村
副主编  李秀珍             
副主编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平台执行主编    第一流
编辑部主任  施静云(兼散文组长)
期刊执行主编 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期刊编辑部主任  刘燕宏
排版工作室主任  朱吉述 

编 委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燕宏   陈 乐   陈贤东      
            彭太光   陈  缘  余   萍 
            雷青云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皇   甫  潘政祥  
           袁晓燕   姜盛武  林晚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