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前套后套西套,一半天成,一半人为

 云水终南 2023-10-13 发布于陕西

每当我走到在书本上读过的地方时,我心中总有有几分激动。

这次走黄河“几”字,其实就是走了黄河的几个“套”——前套、后套,西套。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其实是富了三套,这三个套都是在黄河“几”字的旁。

“一江春水向东流”,本来向东流的黄河,路北上再折返向南,沿着贺兰山,阴山,吕梁山,形成一个大大的“几”字,神奇的给降雨量不足的北方荒漠留下了三个绿洲。

宁夏平原一带为“西套”,巴彦淖尔平原叫做后套,包头到呼和浩特的土默川平原叫做前套。(当然,前套和后套也可统称为“东套”。而狭义上的“河套”仅指后套平原,广义上的“河套”西至贺兰山,东至山西偏关,北到阴山,南至鄂尔多斯高原。)

这次我走“几”字,刚好在三个地方都住宿下来,有了更多的实际感受。

前套

前套平原又称土默川平原或呼和浩特平原,这一段古称敕勒川,大致是阴山山脉之南,“敕勒川、阴山下......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有名的《敕勒川》写的就是前套。

阴山山脉,就是黄河“几”字上面的一横,包括了色尔腾山、大青山、乌拉山、狼山等山脉,阴山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挡住了南下的寒潮,成为农牧区分界线。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阴山之北,广阔的草原牛羊成群,是北方民族的牧业。阴山之南,黄河的漫流湖泊众多水草丰美,是北方民族的农业。

我沿着呼准高速进入呼和浩特的时候,一路所见皆是成熟收获的庄稼,我还奇怪怎么没有草原和牧场。查了史料才知道,这个地方早在战国时期,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在就在前套平原设云中郡(今托克托县),一直延续到秦汉。

而赵武灵王在前套平原修建的原阳城,就是呼和浩特的前身,这也是赵武灵王的骑兵训练基地。秦朝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后,将河套称为新秦中,还在云中郡建了一座咸阳城。

后来汉初太尉绛侯周勃不负众望,拿下自秦朝起失去十几年的云中郡。

现在的呼和浩特城,很难看出来有草原城市的特点,其实从历史上看,这里确实和中原地区联系紧密,甚至和中原地区早就是一体的。

明时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这里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还有一说是因为城北的大青山)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明王朝赐名为“归化”。

清代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命名为“绥远城”。新城(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旧城(归化城)内则聚居着居民。清朝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合并,称归绥。

1954年,原绥远省辖区并入内蒙古自治区,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呼和浩特市区有大召小召古庙,还有著名的“青冢”,但是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呼和浩特市的烧麦,不说多好吃,一条街上都是卖烧麦的,就值得惊叹。

从呼和浩特出发的第一站是敕勒川风景区和哈素海风景区,其实两个是连着的。

敕勒川,光这个名字,就能吸引很多人。说实话,我在这里感觉逛了个“假草原”,这片地域早就是农耕区了,为了旅游人工搞个草原,有些太尴尬。

旁边的哈素海是黄河古道,黄河向南摆动后发展而成,有"塞外西湖"之称。湖底杂草丛生,水质肥沃,盛产草、鲢、鲤、鲫、团头鲂、武昌鱼等鱼类及河虾蟹。你说这是塞外,倒是有人信。

沿路的美岱召依山傍水,是一座"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庙,值得一往。美岱召作为大明金国"都城",是阿拉坦汗和三娘子的"皇城",,在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筑史、美术史上均有一定价值。

在包头我被骗到了包头古城,其实就是个旅游古镇,还收门票,本来还想去昭君城,也放弃了。

包头在古代发展缓慢,这里有战国赵长城遗址,也有秦长城遗址。赵武灵王在这里筑九原城,秦为九原郡。后来一直农牧民族争来争去,一直到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包头发展成为中国西北著名的皮毛集散地和水旱码头。

我所知道的包头“草原钢城”,一个黄河边上的城市,这是中学上学就知道的。

后套

我在后套只去了一个景区——乌梁素海,只住了一晚——乌拉特前旗。

乌梁素海值得一往。乌梁素海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和乌素海一样,是黄河改道形成的河迹湖,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也有"塞外明珠"之美誉。

后套的灌溉水源,乌梁素海是一个重要的点,它还有"塞外都江堰"的美称。

说实话,乌梁素海的景色很美,门票也很低,在这里观鸟游湖都是不错的,但是看资料说乌梁素海也面临着面积缩小,环境恶化的问题。

乌拉特前旗几乎和乌梁素海挨着,就在黄河边上,都位于后套平原东端,这里是典型的黄灌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这里的住宿环境不错,而且价格便宜。

这次我们没有在巴彦淖尔盟停留,从市区旁边穿过。巴彦淖尔境内的河套灌区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境内的河套平原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战国赵和秦时云中郡管辖达到这里,汉武帝下诏募民屯边,这里始有一定规模的农业耕种。2004年国家批准改原巴彦淖尔盟为巴彦淖尔市,不过内蒙人习惯称为“巴盟”。

全市有耕地面积40万公顷,主要集中在南部的河套平原,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有个著名的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成就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经典,这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特大型自流区源头枢纽工程、国家水利建设的重点工程,堪称"万里黄河第一闸","北方都江堰"。

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包括引水总干渠)为主体的完整的引黄灌溉系统和以总排干沟及红圪卜扬水站为骨干的排水系统,引黄灌溉面积达57.4万公顷,使内蒙古河套灌区是中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平原引水灌区。

这片原本干旱的土地有了黄河母亲的哺育,成为名扬天下的"塞外江南"、"塞上粮仓"。并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明和治理江河、开发水利的文明历史。

西套

我在银川的黄河边上,真是看到了成片成片的稻田,我没有在前套后套看到。

唐代韦蟾写过:“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这里说到了贺兰山,“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鱼米乡。”

连绵四五百里的贺兰山,像一座天造地设的自然屏障,挡住了西伯利亚寒流的侵袭,也阻止着腾格里沙漠的逐渐东移。中国历史上历代水利工程建设,更是对西套农业的发展作用巨大。

宁夏引黄灌溉的历史可远溯到秦汉。蒙恬北击匈奴,取河南地(即河套平原),实施军民屯垦,让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首次交融。两汉继续移民戍边,西套被称为“新秦中”,成为汉进击匈奴最重要的粮草、军马供应基地。

北魏开艾山渠,唐代开唐徕渠,西夏不仅修复旧渠,又扩建新建昊王渠、李王渠,元明清历代都有修缮,

“万顷腴田凭灌溉,千家禾黍足耕锄”,宁夏平原有了贺兰山和黄河的地利,更有中国历代老百姓对这里的经营,才有了稻谷满仓,所以古谚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一点感受

走完黄河“几”字的三个套,我明白了中国地理一些特点,更明白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故事,看着以前只限于文字的东西,心里有个更加直观的感受。

一半天成,一半人为!

黄河绕出的一个“几”字,有了贺兰山、阴山山脉的庇护,加上中国人上千年的劳作,才有了这些地方的富饶。

很难想象的是,就在这稻禾青青、遍地绿荫的田园旁边,就是茫茫沙漠就是荒原戈壁,人力是伟大的,正是这伟大的人力,才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