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课堂丨墨法活用是中国书法开现代气象的重要手段 书画艺术家大数据

 庄子1600 2023-10-13 发布于北京

由王僧虔的“仲将之墨,一点如漆”到孙过庭的“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书谱》),再到笪重光的“生纸书大字墨稍淡,淡则笔利”(《评书帖》),显示出古人对墨法的不断探索并最终引入书法的审美范畴之中。尤其是王铎的“涨墨”,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书法之墨法,是建立在笔法基础上的独特手法,墨法活用是中国书法开现代气象的重要手段。墨法伴随笔法的组合变化而幻化出新的意趣,营造出另一番境界。

涨墨一般是指毛笔蘸墨量比较多的前提下用笔的视觉效果。我在书写时,一般右手拿笔饱蘸墨汁,防止墨汁掉到纸上,运笔时,笔尖不能用劲往纸上按,应该用笔尖轻轻在纸上划过就行,用中锋行笔,千万不可有意识的按,一按墨就变成死墨。用笔尖行走,让墨汁自然流淌,流到哪里是哪里,这就形成一种自然的渗透、湮化现象。墨汁干了以后笔形很清晰,层次分明,形成一种特殊的有骨、有肉、有血的奇妙效果,这就是涨墨。相反在大草书或行草书里,写的较性情时,笔头上往往没有墨汁了,但情性所致还要继续写下去。这就需要胆识和技能,以及对书写效果的预见,并对这种效果有着意境般的幻想,如此,奇妙的效果就通过这些枯笔甚至几根破毫表现出来,意境也随之开拓出来。

涨墨是一种奇妙的视觉效果,出现在元以后,元代以前是不允许存在的。魏、晋、唐、宋阶段,审美的范畴里是不允许有涨墨这一条的,书论中也多有批评。元以后,文人画成熟起来,绘画中的笔墨意趣引入到书法。反之,则是枯涩之笔,唐宋以来一直有这种技法,但强调“润燥之间”,而建立在枯涩之笔基础上的虚笔运用应该是绘画中常见的,林散之将其运用到了极致,他强调要“无墨处求笔,无笔处求墨”。这需通过虚幻的笔触,巧妙运用生宣,达到意想不到的高度。但要坚守一条,就是以中锋为主调,又要突发奇想,才能达到,这可以说是才情的显现。

有元以后的大草书家多是画家,他们书画相通,故而草书作品里面墨的干、湿、浓、淡等等全用上了,他们有画面处理的经验。大草书创作高手,都会合理运用绘画画面的处理手法,转接或者直接运用到书写中去。而有些作者只会刻意去破墨、破水,结果画面就花了,这是因为他们对各种不同水墨效果的点画或字形组合没有按照审美的要求进行合理整合,导致散沙一片。

当然,绘画中的绞、刷、厾、打等,运用在大草中更是大方异彩。这种技能的训练,往往通过合理运用笔尖、笔肚、笔根的墨汁巧妙地与纸面摩擦而成,毛笔的每一个部位都能幻化出不同的审美图形来。我们要敞开想象的翅膀,以准确的笔法训练毛笔每一个部位的能量。如,可以训练毛笔笔尖上的破毛,像鸡爪上的几根毛,共同作用,通过擦、绞、刷等共同作用,效果就出来了。而这种方法至少需要成千上万遍的训练之后才能形成肌肉记忆,从而有效把它给表达出来。

大草书对水墨的合理妙用自元以后就更趋明显。魏、晋、唐、宋时期,墨色要越浓越好。一是为了把这些书写资料清晰地长时间保存并传承下去;二是要在人家阅读时看的清楚。因此,墨汁越浓,保留的越长。后来,这种观念被宋人“墨趣”理念引入后,这种墨法也开始化开了,从米芾或者北宋其他书家墨迹中就可以观察到这种用笔、用墨的方法。如米芾的《珊瑚帖》,里面就有很淡很淡的用墨。

米芾《珊瑚帖》

一些跋文等,不经意间就把一些绘画的用笔或用墨方法用到了书写过程中,它不像其它文书,写的那样的严谨。还有蔡襄的《脚气帖》,开头几个字用墨很淡很淡,几乎和水一样。自从宋以后,很多大画家同是书法家,像董其昌特别喜欢用淡墨。王铎也是画家,王铎就把墨法统一协调到一个图式中间来,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创举,为什么很多人要学王铎,因为他把各种墨色整合在一件作品里面,在一个图色中间全面的表达且合理统一协调,达到了一个审美的高度。

蔡襄《脚气帖》

此外,从思想层面来说,魏晋时期崇尚“笔墨调和”、“适心合眼”,而到了王铎等人的思维中,审美理念就不一样了,他们强调“鬼、怪、乱、神”,这在王铎作品里面得到全面体现,这种表现和明、清思想的全面解放有关系。所以王铎“一味用力”就是指一味的夸张与过度的造作,这也是王铎书法的弱点,当然,这是站在一种比较保守理念下的对王铎作品的批评。王铎《文丹》也讲鬼神之力,“面如贝皮,眉如紫菱,声如彪虎,力如金刚,劈山超海……”这全都表现的是神、怪、力,这在儒家思想中是不提倡的,儒家一向强调圆润、合眼、适心等较为中庸的审美倾向。这种对力的强调,在傅山作品里面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到林散之笔下这种墨法、笔法从方法上没有太大的改观,但气息上作了温润的调合。

王铎《自作五言诗》轴

最后一点,就是书法作品的高度问题。中国书画的高度一向以表现虚幻之境为高妙。所以,大草书里的墨法是非常重要的。董其昌行草书的境界特别高,他擅用淡墨造虚,林散之也在这里面学到了很多,虚为主要的表现对象,淡而虚,用虚幻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是中国传统文人内心的一种高境界。所以不能说用淡墨或蘸水破墨把字或画面写花了,而要看你怎么来利用,怎么合理的来处理这些“花”了的笔墨,使之不花。比如,我们可以去理解一下富春山居图等此类手卷,作者是怎么来表达虚实关系的,这种笔墨是在虚实关系的对比中不断叠加、纯化,而至虚化的境地。优秀的作品一定是虚实关系做得最好的。所以我们不能在创作中,想淡就淡,想浓就浓,想加水就加水,没有在一定的逻辑演绎中推演,没有在一定辩证关系等哲理性的理念下统摄,作品画面自然就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