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写作才可以更好的内化知识啊?

 吉卜力吉 2023-10-13 发布于江西

写作用时60分钟

今天看到明白老师加餐。他说。他选择日更是因为他想清楚了日更的好处才去做的。

他罗列了十几条好处,但最吸引我的点是写作可以内化知识。

这一点。我看到的时候觉得理所当然,但是,我做了吗?我为什么会老有一种自己明明学到了东西,但又好像似懂非懂,模模糊糊的感觉呢?

回过头去看我滴答清单里的记录。大部分都是匆匆忙忙记下来的。非常的随便,应付了事。我只是在番茄钟那五分钟间隔里说刚刚干了什么事,后面又要干什么事,只停留在是什么的层次。

为什么要做?做了之后效果怎么样?应该怎么优化?这些我都没有写上去。我潜意识会觉得这些都说了的话会花很长的时间,

但事实上,不考虑逻辑,只考虑情绪输出。一分钟我可以说100字甚至更多。

而思考明白老师给的思维框架里的八个问题,我一般得用25分钟,边想边说边改。实际产出800字左右。

按照这个比率,三分钟回答一个问题,字数100左右。反映到番茄钟里,就是做45分钟的事,回答三个问题,用时9分钟。

这样就可以完美的把写作和工具结合,形成适合自己的工作流啦!

但。光有时间还不行呀,难道以前我不是根据这种时间划分来上课的吗?我没有想过回答这些问题吗?和以前相比我还应该做什么才能更好地用写作内化知识呢?

这就讲到了执行力问题。(刚好中午看的就是这两个词相关的加餐哈哈哈。)

不是你不想做,没有时间做,而是你没想清楚该怎么做。

就好比,你看到的是数学公式,但你没有说,我应该下课后用学的公式算出书上第几道例题。

你看到了知识,知道他讲的是什么,但你没有给自己明确的指令:写什么?怎么写?什么时候写?在哪儿写?

诶,有人就奇了怪了:不就是我能联系什么?我的行动是什么吗?你上面提的这些问题和这两个问题,回答不都是一样的吗?

当然不一样!就是因为这两个问题还不够明确,大脑面对模糊的问题会倾向于不去想,倾向于偷懒。

如果你继续这么想,继续回答这种大而泛的问题,你的思考质量又能有多少提升呢?思考本身不就是,回答好一个好问题吗?

仔细想想。这不就是一个复盘吗?而且我在看微信群聊消息时就可以写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动。这不就是日更了嘛?

同样的,我也可以在读书的时候,在和人聊天的时候,在……这样看来,知识可是无处不在啊!

谁说知识一定得是在教室里正襟危坐听老师讲课而习得的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