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感冰山理论:识别他人行为背后底层逻辑,了解自己的期待与渴望

 思明居士 2023-10-13 发布于河北
情感冰山理论:识别他人行为背后底层逻辑,了解自己的期待与渴望

在人际交往中,通常我们只能看到这个人行为表象,但是这个人行为背后有什么样的情绪,真实的需求是什么,他的内心深处的渴望是什么,却很难识别到,如果我们能够识别到,那么我们很可能轻轻松松成为一位谈判大师、管理大师、婚姻家庭关系大师……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情感冰山理论,学后之后便能很容易识别他人行为背后的底层逻辑。

一、什么是情感冰山理论?

“情感冰山理论”是萨提亚体系中的一个概念,萨提亚女士通过将人的“自我”比作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旨在表达我们所展示出来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仅仅是那座冰山上微小的一部分,而在水面之下更加庞大的部分则是那些长期被压抑和被我们忽视的“内在”。

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在与他人互动时,我们通常只能观察到他们的行为,聆听他们的言辞,敏感的人或许还能察觉到他人的情绪。我们往往根据这些外部信息来猜测对方的想法。但仅仅只是推测,甚至很多时候根本无法推测,特别是当我们自己也陷入情绪中时。萨提亚的冰山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让人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彼此的视角、感受和期待。

当我们与他人互动时,通常只能观察到他们的行为、听到他们的言辞,有些敏感的人或许能够察觉到他们的情绪,基于这些外部信息,我们试图推测对方的内心想法。然而,这种推测往往只是猜测,甚至在许多情况下都难以准确揣测,尤其是当我们自己也被情绪所影响时。

萨提亚引入了冰山原理,使我们有机会更深刻地理解彼此的视角、情感以及期待。

萨提亚将个人内在冰山分成七个层次: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

情感冰山理论:识别他人行为背后底层逻辑,了解自己的期待与渴望

1、层次1:行为

行为位于冰山的顶端,是我们通过五官可以直接接收到的部分,是来自他人和环境的信息。如一个人在愤怒地叫骂,一个人在开心地数钱,一个人在静静地读书,等等。行为是我们最容易看见的部分,也是最容易出错的部分。

2、层次2:应对方式

我们对外在处境如何回应或反应,就是我们的应对方式。萨提亚认为,人们往往有四种应对方式:

第一种是讨好:有这种应对方式的人总是感觉自己不好,或者一旦出了问题都是自己的错,对别人和颜悦色,希望让每一个人都对自己满意,也常常会牺牲自我价值;讨好的人总是会对自己说:“这是我的错”“我不值一提”“我不能生气”,等等。

第二种是责备:采用这种应对方式的人刚好和采用“讨好”应对方式的人相反,他们强烈维护自己的权益,为了保护自己,可能变得充满攻击性和暴力,会将自己的态度表现出来,甚至不断挑剔苛责别人;采用责备这种应对方式的人可能常常会对自己说:“我绝不能让别人觉得我好欺负或者软弱”。

第三种是超理智:非常理性的人很少会碰触情感部分,他们通常会引用经典论据、列举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些高度理性的人常常给人一种乏味、缺乏人情味的印象,可能显得比较冷漠;由于他们很少接触自己的情感,对他人的情感也不够敏感;采用超理性的应对方式的人可能会频繁地对自己说:“一个人应该保持冷静、镇定”“言论需要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事实胜于雄辩”“情绪化是不合适的”,等等。

第四种是打岔:与超理智的个体相比,打岔的人则呈现截然不同的特点。他们的思维不断跳跃,渴望同时从事多项活动;打岔的人所带来的氛围总是充满愉悦和乐观,让人喜欢。因为他们的出现能够化解僵持或不愉快的局面,如同群体中的调和剂。然而,他们难以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严肃话题上,这可能使他们在创造性和趣味方面非常出色,能够以多种方式吸引他人的关注。他们或许经常会告诉自己:“没人会对这个感兴趣。”

3、层次3:感受

感受是普遍的人的情感经验,如爱、愤怒、恐惧、轻视、怜悯和嫉妒等。引发这些感受的因素则因人、家庭或文化而异。

感受常常强烈地依赖过去的经验基础。即便我们此刻的感受是由当前的事件激发出来的,我们也常常会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感受作出反应。我们的反应性感受是建立在期望和观点基础之上的,而它又与自我价值和自尊密切相关。

当我们体验到某种特别的感受,如生气或者嫉妒,通常会根据自己学到的社会规则是否接纳这种感受而作出反应,同时也会影响自我接纳。我们可能被灌输了生气是不恰当的信念,因此当我们感到愤怒时,可能会认为这样的情感是不应该存在的,进而引发另一层情感,比如羞耻。

人们往往会用行为表达自己的感受,生气的时候骂人、打人,伤心的时候哭泣,等等。很多时候,其实人们只注意到他人的行为,却忽略感受。

4、层次4:观点

观点也被称为信念、态度、价值观。观点常常与我们对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强大、牢固且难以拆分。

观点是通过结合现在和过去的经验得出的,它不仅仅依赖于当前的客观事实,还受到我们内心的期望和渴望的影响。举例来说,一个女孩从小未曾体验过父母的拥抱,她可能会将这种情况解释为自己不被关爱或不值得受到爱;或者她在学校遭受同学的欺凌,她可能会把这种情况解释为自己的愚笨或不受欢迎。这些解释会影响她的自我价值观以及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根据我们有限的经验和知识来形成观点,尤其是在年幼的时候。

我们每个人都会对同一个事件产生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观点,每个人也会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相同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这种观点会左右一个人的感受与行为。

5、层次5:期待

每一个人对他人和自己都有期待,期待是从渴望而来。渴望几乎都是相同的,期待却因人而异。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未必会明确表达他们的期待,甚至有可能自己都不太了解自己的期待。通常,我们的期待源自于人类普遍存在的渴望。以一个渴望被爱的人为例,如果他的期待总是无法得到满足,为了求生存,他可能会不断地放弃自己的期待和对被爱的需求。这些经历不仅可能导致他降低自尊、感受痛苦、受到伤害以及贬低自己,还可能使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不好,我不值得别人爱。”

6、层次6:渴望

待粉丝过万更新剩余50%,或百度搜索百家号作者“遇见洞见”,点击专栏,提前阅读完整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