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蘸水苦菜 2023-10-13 发布于云南

#古籍里的历史#

本文共约15600字,建议采用较完整时间段阅读。

“云南”因何而建?因何而立?“云南”这两个字又因何而来?

同样地处边陲,为何不像西域诸国,南越诸国一样屡犯中原?

今天,历史的尘埃落定,那么,这个彩云之南的美丽家园在历史的尘嚣中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沧海桑田?

相比一夜消失的夜郎古国和楼兰古国等古国,云南区域的记载相对清晰,但史料中关于云南诸国、诸部落的记载仍然断断续续,比较零散,加上专家和机构们的众说纷纭,让云南区域的历史难以捉摸。

本文以重要史料记载,已经出土的重要文物,以及笔者在云南将近五年的工作经历来深度揭秘这个神秘故园。

一、 “云南”名称释义

“云南”古地处西南边陲,久为蛮荒,与贵州、四川西南部一直以“西南夷”概称。

那么,首先要考证的是,“云南”这个名称从何而来。

“云南”之名首见《华阳国志·南中志》,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汉武帝发动巴、蜀的军队击灭了滇东北的劳浸、靡莫,滇王投降。置云南县。

为什么会有“云南”这个称呼?

现流传有四种说法:

一是“彩云南现”说,据《祥云县志》记载“元狩间,彩云见南中,云南名始此”,建县时,县治驻地现云南驿村北面的龙兴和山出现五彩云霞,县城在彩云之南称“云南”;

二是“云山之南”说,《续汉书·郡国志·注》载:“县西北数十里有山,众山之中特高大,状如扶风太乙,郁泉高峻,与云气相接,故称云山(指今鸡足山、五顶山或点苍山),县在云山之南而名云南县”;

三是“武帝追梦”说,根据清朝鄂尔泰《云南通志》载:“汉武年间,彩云见于南中,谴吏迹之,云南之名始于此。” 这个以“云南”冠名的县就在今滇西祥云县境内。

明朝杨升庵《南诏野史》亦载:“彩云现于龙兴和乡,县在云之南,故名云南。”

相传汉武帝夜梦彩云,遣使追梦,在今祥云县境追到彩云,因置云南县;

四是少数民族语的改易地名说,认为古代洱海大理一带原是昆明部落游牧区,为彝族先民,“云”为彝语“水”的音译汉字,云南为彝语衍变而来。意译说认为云南起源于西洱河蛮的光明崇拜,是反映崇拜彩云的地名。

所以,如果按《云南通志》为正统的话,“云南”这个说法最早应该来自于“汉武追梦”之说。

云南县出现以后,后来又有诸葛亮定“南中”,又设置了“云南郡”,《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南郡,蜀建兴三年置。属县七,户万,去洛六千三百四十三里。”

公元728年(开元十六年),唐王便封阁罗凤为“云南王”。

公元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设云南等处行中书省,“云南”正式作为滇域的名称确定下来,云南县的地域上曾设过云南郡、云南赕、云南州,“云南”两字一直沿用。

所以,“云南”作为政区地名,先是县名,继为郡名,后为省名,延续到现在。

二、 各王朝时期云南考证

2.1先秦及秦时期(公元前207年之前)

2.1.1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

云南区域自古小国、部落、氏族众多,称“百濮之国”。

清鄂尔泰的《云南通志》记载:“云南,禹贡梁州之域。有池周三百里,源出邵甸,南汇盘龙江,西出螳螂川,又经富民,北去回环倒流,故名曰滇。其地东至贵州,西至金齿,北抵蒙番,南界交址纵,横数千里为府二十有三山。”

《尚书·禹贡》记载:“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璆、铁、银、镂、 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 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到底梁州疆域边界是哪里?这里需要把《尚书·禹贡》中这一段记载中的地名搞清楚。

华阳:华山之南。

岷:岷山。四川省北部和甘肃省南部边境,属横断山脉。

嶓:嶓冢山,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境内。《尚书·禹贡》中有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水经注》中记载:“汉中记曰,嶓冢以东水皆东流。嶓冢以西水皆西流,故以嶓冢为分水岭。”

沱:沱江。

潜:潜水,四川渠江及合川以下一段嘉陵江。

黑水:对“黑水”到底在哪里?古籍中《山海经》、《禹贡》都有“黑水”之说,黑水到底是哪里,一直众说纷纭。主要说法如下:

一是汉中褒水,清初顾祖禹撰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陕西》中明确记载汉中的褒水即黑水;

二是顾颉刚先生的导川黑水为古人假想之水说;

三是徐南洲的黑水为今甘肃洮河说;

四是汉水说;

五是澜沧江说,明人李元阳《黑水辨》,提出澜沧江即“黑水”。

在此,笔者认为此次的黑水指的就是澜沧江,否则《尚书·禹贡》中关于梁州和雍州之说无法自圆其说。

所以,云南区域当时属梁州。

注:关于《尚书·禹贡》和《山海经》中的“黑水”之说,至今没有定论,此处不作详细讨论。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1 《尚书·禹贡》的九州图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2 夏朝的云南疆域图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道: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巂、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巂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土箸,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

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史记·西南夷列传》比较详细的记载了先秦时期西南夷各国和部落之间的关系,也记载了古滇国的来源。这里需要明确《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各个地名的所在。

滇:今滇池区域。

邛都:今四川省西昌市东南。

同师:今保山市区域。

楪榆:今洱海西北,喜洲附近。

巂:今昆明市嵩明县。

昆明:洱海附近到今昆明附近迁徙不定。

徙: 今四川雅安天全县一带。

筰都:今四川省雅安、凉山一带。

冉駹:今四川省阿坝藏羌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一带。

白马:今甘肃省陇南市南部,德阳市一带,西戎氐人的一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白马氐者,武帝元鼎六年开,分广汉西部,合以为武都。”

公元前277年,庄蹻在滇池附近建立滇国。

此时,哀牢人也早已有之。《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而《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勐掌”就是哀牢人。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哀牢人)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来,未尝交通中国。”直到公元47年(建武二十三年),才与中原有接触。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3 战国时期云南疆域图

1.1.2秦时期(公元前221-前207年)

到了秦朝,秦始皇去掉“州”这一行政级别,改天下为郡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至于到底是那三十六郡,《史记》中没有地理志,没有详细说明。后续说法比较多。

裴骃集解:“三十六郡者,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与内史为三十六郡。”

清姚鼐《复谈孝廉书》:“按《秦始皇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其二十六年,迄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是已为三十九郡。至秦亡时,或更有分合,不知凡若干郡也。”

明张岱所著《夜航船》:“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郡名曰内史、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琊、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后又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凡四十郡。”

当时云南的大部分区域都不在秦朝的郡县管理中。蜀郡基本上就是云南区域和中原的边界。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道: “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十余岁,秦灭。及汉兴,皆弃此国而蜀故皆弃此国而开蜀故徼。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2.2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220年)

2.2.1西汉时期(公元前206(202)年—8年)

汉武帝之前,将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期间,天下大兴,版图扩大,设十三刺史部(州),八十三个郡,二十个国。以前的梁州改为了益州。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汉武帝收复夜郎国及其附属国,设犍为郡。并派司马相如把邛、筰收复,归蜀郡。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夜郎旁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且听蒙约。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蜀人司马相如亦言西夷邛、筰可置郡。使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

后来,南越造反,汉武帝平南夷,收复夜郎,设牂牁郡,封夜郎王。

南越被收复后,又平定且兰、邛,杀了筰侯,冉駹归降,汉武帝设置邛都为越巂郡,筰都为沈犁郡,冉駹为汶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四个郡。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南越破后,及汉诛且兰、邛君,并杀筰侯,冉駹皆振恐,请臣置吏。乃以邛都为越巂郡,筰都为沈犁郡,冉駹为汶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汉武帝击灭劳洸、靡莫,收复滇国,归益州郡,并赠滇王王印,管理原有百姓。此时,汉武帝期间西南夷基本平定。跟今云南区域有关的是益州下属益州郡、越巂郡、牂牁郡、犍为郡四郡。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元封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於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

益州郡:包含今以滇池为核心的云南大部分区域。

越巂郡:包含今云南省丽江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一部分。

牂牁郡:包含今云南省曲靖东南部、文山州和红河州的一部分。

犍为郡:包含南广(今云南镇雄、威信)、朱提(今云南昭通、鲁甸)、郁邬县(今云南宣威)。

《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是以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焉。”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5 汉武帝时期云南疆域图(西汉全域范围)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6 汉武帝云南疆域图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7 滇王金印(笔者拍摄于国家博物馆)

2.2.2东汉时期(公元前25年—220年)

东汉后期,天下共14州,77个郡,20个国。

云南区域基本都属于益州,哀牢人在东汉也归属汉朝,属永昌郡。

《续汉书·郡国志》记载:“汉中巴郡广汉蜀郡犍为牂牁越巂益州永昌广汉属国蜀郡属国犍为属国属益州。

“永昌郡明帝永平十二年分益州置。雒阳西七千二百六十里。八城,户二十三万一千八百九十七,口百八十九万七千三百四十四。”

公元51年(建武二十七年),哀牢人降汉。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建武)二十七年,贤栗等遂率种人户二千七百七十,口万七千六百五十九,诣越巂太守郑鸿降,求内属。光武封贤栗等为君长。自是岁来朝贡。”

公元69年(永平十二年),设永昌郡。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改犍为属国为朱提郡。至此益州共分汉中郡、巴郡、广汉郡、蜀郡、犍为郡、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朱提郡、广汉郡11个郡。

其中益州郡、越巂郡、牂牁郡、犍为郡、朱提郡、永昌郡六个郡与云南区域相关。

益州郡:包含今以滇池为核心的昆明、楚雄、玉溪、曲靖部分区域、昭通部分区域。

越巂郡:包含今云南省丽江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一部分。

牂牁郡:包含今云南省曲靖东南部、文山州和红河州的一部分。

犍为郡:包含郁邬县(今云南宣威)。

朱提郡:朱提(今云南昭通、鲁甸),治朱提县(云南昭通市),领朱提、汉阳(四川高县庆符镇南)、南广(云南镇雄县)、堂琅(云南巧家县老店镇一带)。

永昌郡:包括今中国云南省怒江州、大理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保山市、德宏州、玉溪市西端、红河州西部,缅甸掸邦、克钦邦、曼德勒省北部,老挝丰沙里省、琅南塔省。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其称邑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西南去洛阳七千里,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古今注》曰:'永平十年,置益州西部都尉,居巂唐。’《续汉志》六县谓不韦、巂唐、比苏、楪榆、邪龙、云南也。合为永昌郡。始通博南山,度兰仓水,《华阳国志》曰'博南县西山,高三十里,越之度兰沧水’也。行者苦之。歌曰:'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度兰仓,为它人。’”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8 东汉后期云南疆域图(东汉全域范围)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9 东汉后期云南疆域图

2.3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

2.3.1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

公元223年(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对益州几个郡做了调整,改原来益州郡为建宁郡,拆分建宁郡和越巂郡成立云南郡,拆分建宁郡和牂牁郡成立兴古郡。

至此,云南区域涉及到永昌郡、云南郡、建宁郡、兴古郡、朱提郡、牂牁郡、越巂郡七个郡。

《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建兴三年春,亮南征,自安上由水路入越巂。别遣马忠伐牂柯,李恢向益州,以犍为太守广汉王士为益州太守。高定元自旄牛、定笮、卑水多为垒守。亮欲俟定元军众集合,并讨之,军卑水。定元部曲杀雍闿及士庶等,孟获代闿为主。亮既斩定元,而马忠破牂柯,李恢败于南中。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生虏孟获,置军中,问曰:'我军如何?’获对曰:'恨不相知,公易胜耳。’亮以方务在北,而南中好叛乱,宜穷其诈,乃赦获使还,合军更战。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亮复问获,获对曰:'明公,天威也,边民长不为恶矣。’

秋,遂平四郡。改益州为建宁,以李恢为太守,加安汉将军,领交州刺史,移治味县。分建宁、越巂置云南郡,以吕凯为太守。又分建宁、牂柯置兴古郡。以马忠为牂柯太守。”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10 三国时期云南疆域图(三国全域)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11 三国时期云南疆域图

2.3.2西晋时期(公元265年—316年)

西晋分州郡县三级行政级别。

公元270年(泰始六年),益州分出永昌郡、建宁郡、云南郡、兴古郡四个郡,设置宁州。

公元284年(太康五年),撤销宁州,重新并入益州,设置南夷校尉。

公元302年(太安元年),恢复宁州,并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三个郡。至此宁州共永昌郡、建宁郡、兴古郡、云南郡、牂牁郡、朱提郡、益州郡七个郡。

《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泰始六年,以益州大,分南中四郡为宁州,婴为刺史。咸宁五年,尚书令卫瓘奏兼并州郡。太康五年,罢宁州,置南夷,以天水李毅为校尉,持节,统兵镇南中,统五十八部夷族都监行事。”

《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太安元年)冬十一月丙戌,诏书复置宁州,增统牂柯、益州、朱提,合七郡;以毅为刺史,加龙骧将军,叫掴成都县侯。”

公元333年(咸和八年),宁州七郡除牂牁郡外,其它六郡俱被李雄所占,不归西晋版图。

《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咸和八年,遂为雄弟寿所破获,南中尽为雄所有。惟牂柯谢恕不为寿所用,遂保郡,独为晋。”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12 西晋时期云南疆域图(太始年间西晋全域)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13 西晋时期云南疆域图(太始年间)

2.3.3东晋时期(公元317年—420年)

东晋行政区划非常混乱,主要袭承自西晋,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辖区大大缩小。西晋末年,大量流民南渡。东晋朝廷为了安抚侨民及侨姓世族,以原籍州郡县名寄治别处,而无实地,此即侨州郡县。

东晋末年,刘裕期间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广、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十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二十五州。

云南区域也是风云变幻。

公元338年(咸康四年),从宁州分出牂牁郡、夜郎郡、朱提郡、越巂郡四个郡成立安州(遥置)。

公元339年(咸康五年),爨琛降晋,安州归东晋版图。

公元342年(咸康八年),取消交州,复原宁州,但越巂郡归还益州。

公元349年(永和五年),恒温灭蜀,益州回归东晋版图。

公元372年(咸安二年),益州被符氏家族占领。

公元383年(太元八年),益州重新回归东晋版图。

公元398年(隆安二年),隆安二年,益州又设置了晋熙(今安徽省安庆市一带)、遂宁(今四川省遂宁市一带)、晋宁(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一带,辖境相当今云南省南盘江流域以北,武定县以南,双柏县以东地区)三个郡。

《晋书·地理志》记载:“(益州)惠帝之后,李特僣号于蜀,称汉,益州郡县皆没于特。李雄又分汉嘉、蜀二郡立沈黎、汉原二郡。是时益州郡县虽没李氏,江左并遥置之。桓温灭蜀,其地复为晋有,省汉原、沈黎而立南阴平、晋原、宁蜀、始宁四郡焉。咸安二年,益州复没于苻氏。太元八年,复为晋有。隆安二年,又立晋熙、遂宁、晋宁三郡云。”

《晋书·地理志》记载:“(宁州)咸康四年,分牂柯、夜郎、朱提、越巂四郡置安州。八年,又罢并宁州。以越巂还属益州,省永昌郡焉。”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14 东晋时期云南疆域图(东晋全域)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15 东晋时期云南疆域图

2.3.4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

南北朝,战乱纷起,朝代变换,疆域地图更改频繁。

2.3.4.1南朝宋(公元420年—479年)

南朝宋行政区划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宋书·州郡志》记载:南朝宋初国内共有二十五个州。经宋孝武帝任内的州郡合并和实置的改革,至公元464年(宋孝武帝大明八年),宋共有二十二个州:青州、冀州、司州、兖州、徐州、豫州、南兖州、南徐州、南豫州、扬州、江州、荆州、郢州、湘州、雍州、益州、梁州、秦州、宁州、广州、交州、越州。

公元464年(大明八年),跟云南区域相关的州有益州和宁州,云南大部分区域都在宁州,益州相关区域就是越巂郡(包含今云南省丽江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一部分)。

《宋书·州郡志》记载:“越巂太守,汉武帝元鼎六年立,故邛都国。何志无。领县八,户一千三百四十九。邛都令,汉旧县。新兴令,《永初郡国》有台登长,汉旧县晋兴长,《永初郡国》有。会无长,汉旧县。卑水长,汉旧县。定莋长,汉旧县。苏利长,汉县曰苏利。”

宁州有十五个郡,包含了今云南区域绝大部分。

《宋书·州郡志》记载:“(宁州刺史)今领郡十五。”

分别为建宁郡、晋宁郡、牂牁郡、平蛮郡、夜郎郡、朱提郡、南广郡、建都郡、西平郡、西河阳郡、东和阳郡、云南郡、兴宁郡、兴古郡、梁水郡。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16南朝宋时期云南疆域图(南北朝全域)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17南朝宋时期云南疆域图

2.3.4.2南朝齐(公元479年—502年)

南朝齐有二十三个州,云南区域跟南朝宋基本相关,大部分区域归宁州,还有益州的越巂郡。

《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宁州,镇建宁郡,本益州南中,诸葛亮所谓不毛之地也。道远土瘠,蛮夷众多,齐民甚少。诸爨、氐强族,恃远擅命,故数有土反之虞。领郡如左。”

宁州共有建平郡、南广郡、南朱提郡、南褵褷郡、梁水郡、建宁郡、晋宁郡、云南郡、西平郡、夜郎郡、东和阳郡、西河阳郡、平蛮郡、兴古郡、兴宁郡、西阿郡、平乐郡、北朱提郡、宋昌郡、永昌郡、益宁郡、南犍为郡、西益郡、江阳郡、犍为郡、永兴郡、永宁郡、安宁郡、右六郡、东朱提郡、安上郡三十一个郡。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18 南朝齐时期云南疆域图(南北朝全域)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19 南朝齐时期云南疆域图

2.3.4.3南朝梁(公元502年—557年)

南朝梁时期云南区域几无变化,大部分区域归宁州,还有益州的越巂郡。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20 南朝梁时期云南疆域图(南北朝全域)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21 南朝梁时期云南疆域图

2.3.4.4北朝周(公元557年—581年)

北周代齐后,益州、宁州归北周所有,因北魏已设置宁州于彭元(甘肃境内),所以北周将宁州改为南宁州,下辖4郡,但军事实力无法深入云南,南宁州基本被爨氏统治。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22 北朝周时期云南疆域图(南北朝全域)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23 北朝周时期云南疆域图

2.3.4.5南朝陈(公元557年—589年)

南朝陈时期,云南区域归北周所属。

2.4隋朝(公元581年-618年)

隋朝行政区划有两次重大变化。隋代地方上分为州、郡、县三级,隋文帝基本统一天下后,鉴于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州郡县三级制已经混乱不堪,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以州直接统县,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隋炀帝继位后,不久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全国一百九十个郡。

隋朝云南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并设立恭州、协州、昆州以统治云南各地。

公元597年(开皇十七年),复开南中,仍置南宁州,领羁縻数十州,后又领于益州都督府。

《隋书·地理志》记载:“高祖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洎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24 隋朝云南疆域图(隋全域)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25 隋朝云南疆域图

2.5唐朝(公元618年-907年)

唐朝开创了中国行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

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唐太宗分天下为十道。这些道没有实际的权力。唐代城市等级主要是总管府、都督府、节度使等,府以下为州、县。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全国共设三百六十州(府),下辖一千五百五十七县。

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然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一曰关内,一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县一千五百五十一明年,平高昌,又增州二,县六。其后,北殄突厥颉利,西平高昌,北逾阴山,西抵大漠。其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景云二年,分天下郡县,置二十四都督府以统之。既而以其权重不便,罢之。开元二十一年,又因十道分山南、江南为东、西道,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置十五采访使,检察如汉刺史之职。天宝盗起,中国用兵,而河西、陇右不守,陷于吐蕃,至大中、咸通,始复陇右。乾符以后,天下大乱,至于唐亡。然举唐之盛时,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开元二十八年户部帐,凡郡府三百二十有八,县千五百七十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应受田一千四百四十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顷。”

以上是唐前中期疆域概括。

2.5.1初唐(公元618年—712年)

云南区域基本属于剑南道。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剑南道,盖古梁州之域,汉蜀郡、广汉、犍为、越巂、益州、牂柯、巴郡之地,总为鹑首分。为府一,都护府一,州三十八,县百八十九。其名山:岷、峨、青城、鹤鸣。其大川:江、涪、雒、西汉。厥赋:绢、绵、葛、纻。厥贡:金、布、丝、葛、罗、绫、绵紬、羚角、犛尾”。

公元633年(贞观六年),于戎州置都督府,督南中一十七州,云南部分地区属安南都督府管辖。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诸蛮州九十二:(皆无城邑,椎髻皮服,惟来集于都督府,则衣冠如华人焉。)……右隶戎州都督府。”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六诏兴起。

舍龙之子细奴逻继承蒙舍诏。此时,洱海周边也出现了几个比较大的诏,洱海北面是河蛮人的浪穹诏(今洱源)、邆赕诏(今洱源邓川)、施浪诏(今洱源三营),洱海东面是磨些人的越析诏(今宾川),洱海西面是哀牢人的蒙嶲诏(今漾濞),洱海南面就是蒙舍诏(今巍山),这些诏被汉史合成为“六诏”。因蒙舍诏位于这些“诏”的南面,也被汉史称作“南诏”。

《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南诏,或曰鹤拓,曰龙尾,曰苴咩,曰阳剑,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夷语王为“诏”。其先渠帅有六,自号“六诏”,曰蒙嶲诏、越析诏、浪穹诏、邆睒诏、施浪诏、蒙舍诏。兵埒,不能相君,蜀诸葛亮讨定之。蒙舍诏在诸部南,故称南诏。居永昌、姚州之间,铁桥之南,东距爨,东南属交趾,西摩伽陀,西北与吐蕃接,南女王,西南骠,北抵益州,东北际黔、巫。王都羊苴咩城,别都曰善阐府。”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26 初唐(公元669年,总章二年)云南疆域图

2.5.2中唐(公元712年—875年)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洱海地区的蒙舍诏部落首领、哀牢夷人皮罗阁兼并其他五诏,建立南诏国,唐册封其为云南王。南诏时期的疆域东接贵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达西双版纳,北接大渡河;东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缅甸;西北与吐蕃为邻,东北与戎州(今宜宾)相望的广阔疆域。南诏内修制度,筑拓东城(今昆明)。次年建都太和城(今大理市)。

此后,南诏国在大唐和吐蕃之间反复,大唐与南诏国反复战乱。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置戎州督羁縻三十六州。

公元750年(天宝九年),南诏占领云南全境,称臣吐蕃,僭国号曰大蒙。

公元788年(贞元四年),吐蕃册封日东王。五年,复归唐。十年,请改国号南诏。

公元829年(太和三年),复叛唐。

公元839年(大中十三年),僭称帝国,号大礼。

《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开元末,皮逻阁逐河蛮,取大和城,又袭大厘城守之,因城龙口,夷语山陂陀为“和”,故谓“大和”,以处阁罗凤。天子诏赐皮逻阁名归义。当是时,五诏微,归义独强,乃厚以利啖剑南节度使王昱,求合六诏为一。制可。归义已并群蛮,遂破吐蕃,浸骄大。入朝,天子亦为加礼。又以破渳蛮功,驰遣中人册为云南王,赐锦袍、金钿带七事。于是徙治大和城。天宝初,遣阁罗凤子凤迦异入宿卫,拜鸿胪卿,恩赐良异。”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27 中唐(公元820年,元和十五年)云南疆域图

2.5.3晚唐(公元875年—907年)

公元897年(乾宁四年), 郑买嗣指使杨登杀死南诏王隆舜。

公元902年(天复二年年),郑买嗣灭南诏,建立大长和国。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28 晚唐(公元879年,乾符六年)云南疆域图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29 晚唐(公元879年,乾符六年)云南疆域图(南诏国)

2.6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79年)

五代十国期间,战乱纷起,朝代更迭频繁,云南区域基本被兴起的大理国和昆明国占据。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昆明》:“昆明,在黔州西南三千里外,地产羊马。其人椎髻、跣足、披氈,其首领披虎皮。

天成二年,尝一至,其首领号昆明大鬼主,罗殿王、普露静王九部落,各遣使者来,使者号若土,附牂牁以来。”

公元926年,杨干贞立赵善政为傀儡皇帝,建立大天兴国,大长和国灭亡。疆域包括今云南全部以及缅甸北部那加丘陵和萨尔温江以东、老挝北部等地。

公元928年(天应二年)杨干贞立赵善政为傀儡皇帝,建立大天兴国,大长和国灭亡。

公元929年(兴圣元年),杨干贞废赵善政称帝,又改国号为大义宁,年号兴圣。

公元937年(文德元年)段兴平大义宁政权,建大理国,年号“文德”,建都阳草畔城(今大理市)。

大理国基本继承了南诏的疆界,所治区域包括今云南全省、贵州东部、广西西部和四川南部以及越南、缅甸、泰国、老挝的一些地方。《元史·地理志》记载:“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省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

大理国后期废除了节度和都督的军事辖区,设置八府、四郡、四镇。

八府:除大理首府以外的善阐府(今昆明)、威楚府(今楚雄)、统矢府(即弄栋府,今姚安)、会川府(今会理)、建昌府(今西昌)、腾越府(今腾冲)、谋统府(今鹤庆)、永昌府(今保山)。

四郡:东川郡(今会泽)、石城郡(今曲靖)、河阳郡(今澄江)、秀山郡(今通海)。

四镇:西北的成纪镇(今永胜)、西南的蒙合镇(今巍山)、西部的镇西镇(今盈江)、东部的最宁镇(今开远)。

三十七部:普摩部(今曲靖)、磨弥部(今沾益)、纳垢部(今马龙)、罗鸠部(今罗平)、夜苴部(今富源)、磨弥殿部(今宣威)、落温部(今陆良)、落蒙部(今路南)、师宗部(今师宗)、仁德部(今寻甸)、閟畔部(今东川)、嵩盟部(今嵩明)、际鹿部(今泸西)、维摩部(今丘北)、弥勒部(今弥勒)、阳城堡部(今晋宁)、强宗部(今阳宗海)、步雄部(今江川)、罗加部(今澄江)、宁部(今华宁)、休腊部(今河西)、因远部(今元江)、罗婺部(今武定)、华竹部(今元谋)、罗部(今罗次)、屈中司部(今开远)、纳楼部(今蒙自)、教合部(今文山)、矣尼迦部(今马关)、王弄山部(今河口)、乌蒙部(今昭通)、乃娘部(今彝良)、芒布部(今镇雄)、乌撒部(今威宁)、于矢部(今普安)、休制部(今玉溪)、嶍峨部(今峨山)。

赕(甸)等则隶属大理首府、府、郡、镇。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30 五代十国(公元943年,晋天元八年)云南疆域图

2.7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

2.7.1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

两宋期间,云南区域基本属于大理国。

宋朝统治者认为唐朝灭亡是缘于与南诏有关的桂林兵变,并将大理国与南诏类比深为防范,且宋朝早在立国之初就出现了“内重外轻”的倾向,所以宋太祖划大渡河为界,不再出兵,也不与大理建立官方关系,保持“欲寇不得,欲臣不能”的状态。

公元982年(太平兴国七年),宋朝与大理建立宗藩关系,随后大理国多次派遣所属位于建昌一带的邛部蛮和两林蛮至宋朝朝贡。为向大理国和西南诸蛮购买马匹,北宋在黎州、雅州(今四川雅安)等地设置了博易场。

《宋史·大理传》记载:“大理国,即唐南诏也。熙宁九年,遣使贡金装碧玕山、毡罽、刀剑、犀皮甲鞍辔。自后不常来,亦不领于鸿胪

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广州观察使黄璘奏,南诏大理国慕义怀徕,愿为臣妾,欲听其入贡。诏璘置局于宾州,凡有奏请,皆俟进止。六年,遣进奉使天驷爽彦贲李紫琮、副使坦绰李伯祥来,诏璘与广东转运副使徐惕偕诣阙,其所经行,令监司一人主之。道出荆湖南,当由邵州新化县至鼎州,而璘家潭之湘乡,转运判官乔方欲媚璘,乃排比由邵至潭,由潭至鼎一路。御史劾其当农事之际,而观望劳民,诏罢方。紫琮等过鼎,闻学校文物之盛,请于押伴,求诣学瞻拜宣圣像,邵守张察许之,遂往,遍谒见诸生。又乞观御书阁,举笏扣首。

七年二月(公元1117年),至京师,贡马三百八十匹及麝香、牛黄、细毡、碧玕山诸物。制以其王段和誉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朝廷以为璘有功,并其子晖、昨皆迁官,少子为阁门宣赞舍人。已而知桂州周穜劾璘诈冒,璘得罪。自是大理复不通于中国,间一至黎州互市。”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31 北宋期间(公元1111年,政和元年)云南疆域图

2.7.2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南宋一方面延续北宋对大理国较为冷淡的态度,将大渡河以南的地区 (包括大理) 视作徼外,不许其进贡;另一方面又因对马匹的需求,被迫在广西设置买马提举司,向大理和罗殿、自杞诸蛮买马。

这一时期包括大理在内的西南诸族与南宋的民间贸易仍在进行。虽然宋与大理关系长期处于极为冷淡的状态,但彼此的政治联系至大理灭亡前并未完全断绝。

《宋史·大理传》记载:“绍兴三年十月(公元1133年),广西奏,大理国求入贡及售马,诏却之,不欲以虚名劳民也。朱胜非奏曰:“昔年大理入贡,言者深指其妄,黄璘由是获罪。”帝曰:“遐方异域,何由得实,但仇当其马价,则马方至,用益骑兵,不为无补也。”六年七月,广西经略安抚司奏,大理复遣使奉表贡象、马,诏经略司护送行在,优礼答之。九月,翰林学士朱震上言,乞谕广西帅臣,凡市马当择谨厚者任之,毋遣好功喜事之人,以启边衅。异时南北路通,则渐减广西市马之数,庶几消患于未然。诏从之。

淳熙二年十一月(公元1175年),知静江府张栻申严保伍之禁,又以邕管戍兵不能千人,左、右江峒丁十余万,每恃以为藩蔽,其邕州提举、巡检官宜精其选,以抚峒丁。欲制大理,当自邕管始云。”

公元1254年(南宋宝佑2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原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大理国灭亡。

公元1270年(南宋咸淳六年,元世祖至元七年),元朝在大理原境置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国对西南边陲的统治。

南宋期间大理国被灭前疆域划分无变化。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32 南宋期间(公元1142年,绍兴十二年)云南疆域图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33 南宋期间(公元1142年,绍兴十二年)云南疆域图(大理国)

2.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

元朝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

《元史·地理志》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朝实行行省制,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全国共设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元史·地理志》记载:“唐以前以郡领县而已,元则有路、府、州、县四等。大率以路领州、领县,而腹里或有以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者,其府与州又有不隶路而直隶省者,具载于篇,而其沿革则溯唐而止焉。作《地理志》”

元时的云南区域称云南行省,下辖四十二路,七府,三属府,五十六属州,五十三属县。而且开始有土司制。

《新元史·地理志·云南行省》记载:“云南诸路行中书省,领路四十二、府七,属府三,属州五十六,属县五十三。甸寨军民等府,不在此数。”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34 元朝云南疆域图(元全域)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35 元朝云南疆域图

2.9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

明朝在全国设置两京十三个布政使司,包括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以上为北五省)、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以上为中五省)、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以上为南五省)。共设置十六都司、五行都司、二留守司。其中十三个是与布政使司同名的都司,其它三个是万全都司、大宁都司和辽东都司。

《明史·地理志》记载:“终明之世,为直隶者二:曰京师,曰南京。为布政使司者十三:曰山东,曰山西,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湖广,曰浙江,曰江西,曰福建,曰广东,曰广西,曰云南,曰贵州。

公元1382年(洪武十五年),明朝征服云南,置云南都指挥使司,同年,又置承宣布政使司,同治云南。并沿袭元朝土司制。

《明史·地理志》记载:“洪武十五年二月癸丑平云南,置云南都指挥使司。乙卯置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同治云南府。)”

《明史·云南土司传》记载:“自是,诸郡以次来归,垂及累世,规制咸定。统而稽之,大理、临安以下,元江、永昌以上,皆府治也。孟艮、孟定等处则为司,新化、北胜等处则为州,或设流官,或仍土职。今以诸府州概列之土司者,从其始也。盖滇省所属,多蛮夷杂处,即正印为流官,亦必以土司佐之。”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36 明朝(公元1433年,宣德八年)云南疆域图(全域)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37 明朝(公元1433年,宣德八年)云南疆域图

2.10清朝(公元1616年-1912年)

清初,沿袭明朝制度设云南布政司,并设云贵总督,云南计有三个直隶州,十三个散州。

雍正年间,原属四川的东川府、乌蒙府、镇雄府三地划归云南。

嘉庆年间,云南共领十四个府、四个直隶州、四个直隶厅。

宣统年间,共领十四个府,六个直隶厅,三个直隶州。

《清史稿·地理志·云南》:“清初沿明制,置承宣布政使司,为云南省,设巡抚,治云南府,并设云贵总督,两省互驻……宣统三年,编户一百五十四万八千一十四,口六百四十万三千九百三。共领府十四,直隶厅六,直隶州三,厅十二,州二十六,县四十一;又土府一,土州三,土司十八。”

公元1661年(顺治十七年),封吴三桂藩王,镇守云南。

公元1675年(康熙十四年),撤藩。

《清史稿·地理志·云南》:“清顺治十七年,平西王吴三桂定云南,明永明王走缅甸,以沐府旧地封三桂,永镇云南康熙十四年,撤藩,三桂遂叛。三桂死,其孙世璠袭。二十一年,克之,世璠自杀,云南大定。”

公元1911年(宣统三年),昆明起义(重九起义)爆发,推翻了清政府在云南的统治,成立云南都督府,宣布云南独立。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38 清朝(公元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云南疆域图(全域)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39 清朝(公元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云南疆域图

2.11近现代(公元1912年-)

中华民国期间,辛亥革命后,废府、厅、州,只保留县,云南省分为滇中道、蒙自道、腾越道、普洱道,共设置府十五个、厅十八个、州三十二个、县四十一个、土司区十八个。

公元1928年(民国十七年),废道设省。

公元1931年(民国二十年),成立昆明市。

公元1949年,云南宣告和平解放。

公元1950年,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员会成立、云南省人民政府成立。

公元1954年,各省直属中央人民政府,云南省改由中央直接领导。

截至2023年,云南省辖八个地级市、八个自治州(合计十六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分别为十七个市辖区、十八个县级市、六十五个县、二十九个民族自治县(合计一百二十九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40 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地图

忆千年钩沉——云南历史地理深考

附图4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行政地图

三、 云南区域重要事件列表(与疆域有关)

距今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期(发现于公元1965年,今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元谋县上那蚌村);

夏、商、周期间,属古梁州,称“百濮之国”;

公元前277年,庄蹻立滇国;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汉武帝击灭劳洸、靡莫,收复滇国,归益州郡,并赠滇王王印;

公元69年(永平十二年),哀牢人降汗,设永昌郡;

公元223年(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对益州几个郡做了调整,改原来益州郡为建宁郡,拆分建宁郡和越巂郡成立云南郡,拆分建宁郡和牂牁郡成立兴古郡;

公元270年(泰始六年),益州分出永昌郡、建宁郡、云南郡、兴古郡四个郡,设置宁州;

公元333年(咸和八年),宁州七郡除牂牁郡外,其它六郡俱被李雄所占,不归西晋版图;

公元597年(开皇十七年),复开南中,仍置南宁州,领羁縻数十州,后又领于益州都督府;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六诏兴起;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洱海地区的蒙舍诏部落首领、哀牢夷人皮罗阁兼并其他五诏,建立南诏国,唐册封其为云南王;

公元937年(文德元年)段兴平大义宁政权,建大理国,年号“文德”,建都阳草畔城(今大理市);

公元1254年(南宋宝佑2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原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大理国灭亡;

公元1270年(南宋咸淳六年,元世祖至元七年),元朝在大理原境置云南行省;

公元1382年(洪武十五年),明朝征服云南,置云南都指挥使司,同年,又置承宣布政使司,同治云南。并沿袭元朝土司制;

宣统年间,共领十四个府,六个直隶厅,三个直隶州;

公元1911年(宣统三年),昆明起义(重九起义)爆发,推翻了清政府在云南的统治,成立云南都督府,宣布云南独立;

公元1950年,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员会成立、云南省人民政府成立;

公元1954年,各省直属中央人民政府,云南省改由中央直接领导;

截至2023年,云南省辖八个地级市、八个自治州(合计十六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分别为十七个市辖区、十八个县级市、六十五个县、二十九个民族自治县(合计一百二十九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四、 参考书目

本文参考书目如下:

《尚书·禹贡》

《史记·西南夷列传》

《水经注》

《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

《汉书·地理志》

《续汉书·郡国志》

《华阳国志·南中志》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

《晋书·地理志》

《宋书·州郡志》

《南齐书·州郡志》

《隋书·地理志》

《新唐书·地理志》

《新唐书·南蛮传》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

《宋史·大理传》

《元史·地理志》

《明史·地理志》

《明史·云南土司传》

《清史稿·地理志》

《南诏野史》

《云南通志》

《夜航船》

《祥云县志》

《中华民国史》

此外,还参考了网上很多位专家、学者的文章论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