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中的调性是什么?

 黑龙江波涛 2023-10-14 发布于黑龙江
音乐中的调性是什么?

音乐作品,无论是歌曲、交响曲还是协奏曲,都以特定的“调”编写。但是当我们提到音乐调性时,我们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24个不同的调性,以及作曲家如何选择要编写的调性?

所有的音乐都以特定的调性编写。或者至少是以特定的调性开始,然后旋律巧妙地将音乐拉向了一个新的调性,仿佛它突然间更加和谐。

但是当我们提到“调”时,我们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音乐中了解它们很重要?让我们来解开这个谜…

在西方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中,音乐作品或歌曲的“调”指的是它构建的主音、音阶(一系列特定的音高和音程组合)以及和弦。

和弦可以理解为同时演奏的音符的组合,它们源自所有大调和小调音阶,并且是调性的基础。

每个调性都基于一个“主音”或关键音符,从那个音符构建出一个“主音三和弦”,这个和弦在该调性的背景下听起来和谐自然。

其他和弦可以围绕着那个“主音”音符建立,以旋律的方式从“主音三和弦”中延伸出音乐段落,然后被视为“在”该调性中。

围绕“主音”音符和“主音三和弦”和弦的构建系统被称为“调性”或调性音乐。

每个调性都有一个调性记号,它是谱表或各个乐器演奏部分开头的注释。

调性记号由一定数量的升号或降号组成,音乐家学习并识别它们作为不同调性的指示。

除了告诉音乐家作品处于哪个调性,升号或降号的数量(以及它们在五线谱上的位置)提醒音乐家在整个作品中演奏正确的音符,从而保持正确的调性。

基于西方音乐的基本规则,建立了数百年,传统上存在一定数量的调性和调性记号。

在西方音乐中,有24种不同的调性。

这是因为传统上在传统的西方音乐中使用了总共12个音符:C、C#/D♭、D、D#/E♭、E、F、F#/G♭、G、G#/A♭、A、A#/B♭、B。

这12个音符按顺序演奏构成“半音音阶”。半音音阶的这12个音符都可以作为构建调性的起点,通过我们在调性音乐中看到的“主音”和“主音三和弦”的关系。

从这12个音符中可以产生“大调”,对现代西方听众来说,大调通常听起来欢快和充满希望,或者是“小调”,通常听起来戏剧性和悲伤。因此,12个音符变成了24种可能性。

一个很好的可视化西方音乐的24种调性的方式是“第五圆”(circle of fifths),它描述了半音音阶的12个音符、它们的小调和大调调性记号,以及它们在顺序中如何相互关联。

你会看到12种不同的调性记号,每一种都适用于大调和小调,并且它们如何生成24种可能的调性。

音乐中的调性是什么?

乐器自然地构建和调整到特定的调性,这取决于它们的尺寸以及音符变换机制的放置或设计,即指孔或弦影响它所产生的音高。

一个乐器能够产生不同音符的机会越少,改变调性的机会就越少。

判断乐器的调性的一种方法是听它演奏C大调音阶,这是一个没有升降号的音阶(钢琴上的白键)。

像长笛、小提琴和钢琴这样的乐器都属于C大调乐器,因为它们的C大调音阶是在该调性中演奏的。

像单簧管、小号和次中音萨克斯风这样的B调乐器之所以被称为B调乐器,是因为它们的C大调音阶演奏时实际上 听起来 像B大调。

常见乐器可以演奏的其他调性包括E大调(中音萨克斯风)和F大调(圆号)。

非C调乐器被称为变调乐器。

音乐中的调性是什么?

调性是大调还是小调会使音乐听起来不同,大调通常听起来充满希望和明亮,而小调听起来伤感和戏剧性。

不同的调性还有不同的特点,这取决于不同乐器演奏的背景。

乐器(或声音)的音色可以使某些调性听起来不同于其他调性。例如,C大调的作品可能因乐器的设计和音域而产生不同的共鸣,与E大调的作品不同。

在西方音乐中,不同的音程在“等律”之前(即将任何音阶的音符之间的距离相等)会略有不同,因此和弦 - 从而调性 - 也有不同的“感觉”。

这被称为“调性彩色”,它影响了对调性及其特点的音乐思维和欣赏。

1806年,诗人克里斯蒂安·舒巴特在《音乐艺术美学思想》中为每个调性写了描述。

C大调(没有升降号)是“完全纯净的。它的特性是:天真、简单、天真无邪、儿童的话语”,而D大调是“淫秽的调性,堕入了悲伤和狂喜”,D#小调则坦率地令人沮丧:“灵魂深深的焦虑、愁郁和沮丧,灵魂最阴暗的状况都呼之欲出于可怕的D#小调。如果鬼魂能说话,它们的言语可能接近这个调性。”

它的升降号有六个,对任何人都有点棘手...

音乐中的调性是什么?

作曲家们在写今天或过去的音乐时选择他们写音乐的调性有几种原因。

一个原因是适应他们为之谱写的乐器或乐器组合。根据该乐器天生的调性,它将发现一些调性,尤其是它自身的调性,比其他调性更容易演奏。

也要考虑到声音类型。作曲家会根据声音类型的音域编写舒适 - 并且可能 - 适合某些声音类型演唱的音乐。

乐器(或声音)的音色也可以再次考虑进来:对于某些乐器,C大调的作品可能因乐器的设计和音域而产生不同的共鸣,与E大调的作品不同。例如,单簧管有一个“分界点”,即从其低音区的“chalumeau”到“中音区”的“clarion”之间的过渡,有经验的单簧管作曲家可能会在选择旋律的调性时考虑这个过渡,避免它或甚至强调它。

乐器的音调也可能是决定性因素。某些调性可能更容易适应不同乐器上的手指,作曲家将倾向于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应该乐器。

作曲家创作的方法也起着作用:例如,如果他们在钢琴上创作音乐,钢琴上有一组白键和黑键(升号和降号),他们可能倾向于从某个对他们来说舒适或自然的音符开始创作。

美国作曲家和作词家欧文·柏林因为习惯在F#大调上工作而被铭记在心。

然而,无论他们如何选择他们的调,随着时间的推移,作曲家们似乎都有他们喜欢的调。

贝多芬被认为特别偏爱C小调,尤其是在他更激烈和感情丰富的作品中(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就是C小调),这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与此相反,莫扎特以用大调创作大部分音乐而闻名(他的50多交响曲中只有两部是小调)。

巴赫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D小调,包括《赋格的艺术BWV 1080》和《独奏小提琴奏鸣曲BWV 1004》中的“查肯”。

一些作曲家写了一系列包含各种调的作品,例如肖邦和他的24首独奏钢琴前奏曲,循环演奏每个谱号,以及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或48首前奏曲和赋格曲,这是两套键盘曲目,包括每个小调和大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