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有几次小冰河期

 云泥望悬 2023-10-14 发布于湖北

在地球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冰期和间冰期,即气温大幅度降低或升高的时期。这些时期对生物、地理、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冰期和间冰期之外,还有一些相对而言较冷的时期,被称为小冰期。小冰期比主要毁灭大量动植物生命的冰期暖和,但也导致了气温下降,农业减产,社会动荡,人口锐减等后果。据竺可桢考证,中国历史上共发生了四次小冰期,它们均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次小冰期发生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即殷商末年到西周初年。这一时期的气候寒冷干燥,河流湖泊萎缩,水资源匮乏。这对当时以灌溉农业为主的中原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打击。根据《尚书·洪范》记载,商朝末年出现了“水旱蝗虫”等灾害,导致民不聊生,王室衰败。周朝兴起后,也遭遇了“九年之饥”等灾荒,使得周武王不得不迁都到洛邑。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也促使了中原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迁徙和战争。一方面,由于水草减少,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开始南下侵扰中原地区,与商周王朝发生了多次战争。另一方面,由于中原地区土地贫瘠,许多人开始向东南方向迁移,开拓新的土地。这些迁移者与当地的土著民族发生了交流或冲突,促进了文化的融合或分化。结果发生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为土地粮食而战。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变动,几百个小国逐渐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中国实现了华夏的统一、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如此说来小冰期是个双刃剑,即有坏处也有好处。现代欧洲就没统一,其分散的国家体系成为一个备受研究的议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欧洲面积约与中国相当,但欧洲在历史上多数时间都是分裂的状态,没有形成像中国那样的大一统王朝。欧洲的气候条件也对其统一产生了影响。没有小冰期发生。在欧洲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其中之一是历史上形成的国家认同和民族意识。欧洲各国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民族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认同和民族意识。如今欧盟依然没有英国和俄国,德法虽然主导欧盟,但是二战后又来了一个美国,如今德法的心情依然很难受。所以说欧洲有西欧英国的海权,有东欧俄国的路权,德法即使再强大也很难统一,这些都是地缘决定的,所以说欧洲没有统一的先决条件。

第二次小冰期发生在约公元2世纪到公元4世纪,即东汉末年、三国、。这一时期的气候寒冷多雨,灾害频发,粮食欠收。根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东汉末年出现了“十年九不登之谷”等灾情,导致民间饥馑流民。三国时期也出现了“水旱不调”等灾象,《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自黄初中以来,水旱不调者十有九。”西晋时期也出现了“大水、大旱、大风、大雪”等灾害,《晋书·武帝纪》记载:“自太康以来,岁不登谷,民多饥馑。” 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战乱。东汉末年,由于官吏贪污、豪强剥削、民间疾苦,导致了黄巾起义等农民暴动,汉朝分崩离析。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争霸,战火不断,民生凋敝。西晋时期,由于内部分裂、外患入侵,导致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锐减。孟子曾哀叹“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杜甫也曾愤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此率兽而食人也。。意思是指贫富极端不均的现象。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对于第二次小冰期发生,就象用两把刀子割东西,就知道哪一把锋利,哪一把不锋利;两种不同的观点经过交锋,是非曲直自然显现。人生在世,无非就是上学、工作、结婚、生子、老去的过程,当我们把一切遭遇都看作一种生命体验,而非竞赛的时候,也许会从容很多。只有不断认清事物的本质,才有可能摆脱一些不必要的焦虑、煎熬。天堂和地狱是截然不同的体系。如果做了太多坏事,灵魂就会被关押在地狱。被关押的灵魂有一次救赎自己的机会,就是去人世间将十恶不赦的坏蛋的灵魂带到地狱。自从地球上征以来,就一直不间断的伴随着一些自然灾难,而地球也已经进入了中年时期,根据出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得知,地球将会在2013年进入冰河时代,全球变冷,那么到底会不会?那也只是一个未解之谜,但是就在最近一些证据慢慢验证了,预计预言的正确,俄罗斯科学家提出了地球将进入小冰河世纪,时长大约在250年左右!所以关于霍金,预言的2032年地球有难,也就是说地球会进入一段小冰河时期,而目前科学家也一直在研究当中,至于美国的黄石公园火山会不会爆发还要进行进一步勘测。

第三次小冰期发生在约公元9世纪到公元11世纪,即唐末、五代、北宋初时期。这一时期的气候寒冷多雨雪,灾荒瘟疫频繁,南方地区受灾尤甚。根据《新唐书·天文志》记载,唐末时期出现了“大雪盈尺”、“江河皆冰”、“水旱相仍”等灾象,《旧五代史·梁书·太祖本纪》记载:“自唐昭宗以来,天下饥馑不绝。”北宋初期也出现了“水旱交迫”、“寒暑不节”等灾情,《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自开宝以来,水旱交迫者十有六年。” 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也促使了社会的变革和转型。唐末时期,由于朝政腐败、藩镇割据、外族入侵,导致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五代时期,五代十国纷争,战乱不断,民间流离失所。北宋时期,虽然统一了中原地区,但也遭遇了辽金等外族的侵扰和抗争。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人开始向南方迁移,开发江南地区。南方地区因此成为经济文化的中心,也出现了许多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中英格兰的气象资料显示,在1659-1979年之间,最冷及最热的冬天与夏天多发生在小冰河期。另外在中国经历了四次小冰河时期,分别是在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东汉末年、三国、西晋以及唐末、五代、北宋初,最后是在明末清初。当然这次是多亏于中国文化不中断才记录这次小冰期发生。至于外囯则没有。目前关于地球小冰河期还存在争议,不管地球环境会变暖还是变冷,都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因此人类不得不关注地球的环境变化,只有保护环境,我们才能长远地发展。第三次小冰期,应该是从唐末开始,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中原,冬天大雪盈尺,江河皆封冻,而且旱灾不断。唐僖宗时期,五谷不登,再加上王朝末期,苛捐杂税繁重,藩镇诸侯也是费尽心力的剥削,百姓生活已经难以为继,再加上一场大旱到来,关东地区百姓彻底失去了生计,所以王仙芝大手一挥,就一呼百应,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王仙芝战死后,黄巢接管了起义军,带领义军转战南方,大迂回之后,再集合军力北伐,然后在中原大获成功,先后攻下洛阳和长安。唐王朝为了平定农民军起义,几乎是默认了藩镇的做大。而战乱需要大量的粮草,整个中原都缺粮的情况下,黄巢大军在为陈州等地时,屡屡发生人吃人的现象。而黄巢起义也动摇了大唐王朝的根基,平定黄巢起义之后,大唐王朝很快就于乱世间走向了灭亡。第三次小冰期发生第三次小冰期,应该是从唐末开始,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中原,冬天大雪盈尺,江河皆封冻,而且旱灾不断。唐僖宗时期,五谷不登,再加上王朝末期,苛捐杂税繁重,藩镇诸侯也是费尽心力的剥削,百姓生活已经难以为继,再加上一场大旱到来,关东地区百姓彻底失去了生计,所以王仙芝大手一挥,就一呼百应,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王仙芝战死后,黄巢接管了起义军,带领义军转战南方,大迂回之后,再集合军力北伐,然后在中原大获成功,先后攻下洛阳和长安。唐王朝为了平定农民军起义,几乎是默认了藩镇的做大。而战乱需要大量的粮草,整个中原都缺粮的情况下,黄巢大军在为陈州等地时,屡屡发生人吃人的现象。而黄巢起义也动摇了大唐王朝的根基,平定黄巢起义之后,大唐王朝很快就于乱世间走向了灭亡。唐末乱世时期,少数民族也因为气候的原因渐渐南迁,类似沙陀,契丹等民族都从草原慢慢南下。在多重势力的相互倾轧之下,唐王朝最后灭亡在藩镇之手,朱温灭唐自立,正式开启了五代乱世,可是五代除了后梁和后唐颇具实力之外,中间的后晋和后汉实力太弱,契丹为了博取更大的生存空间,不断的南下,耶律德光甚至打进了开封,在中原登基称帝。北宋前期,因为河北处于契丹军队的铁骑威胁之下,所以经济重心南移成了必然,江南承接了大量北方的人口和技术,再加上小冰期江南气候相对适宜,所以发展极为迅速,很大程度上,南方超越北方,就是在这个时间段。

第四次小冰期发生:史料记载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小冰期出现在明末清初这段时间里,最严重的大概就是崇祯掌权的那十几年,这一时期,因为草原鼠的南下,带来了大范围的瘟疫,明末大瘟疫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严重的一次疫病灾,仅次于东汉,甚至比唐朝瘟疫造成的影响还要大。整个黄河以北,几乎被瘟疫笼罩,北京城甚至成为了一座死城,死亡太多,连棺材都多到运不出去。瘟疫也就算了,小冰期还带来了中原以北大范围的持续干旱,大部分地区是连续三年干旱,有的地方甚至大旱五年,最严重的地区更是连续七八年干旱,百姓因此水深火热,在瘟疫和自然灾害的双重打击下,走向了崩溃。自然灾害造成了农民阶级的破产,随着朝廷无力赈灾,自然也就会走上造反的不归路,毕竟生存要紧。崇祯时期,整个陕西、河南、直隶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几十路反贼风卷云涌,李自成、高迎祥、张献忠、八大王等等诸多势力将中原彻底搅乱,特别是后期的李自成,完全代表了底层人民的意志,以一句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就有用不完的兵源,最终推翻了明王朝。这个时期,明朝的加速衰落,清朝的入关。明朝由于内忧外患、农民起义,明朝末年人口损失4000多万,外族入侵,最终于1644年灭亡。在明朝时期一直到乾隆年间,所出现的将近两百多年的小冰期,直接导致了几亿人口死亡。而气候变迁,也给北方游牧民族带来了灾难,女真族开始向辽河中下游迁徙,最后击败了明朝拿下了东北,由于东北地区粮食减产,女真大军不得不一次次的绕道劫掠直隶地区,极大的牵制住了明朝的军力,使得明朝没有余力去剿灭农民军,直到被农民军拖垮。然后满清南下,建立了我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

根据科学家分析猜测,下个小冰河时期已在2020年出现,其中2025年开始出现极寒天气,至2050年结束,持续30年左右。当前,地球已经进入了多灾多难的时期,2020年开始持续3年的新冠疫情,导致全世界死了1500万人;2022年,开始的俄罗斯乌克兰战争已逐渐演变成一场世界级灾难,世界也同时进入了低迷时期;2023年8月,日本开始的核排污如果持续不止,将会导致地球氧气减少70%,带来全世界的生态灾难,将会有数不清的生物灭绝。2023年我国的气候确实异常恶劣。首先从全球的角度来看,2023年是极可能发生“无夏之年”的一年,这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夏季气温持续低迷,甚至没有夏季的现象。虽然这一预言并非新鲜事,但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加速,让人们对这一预言越来越担忧。在2万年前的人类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大冰川期,冰川在北半球也仅延伸至北纬40度的地区。美国《发现》杂志撰文说有迹象表明,第五纪冰川期即将来临,一些加拿大科学院也认为地区已经踏入一个新的冰川期。根据拉姆斯托夫的研究,全球气温升高最终可能导致欧洲出现区域性冰期。气候学家甚至间接地证明,海湾暖流热效应在大西洋北部海域已明显减小,近年来欧洲的气候变得越来越反复无常。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理查德·阿莱伊认为,要是以为地球会越来越热,那就大错特错了,不久的将来,地球的某些地区将会变冷,而且这种冷暖的更迭或许就发生在几年之间。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例如,在过去的十年中,全球大气温度已经创下了历史记录。在过去的十年中,全球平均温度比20世纪90年代末高出0.2摄氏度,而这一增长速度比过去的几千年来任何时期都要快。英国教授推测2023年将会迎来冰河时代,今年将会是一个无夏之年,主要是因为太阳进入极小期,太阳活动将会减弱,从而导致地球开始全面降温,从而对于气候的变暖起到减缓的作用,这对于人类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但究竟是否属实不得而知。 迄今为止,气候一直被认为是在几万年乃至几十万年的间隔中缓慢变化着。但实际上,阿莱伊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就连多次冰川期这样剧烈的气候变化也是在短时期内匆匆地出现,又匆匆地结束的。从温暖的气候到冰川期,再从冰川期到温暖的气候,这种剧烈的变化历时仅仅几年。阿莱伊教授认为冰溶化成的淡水流入海洋的问题对气候影响更大。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地区越来越热,而有些地区出现历史罕见低温天气。阿莱伊教授认为从现在两极地区气温的变化来看,40年后,即2050年,一部分物产丰饶的温带地区很可能突然变成不生长植物的冰世界。

但小冰川期的到来同样会造成问题。小冰川期将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小冰川期的另一特色是天气变异相当大,亦即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较高。中英格兰的气象资料显示,在1659-1979年之间,最冷及最热的冬天与夏天多发生在小冰川期。伦敦的泰晤士河河面在1664-1665到1813-1814之间结冻20-22次,伦敦市民甚至在冰冻的河面上举办舞会等活动。此段期间,荷兰的运河也经常结冰。冰雪覆盖的地貌成为常态,也因之成为画家笔下常见的景色。从竺可桢写的中国气象史的资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历史上几次最大规模的社会动乱时期确实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关系,而不完全是吏治失败引起的。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当时气温剧降,造成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国人口锐减超过五分之四,明末最后一次人口只锐减一半是得益于美洲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土豆、玉米和红薯救的命。殷商末年和周初的人口变动缺乏史料记载。东汉末,汉族人口是六千万,几十年饥荒和大战乱后到西晋一统时汉族人口仅剩七百七十万。随后又是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中国南北汉族人口仅存四百万。当时人口锐减是相当惊人的。唐末汉族人口也是六千万,至北宋初期只剩两千万。明末汉族人口一亿二千万,至清初社会安定时剩五千多万,此赖美洲传入的土豆、红薯和玉米等抗旱高产作物以救命。明朝末年,小冰河期达到了顶峰。《广州通志》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明武宗正德四年冬,广东潮州陨雪,厚尺许。”要知道,广东位于亚热带地区,现在下雪的时候屈指可数,而在当时却能下数尺厚的大雪,足以见当时有多冷。小冰河期带来的影响首先是气温的降低,可能会达到八九度甚至十度以上。这对于热带地区来说影响比较小,甚至能让气候变得更加舒适;但对于加拿大、俄罗斯、北欧这种高纬度国家和地区来说就是灾难了,寒冬将会变得更加漫长,各地的煤、天然气等取暖燃料必须准备充足。按照现在的科技水平,保证人们不被冻到还是比较容易的。气温降低之后,随之而来的会是更大的全球性灾难——农作物减产。如今人类是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非常密切,甚至很多国家的粮食都完全依赖进口。如果气温降低的话,中国、印度等农业大国都难以自保,更不用说那些粮食依赖进口的国家,到时候很可能会引发饥荒。短时间内,我们还能通过“超级杂交水稻”等农作物保证大家能填饱肚子,但人们的生活水平必定会大幅度下降,一些热带水果也可能很难再见到了。好在根据科学家的预测,此次小冰河期仅仅会持续10年左右,相信人类一定可以平安度过这十年。到目前为止,2030年会出现小冰河期只是科学家的一个预测而已,我们也不必过于惊慌,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可能地保护好我们生存的家园。

1954年夏季下了特大暴雨以至长江水位暴涨,由于长江中下游雨季提前,洪水发生也比一般年份早。鄱阳湖、洞庭湖水系于4月份即进入汛期。5月份江西、湖南、湖北均出现了大到暴雨。长江上游支流乌江、嘉陵江、岷江5月下旬相继出现了洪峰,中游城陵矶以下水位迅速上涨。5月底黄石站超过警戒水位;6月底汉口超过警戒水位,九江以下全线6月中旬已突破了警戒水位,中下游汛情出现全面紧张局面。江汉平原的洪湖地区、东荆河两岸一直到武汉市区周围湖泊一片汪洋,荆江分洪区及其备蓄区全部运用淹没,湖北全省溃口。武汉人民跑去龟山避洪,龟山是墓地,为了活着挖棺材板生火煮饭。洪涝灾害农田面积317余万h㎡,受灾人口1888余万,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运行,灾后疾病流行,仅洞庭湖区死亡达3万余人。由于洪涝淹没地区积水时间长,房屋大量倒塌,庄稼大部分绝收,灾后数年才完全恢复。由于长江流域工农业生产和水陆交通运输在全国的重要地位,1954年大水不仅造成当年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对以后几年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武汉冬季54年来最冷!我国出现-50度低温,其实在整个冬季以来,全球都出现了少有的极端性寒冷气候,欧洲,美洲,亚洲等地均出现了,并且还出现了极强的暴雪。“54大雪”,始于1954年12月26日,累计降雨雪量达58毫米,虽然只有10天雨雪天气,但有19天持续日平均气温低于0℃,极端最低气温降至-14.6℃,最深积雪32厘米,直至次年1月20日才融化。当时汉江都冻结了,人可以步行过江。“54大雪”基本是北路冷空气唱“独角戏”,4波强冷空气连续进攻,很快击退暖湿气流,雨雪停止后气温仍“跌跌不休”。100年来,我市大致经历了6次冷暖波动:1907年至1918年是偏冷期;1919年至1949年是偏暖期;1950年至1957年是偏冷期;1958年至1963年是偏暖期;1964年至1985年是偏冷期;1986年至今,气温逐步转暖,属偏暖期。纵观百年气候,气温不是一味上升,而是不停地上下波动。

段春林写于二〇二三年十月十三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