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皇者华(三)17:天地开设人皇以来年表

 澴川黄饮冰 2021-02-15

皇皇者华 华夏文明流源史谈 第三部 华夏脉络

第十七章 天地开设人皇以来年表

文|黄饮冰

一、天地开设人皇以来年表

自天地开设人皇以来到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共计经历了272代、积年276745年,分为10纪,一纪叫做九头纪,十纪叫做疏讫纪。

【典籍记载天地开设人皇出世的年代,正好与青藏高原最后一次剧烈隆起运动时间一致,所以我把青藏高原最后一次剧烈的隆起运动看作是古猿型智人横空出世的开创来源,古猿型智人是最早的真人。】

天皇到燧皇,经历91代、1082760年。

伏羲及15氏承袭伏羲之号的伏羲,共经历1260年。

神农历8520年。

以轩辕黄帝于距今4500年为天子为基准年,伏羲距今大约6280年(公元前4280年),神农距今大约5020年(公元前3020年)

二、中国和欧洲冰期对照年表

三、末次冰期(距今70000年)以来地球气温变化年表

距今7万年—6万年    印尼超级火山爆发,引起地球气温下降,末次冰期来临。火山灰遮天蔽日、有害体对大气产生污染,引发中国南部人口向北、向东迁徙。

60000年—38000    进入温暖期。引发人口北迁进入高纬度区或西迁进入高寒地带。

38000年—18000     进入寒冷期。引发高纬度区(高寒地带)动植物和人类大批灭亡。幸存者南迁。距今20000年,陶器在玉蟾岩和仙人洞诞生,人类文明萌芽。              

18000年—13000     进入温暖期。引发人口北迁,中国北方人口进入高纬度区(高寒地带),中国南方人口进入北方。距今18000年到14000年,原始栽培稻在玉蟾岩和仙人洞诞生,人类迈进农耕文明。距今13000年前大地湾一期陶片已经出现于大地湾。

13000年—12800     多颗彗星连续撞击地球,导致地球降温,随后发生新仙女木事件。12800年—11500     进入时间长度1300年的寒冷期,即新仙女木事件。引发高纬度区(高寒地带)动植物和人类大批灭亡。幸存者南迁(东下青藏高原)。新仙女木事件对中国影响主要在东海古大陆和高寒地带。  

11500年—9000      进入温暖期。其中在10400年到10200年这200年期间欧洲发生过短暂的降温。此期间是冰后期第一次洪水大泛滥期,冰融性洪水在西部首先爆发。冰融性洪水在下流过程中汇合雨水性洪水形成洪水叠加,洪水由西向东梯次发生;海浸不明显。西部多个盆地沼泽化或湖泊化。

9000年—8000      气温稳定期。人口和文明恢复、发展。中国的水稻种植推进到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中国境内出现彭头山、贾湖、大地湾、兴隆洼、上山等多个文化。

8000年—6000       高温期。炎热多雨、冰川(冻土)加速融化,第二次洪水大泛滥,同发严重的海浸。在冰川期因海平面下降形成的渤海、东海、南海古大陆被淹,海水也淹没中国东部平原地区。降雨量增大,降雨面向西、西北、北扩展,导致中国黄土高原地区以及西域沙漠区也有充沛的降雨,黄土高原被森林覆盖,西域及西域以西的广大沙漠区生态环境和水环境得到改善,草原与绿洲大面积在沙漠出现。南方出现土城。中国地区的农牧分界线(400mm等降雨线)向西、向西北、向北推移。

6000年—5000       降温期。距今6000年,鲁西南地区发生一次地震,引起海浸消退。距今5600年到5000年,进入小冰期,洪水和海浸彻底消退,中国东部平原显露,平原上沼泽和湖泊密布。中国地区的农牧分界线(400mm等降雨线)向东、向东南、向南回归。在考古上这个时期红山文化、庙底沟文化、大汶口文化都是向南推进的,南方普遍建设土城。北方开始建设古城。

5000年—4800       温暖期。大汶口文化继续,庙底沟二期现端倪,屈家岭、良渚文化步入发展期。

4800年—4600       传说中的天雨期,天如同破了一样,大雨瓢泼。产生女娲补天神话。原因可能是水质彗星在晋中南、河北中南部与地球相撞,带来天雨。刚出现的庙底沟二期文化、龙山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石家河文化兴起。

4600年—4200       温暖期。中原文明(龙山文化)恢复、兴起、兴盛。南方文明衰败。

4200年—4100       干热期。尧舜禹时期。天气炎热不下雨,但是洪水和海浸长达20到30年不退,鲧治水9年不成,大禹治水13年。原因是高温引发西部冰川和海上冰川快速融化,形成冰融性大洪水和大海浸。

前2100年—前1600  夏后朝建立。中国进入东部、西部矛盾爆发期,形成东华(夷)西夏的局面。由于东部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东夷诸族处于互不统属的状态,其中的强盛者,先是与大禹同时期的皋陶、伯夷,再有与太康同时期的后羿,后羿(寒浞zhuó)代夏40年,少康复国。在夏朝中后期,商氏族群逐渐强盛起来。

前1600年以后         根据竺可桢的研究,公元前1600年后,中国经历四次小冰期。

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
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小冰河期
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
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
当时气温剧降,造成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

竺可桢写的中国气象史的资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历史上几次最大规模的社会动乱时期确实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关系,而不完全是吏治失败引起的。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当时气温剧降,造成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国人口锐减超过五分之四,明末最后一次人口只锐减一半是得益于美洲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土豆玉米红薯救的命。殷商末年和周初的人口变动缺乏史料记载。东汉末汉族人口是六千万,几十年饥荒和大战乱后到西晋一统时汉族人口仅剩七百七十万。随后又是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中国南北汉族人口仅存四百万。当时人口锐减是相当惊人的。唐末汉族人口也是六千万,至北宋初期只剩两千万。明末汉族人口一亿二千万,到了清初顺治十七年间一亿三千五百万。1

明清小冰期的到来,不仅给农业社会带来了灾难,甚至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例如,在明代中叶,受到小冰期的影响,北方持续低温、干旱,草场退化,为了改善处境,北方少数民族频繁南下,大范围的战乱和饥荒摧垮了明朝政权。2

小冰期的气候在中国的响应是十分强烈的,是与全球这一降温事件耦合在一起的。台湾高山湖泊于1320年开始出现冷干环境沉积,祁连山敦德冰芯(海拔大于4000m)指示,于1420年开始出现明显的降温,华北平原则于13世纪80年代进入明显的降温期。除了云南、贵州地区降温不明显外,小冰期盛期在全国范围普遍出现低温期,冬季和夏季降温均较明显,降温的幅度一般在1℃左右。3

由于这一时期跨中国明、清两朝,所以在中国也称"明清小冰期"。这次小冰期给中国农业社会带来巨大的打击,甚至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如在明代中叶(1500年前后)北方少数民族族频繁入侵,战乱较多尤其与鞑靼之间更是爆发了多起战争,其中就有"土木堡之变",而1640-1700年是这次小冰期中最冷的时期这与清军南下入关、建立政权的时间是也一致的。4

黄饮冰2019926日星期四完稿。

注释:【1】【22019926日星期四查询360百科明朝小冰河时期:https://baike.so.com/doc/468092-495676.html

3】【42019926日星期四查询360百科小冰期:https://baike.so.com/doc/6122699-6335851.html

四、五帝三代年表(起于轩辕黄帝,止于东周周隐王16年)

黄饮冰2021年2月4日星期四定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