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节病成因、症状及易患人群

 心其和顺其然 2023-10-14 发布于浙江

本节正式讲历节病。历节病篇要参照“痓湿喝”篇来互看。我们在湿病篇里面,也讲了大量的治疗关节疼痛的方子,比如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还有甘草附子汤、乌头桂枝汤等,可以用很多方剂。历节病篇讲的历节病的疼痛比痓湿喝病篇的湿病范围要大,疼痛的程度也相对要严重。在“痓湿喝”篇,湿病里面的疼痛可以是一两个关节,或者几个。但是历节病疼痛的关节就比较多,遍历关节而疼痛。也就是说,全身很多关节疼痛,而且一般的药物没有疗效,因此仲景先师把它单列出一章来,再强调性地讲一遍,而且给它命了个名字叫历节。写书可以分门别类地写,但是得病的患者往往是不按套路出牌的。所以我们要随机相应地变化,要前后互参。

历节病篇,仲景是从脉诊引入历节病的概念,然后又讲了历节病的成因、历节病的症状,也讲了什么样的人容易病历节。历节就是风侵袭到关节,没有入于脏腑,也不是邪气在络,也不是邪气在经,直接侵犯的是关节和筋,各个关节都疼,而且疼痛还比较重。类似现在的类风湿关节炎,还有一部分重症的风湿关节炎。这个病一般病程都比较久。

中风历节病篇通篇,我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讲解,这样条理更加清晰,大家更容易记忆和临床应周。我们把历节病分为了三大证型,一个是寒证,用乌头汤;一个是热证,选用的《千金方》越婢加术汤;还有一个寒热错杂证,选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下面进入正文的学习,第四节:“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日历节。”下面我们逐句解读一下本段内容。这是历节病的概念。仲景先师从脉诊谈起,“寸口脉沉而弱”,沉肯定是里,弱是虚。沉,推筋着骨才始得,这种脉是相当沉的,接近于伏,因为已经到骨上了。“沉即主骨,弱即主筋”,这里说的弱是什么弱呢?是指的血弱,血不足脉就弱。为什么说弱主筋呢?因为肝藏血,肝主筋,所以血弱也是主筋。或者反过来说,由于血弱引起了筋的疾病。下一句“沉即为肾”是一样的,因为肾主骨。“弱即为肝”,因为肝主藏血,肝主筋。难以理解的是下一句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这里引入了黄汗的概念,黄汗我们后面有专门的病篇加以讲解,还有它的主方芪芍桂酒汤,放在后面再讲解。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这里?当出了大汗,跳到河里或者井里洗澡的时候,因为汗为心之液,毛孔是张开的,这种寒水之气就会直接顺着汗孔侵害人的心脉。寒邪侵害到人体,有两种后果出现,第一种侵犯了经络和肌腠,就会出黄汗;另一种是顺着经络进了骨、进了筋,就会出现历节病。这句话是这样的意思,我们就豁然开朗了。

这种类风湿关节炎,以前在农村男士有得的。农村有稻田的地方,每到四五月份开始插秧、育苗,很寒冷的河水,他们要下河。我老家是农村的,我小时候于过这种活,天再冷,该插秧插秧,该育苗育苗,上面穿个棉袄,底下挽起裤腿来,进到稻池里边,扎得直蹦高,但是扎过一会儿麻木了,就没知觉了,就能栽秧了。尤其育苗,比插秧还要早1个月,那时候河水刺骨、寒冷。如果赶上肝血虚,肾精又不足,风寒之邪就能侵袭到骨、侵袭到筋,就会得类风湿(关节炎)。现在是女性得的比较多,为什么?年轻的妈妈和年老的妈妈们,总要炒菜,炒着炒着菜,突然说虾皮不够了。在炉子跟前烤得挺热,赶紧开开冰箱,抓一把虾皮,也没戴手套,嘣关上门。炒菜很热,手的关节、毛孔是打开的,进冰箱一拿,寒气直接就进入筋和骨,因此女性得这个病的人就比较多。

《圣济总录》里面这样说道:“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为历节风也”或者“昼静夜发,痛彻骨髓,谓之历节风也。”“昼静夜发”,很多种疾病都是白天轻,到了夜晚会加重,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因为白天阳气是在外面,夜晚阳气是入里的。我们都知道,肝主筋,肾主骨,这是中医基础里面讲的。《灵枢经》里面曾经说:“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这句话我们一定要记下来。临床上见到患者出现腿疼、佝偻着,或者腰疼、弯着腰,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定是筋的病变。如果有腰椎间盘突出,弯着腰直不起来,那么我们就知道这个病是在筋上。上次有一个学生带着他的亲属上我那看病就是,扎针也好,中药也好,调理就应该养血舒筋,祛风、散寒、止痛,制定这样的原则来治疗,就会取效。如果患者出现腿直得不敢回弯,下楼厉害,我们就知道这个病在骨,“伸而不屈,其病在骨”,因为下楼膝盖要弯曲,弯不了,这种情况一般是在骨。还有一种,如果看见腰椎间盘突出,有的就是直着腰,弯不下去,这显然是骨病。

接着看原文第五节:“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趺阳脉在足阳明胃经上,在脚背第一跖骨和第二跖骨乏间。如果摸到滑脉是谷气实,就是胃气还是比较实的,脾胃的胃。“浮则汗自出”,是指卫气虚了,营卫气血的卫,又是受风的表现。《黄帝内经》说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就是说卫气虚和受风是相辅相成的。

第六节,“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这里说的少阴脉,一种说是太溪脉,在内踝后方;更主流的说法,还有我个人的看法,少阴脉就是尺脉。仲景脉法里面所有的浮脉,一主卫气虚,第二主风。所以看到浮就说了“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就是血虚,弱一般都指的血弱。“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搏”这个字我们都读bó吧,在古代应该是tuán更合适,但是不好理解,也不好书写。血虚又受风了,人就会出现疼痛如掣,因为血不足了,不能养筋,风邪进来了,邪气干侮经络。正常的关节,是需要营养、需要血来濡养的,结果血没足,来了邪气,正气不足,邪气有余,肯定要疼痛如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