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读书-第005期|《亮剑》原著后半部分才是重点!

 晓书有君 2023-10-14 发布于广东


大家好,欢迎来到 Johnna说

我是Xiao另

欢迎收阅每月28&期刊更新文啦

碎碎念说在前头:这个月又到28号了,该更新读书期刊啦。近日,陆续收到粉丝小伙伴的热心问候说,你最近是不是遇到瓶颈期了?是不是没有灵感来源了?

我不瞒大家说,做公众号真的很不容易,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为了不浪费空闲时间,我是在每天上下班交通路上写文,晚上有空的时候才来修改稿子和排版。
有的时候,我真的想放弃了,这不在这周末两天早晨跑步的时候,瞬间让我开悟。困难什么时候都有,不是你说放弃了它,困难就会消失不见,其实成功就在困难的背后,只要你再坚持一下,就一下,就跨过去了。加油,为自己,也为大家,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坚持做更好的内容。

好了,言归正传,今天为大家分享一本都梁写的文学小说《亮剑》。


作者简介:都梁,原名梁战。

1954年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中国内陆作家、编剧。
2000年,出版个人首部长篇小说《亮剑》。
2004年,担任编剧的青春爱情剧《血色浪漫》首播。
2005年,担任战争剧《亮剑》的编剧,他凭借该剧获得第26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第2届电视剧风云盛典最佳编剧奖。
2009年,担任抗战剧《狼烟北平》的编剧。
2011年,担任编剧的战争剧《新亮剑》首播。
2012年,出版当代小说《大崩溃》。


小的时候,随父亲一起看过这部电视剧《亮剑》,那个时候看,真的好喜欢李幼斌饰演的李云龙这个角色,特有男子气概,特有英雄气质。英雄,请收下我的膝盖!


我们看的电视剧《亮剑》是以圆满的大结局展现在观众面前,而都梁小说《亮剑》却是以悲惨的结局让读者揪心和虐心,读来有种痛心疾首的感觉。


全书几乎我都是哭着读完,小说900多页足足读了十几个小时,读完后到现在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静。先平复下心情,再缕缕思绪,整整文字~


前小说前半部分400多页都拍摄成电视剧了,相信大家大部分的人应该都看过电视剧。这里就不介绍了,重点是后半部分没有被搬上荧幕的悲惨结局,大致内容是:

李云龙的老丈人被划分为右派,发配北大荒,1960年的时候被活活饿死。赵刚在批斗罗瑞卿大会上仗义直言,结果被批斗,后来赵刚夫妇双双自杀。李云龙文革中开枪镇压抢夺军械库被污蔑城造反派,停职被审查,最后不忍屈服开枪自杀,他的妻子田雨得知李云龙死了便在狱中割腕自杀随他而去。

最印象深刻的是,李云龙为救自己的老婆秀芹,冒死攻打平安县城时的那种被迫与无奈心情,他强忍着内心的痛苦向那塔楼狂喊了三声开炮、开炮、开炮;还有为警卫员魏和尚报仇,像疯了一样变成了侩子手,活生生把那些土匪的头砍掉,还有很多很多情节,实在不忍说下去了。

小说最后写,在战场上逢敌亮剑的李云龙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没想到最终战争胜利下却被迫死于自杀,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宁死不屈,也要保全自己军人最后的尊严……

赵刚这个人物也是我一直最佩服的一个角色。

燕大毕业的他,是个赤裸裸的知识分子,出口成章,论战术来说是比不上李云龙,但他擅长狙击呀,小说写到他曾经在与山崎大队的交战中用步兵击毙数个机枪手;更在辛庄防御战中五百米开外击毙一名正在装迫击炮炮弹的鬼子。

赵刚和李云龙恰恰相反,一个能文(知识分子出生),一个能武(农民出生);一个是理想主义者,一个是现实主义者。刚好,两人性格互补。两个人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却在同一个中华民族在受到外来国家侵略者的侵犯大背景下相识,相惜,一起并肩作战,共同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在这种背景下的结交的战友情,毋庸置疑感情绝对深似海,已经超越了生死,无法用语言表达。

记得赵刚说过:如果自由和尊严收到挑战,他会选择反抗或者死亡,然而,在那场文化大革命中,深知自己无法改变这样的局面,他受不了自己的战友一个个在战场上没被敌人杀死,却被自己的同志污蔑反贼被处死,最后在家中毅然赴死,他的妻子冯楠很理解他,毅然决然在死的那一刻也支持着他。好伟大的爱情,超越了时空…

小说读到这一章这里,靠着文字的描绘,留给了自己无限的遐想,这是怎样的社会,才会狠狠把人逼到要用“死亡”来反抗!心情十分沉重且同情,忍不住泪奔啊,建议大家可以看看这章节......

借用冯楠对赵刚说的话:性格即命运。

确实,李云龙夫妇和赵刚夫妇的性格都是属于那种刚正不阿,坚毅刚烈。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仅单凭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改变和扭转局面的,他们都用死亡来表达自己对"当时文革”的彻底反抗,至死都不愿出卖自己的战友,也不愿屈辱地活着,更不愿和那帮愚昧至极,贪生怕死的人同流合污。

我想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肯定还有很多牵挂,他们真的不是想死,是真的没有办法不遵从自己的内心,他们的内心仿佛告诉自己,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已经战争结束了,人民已经不再陷入水深火热和流离失所当中了,可为什么还在无休止地搞些没用的阶级斗争呢?唉…

在小说的尾声中,若干年后,有一名从台湾来的商人来到大陆,买下了哥特式建筑,一次招呼客人中,出去接听电话完的商人回到屋里,看到一群职业军人正扑在墙中的弹孔大哭起来的样子,他在想,这个屋子曾经一定是发生了什么,才让自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作者这样写最后的结尾,留给了读者无尽的遐想……

读完原著小说《亮剑》,觉得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悲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