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庭·吟月词班第十一讲-蝶恋花(一)

 慕容婉卿 2023-10-14 发布于辽宁

洞庭·吟月词班第十讲-踏莎行(二)

洞庭兰亭词班第十一讲 – 蝶恋花

主讲老师:青螺

大家好我们今天开始新的词牌蝶恋花这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词牌了因为名人的作品我们读了很多了作为我们这一辈的人最熟悉的就是主席的那阕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作为我本人,是非常喜欢这个词牌的,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

词牌蝶恋花,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原名鹊踏枝,所以五代时都称“鹊踏枝”,还有多种其它别名。以南唐冯延巳《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为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另有变体二种。代表作有李煜《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苏轼《蝶恋花·春景》等。蝶恋花,在《乐章集》注“小石调”,而赵令畤词注“商调”。

冯延巳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所以又名“黄金缕”。赵令畤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故名“卷珠帘”。司马槱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淲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铸词名“凤栖梧”,李石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会宗词名“转调蝶恋花”。

有关蝶恋花词牌的来源,有一些争议。明代杨慎在指出:“蝶恋花,取自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此诗句应是出自梁简文帝萧纲《东飞伯劳歌》其一:“翻阶蛱蝶恋花情,容华飞燕相逢迎。”清代毛先舒承袭杨慎的观点。但今人李琏生在《中国历代词分调评注<蝶恋花>》一书中,从词调史的角度否定了前人的观点,认为:“'蝶恋花’虽与梁简文帝诗句有关,可能这是出于明人的附会,因它绝不可能是六朝时所创制的曲。此调本为唐代教坊曲,源于盛唐时期,属于新的燕乐曲。”

所以,蝶恋花之名采于前人诗句,原以“鹊踏枝”之名列于唐教坊曲,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关于改“鹊踏枝”为“蝶恋花”的作家及作品,历来争议颇多。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南唐李煜的《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易名为“蝶恋花”。王易《词曲史》认为“此首乃由七言八句变为仄韵,双叠。第二、六句各增二字,破为四五句。”另一派认为北宋晏殊易名。张梦机《词律探源》一书中说:“自北宋晏殊词,始改调名为“蝶恋花”,词家遂不复知有鹊踏枝之本意矣。”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基本可以确定李煜《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是第一首易“鹊踏枝”为“蝶恋花”的词作。

关于“蝶恋花”的调体,各家自有说法,最主流的是清王奕清《钦定词谱》将“蝶恋花”列三体;清人万树《词律》列“蝶恋花”为平仄互叶体;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列“蝶恋花”为仄韵格,注明:“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李琏生在《中国历代词分调评注<蝶恋花>》一书中沿袭龙榆生在《唐宋词格律》中的分法,将其细化为三种格律。今天,我们只细说正格体。

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以南唐冯延巳《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宋元人俱如此填。下面看一下正格的词谱: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

六曲阑干偎碧树(韵)。杨柳风轻(句),展尽黄金缕(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句),中仄平平仄(韵)。

谁把钿筝移玉柱(韵),穿帘海燕双飞去(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满眼游丝兼落絮(韵)。红杏开时(句),一霎清明雨(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句),中仄平平仄(韵)。

浓睡觉来莺乱语(韵),惊残好梦无寻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句式

7:4:5;7:7;

7:4:5;7:7。

例词一

蝶恋花 五代·冯延巳

押词韵第四部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醉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这首蝶恋花的作者有争议,开始以为晏殊所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但后来的出版物都列为是五代冯延巳所作,以前的错列,可能是晏殊的词风太像五代的原因。好,我们重点是读词。

这是一首伤春怀人,拟写闺情之作。上阕写迎春之情,下阕写送春之意,全篇以写景始,而以抒情终,景中含情,情又衬景。黄金缕,此处指嫩柳条。钿筝:用罗钿装饰的筝。海燕:燕子的别称。古人认为燕子生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一霎,指极短的时间。浓睡觉来,意思是睡的很香后醒来了。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上片从春光写起。首拍极力描写庭院的春日明媚风景。曲曲红阑,被绿茵扶疏的碧树所环绕;院中的杨柳随风摇摆,如丝如缕的柔条在夕阳的晚照中轻盈飞舞。一个“偎”字,拟人手法,重在景物与人的和谐,一个“展”字,写尽了柳条的媚态。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歇拍提示这突如其来的琮琮筝声,打破了这安静的氛围,也惊起了双燕,穿帘而去。由燕子的安居,可知闺中的冷清;由筝声的惊燕,可知声音之激越,弹筝者心情之郁闷也可见一斑。尽管全部是写景,但闺中人独处的难堪之情已经隐约可见。上片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为下文进一步抒情做铺垫。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下片抒伤春之情。换头三句写词人所见:游丝、落絮、红杏花,暗示春之将逝。依旧由景开始,但是“满眼”一词已经凸现了人的出现,是从闺中人的视线和心情来看景了。“游丝”和“落絮”都是经典的春愁缭乱、幽思绵绵的意象,“满”和“兼”字更说明了一种无聊、无奈的心情。这时突然降下的一阵清明雨,打得院中杏花零落。

浓醉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尾拍由春光缭绕归结到春闺的愁思,一个“乱”字说明了心绪之乱,“无寻处”则点出了好梦被惊醒后的烦恼与忧愁。经过这两句一点化,前面的景语全都变成了情语,令人回味不已。

整首词中,词人写景抓住春天的特征,但有富于变化,在变化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人先写人物的行动,把细筝移玉柱,但穿帘双燕却勾起了主人公无限的伤感,成为全词感情转折的基点。再写人物的心理,“惊残好梦无寻处”,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伤感。整首词写景与写人相互交融,通过穿帘的双燕,乱语的“黄莺”、“游丝”、“落絮”“清明雨”,使人物的心理活动步步呈现,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但又含而不露。

例词二

蝶恋花 北宋·晏殊

押词韵第四部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蝶恋花是晏殊词的代表作。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槛,是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不谙,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凋:衰落。碧树:绿树。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首拍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次句,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歇拍两句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这种对月的埋怨,是无理的,但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因上片的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词也就在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人间词话》)

例词三

蝶恋花 北宋·柳永

押词韵第三部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刻画了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伫(zhù)倚危楼,指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望极:极目远望。黯,指神情沮丧,情绪低落。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拟把:打算。疏狂:狂放不羁。强(qiǎng)乐:勉强欢笑。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消得,指值得。此篇蝶恋花作于何时不详。但可知当时柳永漂泊异乡,因怀念意中人而作此词。手法采用了“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落魄感受和缠绵情思,抒情写景,感情真挚,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上片首拍首句叙事,倚楼远眺。风细细,三字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然后极目天涯,“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从歇拍两句,来看,应该是春草引起的春愁。芳草萋萋,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久久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栏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下片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要借酒浇愁。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尾拍,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这首词妙紧扣“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调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例词四

蝶恋花 北宋·欧阳修

押词韵第四部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是写暮春闺怨的词。词人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是闺怨词中传诵千古的名作。堆烟,此处形容杨柳浓密。玉勒:玉制的马衔。雕鞍:精雕的马鞍。游冶处:指歌楼妓院。章台:汉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有“走马章台街”语。唐许尧佐《章台柳传》,记妓女柳氏事。后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乱红,指落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首拍写女主人翁的居住环境。“庭院”深深,“杨柳堆烟 ”,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 。着一“ 堆 ”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 。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 ,词人又把镜头摇向庭院,摇向帘幕。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一重。一言以蔽之曰“无重数 ”。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人薄幸,冶游不归;春光将逝,年华如水。“玉勒雕鞍游冶处”,宕开一笔,把视线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这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于是她感到无奈。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尾拍“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乱花飞过秋千去”,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温庭筠有“百舌问花花不语”(《惜春词》)句,严恽也有“尽日问花花不语”(《落花》)句。欧阳修的这结句,自此化用而来。但语言更为流美,意蕴更为深厚,而且境界之浑成与韵味之悠长,也远过于温、严原句。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归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例词五

蝶恋花 春景 北宋·苏轼

押词韵第八部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鞦韆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的词,多以豪放著称。但这阕《蝶恋花》,是他清新婉约的另一面,可见苏词的多样性。这阕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己的情感不为人知的烦恼。上片写春光易逝带来的伤感,但没有拘泥于状景写物,而是融入自身深沉的慨叹。下片写得遇佳人却无缘一晤,自己多情却遭到无情对待的悲哀。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首句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词人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应该只有苏轼可以从容为之 。“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歇拍的 “枝上柳绵吹又少 ”,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就是因为,这句:枝上柳绵吹又少。苏轼见此,后来再也没有吟唱过这首词。

歇拍的两句显然是苏轼恶意安排的情绪的跌宕柳棉虽尽但天涯何处无芳草啊?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

墙里鞦韆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换头的首句,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 ”。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 ,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 ,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 ,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 ,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 ”,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 ”,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尾拍叙述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对此,他并没回答。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回味、想象的空白。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 “枝上柳绵吹又少 ”,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 ”,强自振奋 。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 ”,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例词六

蝶恋花 ·纳兰性德

押词韵第十八部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这是纳兰众多的悼亡词之一。把作者内心对爱妻的悲悼之情,尽情表露。不做作,无雕饰,缠绵凄切,感人至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

上片首拍三句意思是,最辛苦和最让人怜爱的是天上的明月,它在一月之中只有一夜是像玉环一样的满月,其它时候都像是不完整的玉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歇拍为何这么表达?因为作者在《沁园春》一词的小序中曾写道:"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澹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所以此词的上片,即先从"天上月"写起。上片三句借月亮为喻,写爱情的欢乐转瞬即逝,恨多乐少。后两句,写假如爱情能象月亮那样皎洁圆满,付出再大的代价都愿意。" 知道了梦中妻子的言语自然就理解了歇拍处为何这么写了。一昔如环,昔昔长如玦",包蕴了无限的哀伤与怀念,表达了对亡妻的真挚爱恋。不辞冰雪句,暗用了典故:荀粲之妻冬天高烧病重,全身发热难受。荀粲为了给妻子降温,脱光衣服站在大雪中,等身体冰冷时回屋给妻子降温。卿,是“你”的爱称。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下片写伤逝中的悲痛,对于现实世界的尘缘为何这么容易就断绝了,非常的无奈。所以用燕子在帘间呢喃,反衬人去楼空,未亡人的孤寂。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结语化用"双栖蝶"的典故,表达了他与亡妻的爱情生死不渝,抒发了无穷尽的哀悼,把永恒的爱寄托在化蝶的理想中。唐李贺《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这里借用此典表示总是哀悼过了亡灵,但是满怀愁情仍不能消解。尾句,春丛认取双栖蝶。这里的认取,指注视着。取,语助词。此句意思是说,花丛中的蝴蝶可以成双成对,人却生死分离,不能团聚,故愿自己死后同亡妻一起化作双飞双宿的蝴蝶。次句化用了李商隐《偶题二首》中的句子:“春丛定是双栖夜,饮罢莫持红烛行。”今天我们蝶恋花的第一件就这么多

关注我获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