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教、言教与生命的有余空间

 古典读书治学 2023-10-14 发布于上海

周五下午教少儿书法,周六上午教少儿国学。

少儿书法的学习,基本功+笔画+结体,基本功是画线条,长横线,长竖线,提按,S弧线,四个基本训练,笔画就是从基本笔画加上例字练习。不管是硬笔还是软笔,大体都是这个思路。现在大部分的书法培训机构也是这个思路,不少书法家也在批判这个思路,我们也发现那些传统的方式,临帖的方式,不大适合小朋友,如果学书法没有系统的教学与教务,一个孩子也比较难持续地学习下去。

我们特别注重书写的姿势,要养成良好的姿势,课堂上老师要持续地纠正,引导。一堂课,一个半小时,老师就是示范、指导、批改,授业与解惑,基本上没有传道这个环节。

那么,到底什么是传道呢?书者,如也,如其人,如其心。学书法,就是学做人,就是君子养德,就是修身明道,就是孔子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传的是天人之道,仁人之道,君子之道。一个半小时,老师就在示范字形,修改,指导,就这样围着书法桌转啊转,没有“余情”、“余力”、“余心”。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但是,我们的授课在这一块,较少涉及。

少儿国学课,是直接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节课,讲《孟子》。是戴不胜向孟子请教,如何让自己的国君成为一个为善之君。孟子用楚人让孩子学习齐国话,怎么请老师举例,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一个贤人薛居州的作用太单薄了,需要君王周围都是为善的人。这对我们的教育是有很大启发的。

我们的国学课堂,倡导学生和家长一起来上课,在同一个课堂听课。课堂上,孩子反馈的家长的问题很多。家长在沉迷于手机,还不让孩子玩手机。家长说脏话,还不让孩子说。家长自己爱音乐,还总是强迫孩子学钢琴……。在很多地方,家长所为和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完全做不到一致性,这怎么能教导孩子呢?

家庭教育,是身教。言教教给老师。而现在,家长也是言教,孩子在学校也接受老师的言教,这样一来,学生怎么能不反感呢?这就导致孩子一听到这些大道理就反感,父母一要求,就起情绪,很容易养成叛逆的个性,家庭里亲子间的冲突很大。

学习国学,背诵这些经典,光背诵却不践行礼乐之道,背诵有什么用?不管三百千,还是四书,都是践行的学问。父母、老师先行,以身教教孩子。以言教引导孩子,而不是灌输。言语,是沟通的工具,是引导前行的路标,并不代表智慧本身。

现在的局面就是“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的态势,孩子想要学好,阻力很大。国学兴发的孩子的觉性,成为一个自觉和自律的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能够分清是非善恶,父母不对的,不跟着学,反过来“几谏”父母,柔性地沟通与对话,帮父母改过,这是孝道,成就父母,这是孝。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心有主、有觉的状态,所以他不管和什么人相处,处在什么境遇,不会被染污。当再遭遇父母的不好的习惯的时候,内在先不要一下就起冲突,而是多一些理解,沟通,多一些对话,谈心,彼此都松一些,多留一些余地。

另外,我们的国学课堂,以礼开始,以礼结。实际在践行中,很容易流于形式,大家匆匆忙忙地来上课,急匆匆地下课了,礼就在这匆忙中,失去了内核。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不会在一顿饭的工夫违背仁,在匆忙紧迫的时候不违背仁,在颠沛流离中不违背仁。

这几次课的上下课礼,就让大家慢着来,什么时候做到位了,再开始,或结束。做事,要到位,合度。这其实就是在践行中庸。书法的学习也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践行中和之道,笔画练习得到位,结字到位。练字就是这样的一种觉知练习,调整心态、调整身形,调整气息,调整用力方式,调整笔尖,调整墨的多少,调整书写的位置,就是在这样有觉知的主动调整中,达到书写的中道。

中道就是生命的有余,师生之间,亲子之间,都要有余地,有余地才好调整,才好有觉知,做到恰到好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